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曌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内,享寿八十一岁。武则天临终前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唐乾陵,留无字碑。
评价历代对武则天有各种不同的评价。唐代前期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宽容,但唐国史对后宫嫔妃与诸王公主的凄惨予以无情揭露。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进行严正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长久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后重视延揽,首创钳制文网式的考试,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名臣李绛当时也指出,开元期间著名的贤臣皆由武则天提拔。而在后来平定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就是通过武则天首创的武举被提拔的。宋代胡致堂对于武则天列出了许多违反儒家道德标准的“罪状”如“以才人蛊惑嗣帝”等,不过也不情愿地,充满遗憾地说道:“使其生为男子而临天下,其雄才大略殆与孝武等矣”,认为武则天若是男性的话她的雄才大略不亚于汉武帝。著名的宰相陆贽在给唐德宗的论文中,就曾写道“法太宗天后英迈之风以拔擢”,将武则天与唐太宗并列,鼓励德宗效仿他们。晚唐官员皮日休曾写道“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让贞观之世,是遵何道哉”, 怀念武则天时期的安宁日子。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文化承贞观之模、百姓尚称富庶。故享“贞观遗风”, 武周之治之誉,亦及于其孙唐玄宗(其母死于武后手)的开元盛世。L·S·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开明的统治者之一“。
武则天的形象源于历史,唐宋时的正史对武则天的家世出身、宫廷生活及掌权执政等状况都有详细的记载。从总体上看,武则天的形象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唐五代是发轫期,显示出“本色化”的特点;宋元是沿承期,武则天被“异族化”;明代是转折期,武则天被“艳情化”;清代为繁荣期,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被“妖魔化”,另一种则是被“理想化”。这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寛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武则天当权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和武威,内蒙五原及新疆木萨尔一带。对于在屯田工作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致书嘉勉。书中特定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一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二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个人缺失另外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岑仲勉说,“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但赵翼为武则天的私生活辩护,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对于重用酷吏之说,也有学者表示,酷吏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存在的时间是相对较短的。武则天之所以在改朝换代前后重用酷吏,完全是政治斗争的需要。酷吏也并不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才出现的,有学者指出在太宗贞观时期不乏酷吏暴虐的身影。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酷吏包括严安之,王钧,和因为凶狠无度所以被称为京师三豹的李全交,李嵩,王旭三人
絮语《旧唐书》:“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
《新唐书》:“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至中宗韦氏,则祸不旋踵矣。然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
沈既济:“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 “以文学,书法,著述而论,才调之高,古今更罕有其匹”
崔融:“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礼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
鲁宗道:“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洪迈《容斋随笔》:“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司马光:“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
赵翼:“女中英主。”“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翟蔼:“武氏以一妇人君临天下二十余年,是不比于母后之称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过人者。”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翦伯赞:“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李贽:“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 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 此因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夫所贵乎明王者,不过以知人为难,爱养人才为急耳……贤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爱惜而敬礼者也。”
罗元贞:“武则天执政时期,是中国文化空前发展、空前隆盛的时期……武则天的一生,能文能武,为国为民,知人善任,领袖群才,治国有方,威信崇高。她非常聪明,经验丰富,知识超群。在政治、军事、制度、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她都有作为一个英明的国家领袖人物的才能、见识、眼光、风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女皇武则天,真不愧为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明主圣君。”
谥号虽然唐室依照她的遗诏谥号,后来仍有数次修改:
殇帝唐隆元年(710年),改为天后。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加谥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
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为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家庭子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
章怀太子李贤(654年—684年)
唐中宗李显(旧名李哲)(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
唐睿宗李旦(旧名李旭轮)(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
女安定公主
太平公主
千金公主:千金公主为唐高祖之女,于武则天大杀唐朝宗室时为求自保,自请降为武则天义女,武则天改封其为安定公主。
杂录一次襁褓中男装打扮的武则天被相士袁天罡相面时,袁天罡说:“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相传唐太宗在世时,曾请太史令李淳风算命,太史令占曰:“女主昌。”民间又流传《秘记》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听后恼怒,后在宴会上,时任左武卫将军的李君羡道出小名为“五娘子”,遭太宗忌惮,被下旨诛杀。后来,太宗再问李淳风传闻真假。李淳风回答,此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便能屠尽李唐宗室,其势而成,天命不可违抗。此人年老后可能会生出几分慈悲之心,但若强杀,上天可能派更凶暴之人前来,李唐子孙或会尽灭。因此,太宗打消了继续追查的念头。
相传在感业寺时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氏后便魂不守舍。当时,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便趁此纳武氏为自己派系,跟萧淑妃对抗,没想到两人皆亡于武氏之手。武自排除萧妃后竟始怕猫,怕猫被萧妃魂魄附身。
武则天称帝后有男宠。《旧唐书》记载的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冯小宝(薛怀义),以及御医沈南璆。
武则天为了夸饰武周革命,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的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韩国,甚至成为某些日本礼遇中国文化人的人名用字。
武则天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四十六首,《全唐文》编其文为四卷。有《石榴裙》之思。
武则天称帝前掌握实权的6年,使用了3个年号,称帝的15年使用了16个年号,合19个年号,是中国皇帝中用年号最多和密度最高的皇帝。居于第二的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除了时间最长的元康年号(9年),9年间用了8个年号。
释谛闲说武则天为佛经“开经偈”的撰写者。(“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