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一生的主要成就

历史民族 2025-04-08 10:24:38
司马懿魏国太傅、政治家、军事家晋朝追尊皇帝

明代朱天然撰《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司马懿画像

曹魏太傅、录尚书事国家东汉→曹魏时代东汉→三国时代主君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姓司马姓名懿字仲达封爵河津亭侯→安国乡侯→向乡侯→舞阳侯→晋王(追尊)→晋帝(追尊)封号舞阳侯氏族河内司马氏籍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出生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后汉河内郡温县逝世魏齐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251年9月7日(71—72岁)曹魏洛阳庙号高祖(晋朝追崇)谥号宣文侯(251年追谥)宣王(264年追谥)宣皇帝(晋朝追谥)墓葬高原陵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太傅、政治家、军事家,亦是日后西晋的奠基人。曾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军,坚守疆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为曹魏后期两位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父亲,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祖父。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称晋王后,追尊谥为晋宣王;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生平早年经历

司马懿家族数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儿子们的表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出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当时正是东汉末年乱世,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马懿,他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关节炎“风痹”,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犹豫,就收押。”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命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让他与公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魏略》记载召辟过程有所不同。说是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借口病到拄拐杖的地步无法去见曹洪。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晋书》记载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而得以无事。

司马懿先后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和丞相主簿,并跟随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见刘备刚刚夺取益州,脚跟未稳,劝曹操接着攻打刘备,曹操不听。曹操班师后司马懿跟随曹操参加第三次濡须口之战。

军事才略进谏伐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张鲁势力后,司马懿和刘晔进谏认为:“刘备只是一时以奸诈手段夺取刘璋之地,蜀人人心未归而又计划争夺江陵,此乃最适当时机趁势进军汉中,必定能使益州人心震动,继而瓦解其势力,万勿错失良机。”未料却遭曹操反驳:“刚平定陇右便指望马上伐蜀,是过于进取也。”及后大军退还。有蜀投降者透露:“进军汉中消息一出,刘备军中便人心惶惶,虽斩之也无法安定。”此次错失后,曹操要在两年后才能发动汉中之战,此时刘备军心已得初定,最终被刘备夺取汉中。

联孙抗刘

司马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刘。

因汉献帝在许都,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用假冒商船之计连破关羽设下的烽火台,攻占众多城池,关羽只好回援,魏军趁势追杀,关羽损失大量兵马,最终于麦城附近中东吴埋伏而败亡。曹孙联盟胜利,樊城之危解除。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徙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曹丕继魏王位后,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率兵向西,朝议以樊城、襄阳无谷,不可以御,请召当时镇襄阳的曹仁回宛。司马懿说:“孙权新破关羽,这是想和魏结交的时候,必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不被听从。于是曹仁焚弃樊城、襄阳,孙权果然没有来犯,曹丕悔之。曹魏代汉后,以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抵御孙吴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擒斩孟达

魏太和二年(227年),司马懿率宛城之兵迅速平定孟达叛魏,再次展现出军事才略。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蜀。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斩杀孟达。

抵御蜀汉

京剧的司马懿

魏太和四年(230年),曹魏派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西征,命李严率军2万赴汉中

魏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让司马懿驻扎长安。诸葛亮先是围祁山,又招鲜卑轲比能响应。司马懿命令费曜、戴凌等留四千兵守上邽,其余兵力皆往祁山救援,司马懿亲率大军前往隃麋。就在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主攻祁山时,不料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得知司马懿大军要来,分兵留攻祁山,自己却率主力奇袭上邽,迎击司马懿。郭淮、费曜等出击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大败。司马懿与诸葛亮遇于上邽之东,诸葛亮不断后撤将司马懿引诱至卤城祁山。司马懿既至,登山掘营,不肯战。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被讥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五月十八日,司马懿命袭击蜀将王平所部,遭诸葛亮逆袭,魏军为魏延、高翔、吴班等人所破,退保营寨。

六月,诸葛亮向汉中撤退,司马懿命张郃率军追击,张郃中箭身亡

魏青龙二年四月(234年),诸葛亮占据渭河南武功五丈原,想北渡渭河,被大将郭淮阻拦而失败。诸葛亮只能在渭河南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对峙。司马懿据险坚守,对峙百余日后,蜀军粮尽而自退。诸葛亮曾多次向司马懿挑战,期间还一次赠送司马懿女装做出挑衅,司马懿因此佯装生气,写奏章向魏明帝请战,明帝下令不许出战,并派卫尉辛毗持符节制止魏军。

从曹魏的战略角度来看,司马懿的战术选择是符合曹魏整体战略的。曹魏在人口和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司马懿采取防御策略,耗尽蜀汉国力,对曹魏来说是最省力和稳妥的选择。

平定辽东

青龙五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对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岁的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征讨,途中司马懿路过故乡温县,会见父老乡亲,感慨万千,做诗一首:“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六月进至辽水。

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曾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首,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一月有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守军粮食将尽,军心动摇,杨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率数百骑兵突围,被杀于梁水。司马懿把襄平城内平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及公孙渊政权官员将军等二千余人全部杀死,并将尸体堆积起来,号称“京观”。辽东四郡为魏所据。

击退孙吴

正始二年夏四月(241年),东吴派遣卫将军全琮攻淮南,遏东兴堤水攻魏军,火烧安城邸阁,收归当地平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全琮大战王凌于芍陂,吴五营中郎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孙伦等五万人围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取柤中。 全琮与王凌争芍陂水塘,力战连日,全琮不敌被王凌所击退, 全琮被破走而樊城围急,司马懿说:“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 议论者劝诫说:“吴军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司马懿反驳说:“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司马懿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斩获万余人 。 六月辛丑,司马懿救樊城后退兵。

正始三年(242年)春,魏帝追封司马懿父亲司马防舞阳成侯。三月,司马懿上奏修广漕渠,引河入汴,疏通东南各个大湖,于淮北大规模屯田。吴国派诸葛恪屯驻皖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朝臣认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司马懿反驳认为吴军所擅长的是水战,而不是陆战。湖水冬浅,船不能行,救兵必弃船就陆相救,于陆战破敌就很容易了。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秋,司马懿率军出征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司马懿认为抵抗吴军之要,在于积谷,于是派遣邓艾到陈、项以东,至寿春地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春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劝阻伐蜀

正始五年(244年),尚书邓飏、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力劝出兵攻伐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曹爽不听从  ,同年曹爽从长安率六七万大军从骆谷南下,但军队物资输送出现困难,导致牛马骡驴多死,入谷行几百里,遇到蜀军以山险固守,使魏军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向曹爽力陈形势劝宜急退,另一方面,司马懿对夏侯玄分析:“昔日魏武帝攻汉中几乎招致大败,你应该也很清楚。如今兴平路势至为险要而蜀军早已先行据险固守;若魏军进兵而迟迟无法与对方交战,到时候想退又见边塞遥远而物资耗尽,军队必定覆灭,你将如何能够承担其责任!”夏侯玄听后感到恐惧亦劝曹爽宜立刻退兵,曹爽不悦而退,不幸又遭到费祎进兵据三岭拦截,经苦战后才仅仅逃离,但士兵伤亡惨重。

劝谏防吴

司马懿像

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吴军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军,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军,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说:“现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让百姓留沔北,这不是长远之计。”司马懿则说:“放在安稳之处所则安稳,放在危险之处所则危险,人与物都是如此。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形势是驾驭众人的关键,不能不审慎对待。假设吴军以二万人防守沔水,三万人与我沔南诸军对抗,一万人猛攻柤中,我们怎么去援救呢?”曹爽不从,驱令还南。吴军果然击破柤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

诛杀曹爽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辅佐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登基后,司马懿和曹爽都录尚书事。

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丁谧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为无实权的最高虚衔太傅,自己专擅朝政。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并控制京师,声称只要夺曹爽兄弟兵权,诱其放弃抵抗,随后以查实谋反为由将曹爽及其亲信党羽族灭。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又称正始之变。司马懿时年70岁。

事后,司马懿被册命为丞相,进爵安平郡公,增食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但他上书十余次辞让,故其官爵仍为太傅、舞阳侯。朝廷加他九锡,仍然辞而不受。夺权之后司马懿借口生病连皇帝曹芳都不去朝见,遇到国事,皇帝曹芳反而要去司马懿宅邸亲自询问司马懿。

嘉平二年(250年),皇帝曹芳下诏在曹魏首都洛阳设立司马懿的家庙。

王凌之乱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废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阴谋泄漏,司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并赐死57岁的曹彪,为史载寿春三叛之一。之后司马懿把曹魏宗室迁至邺监视,不准他们结交他人。

身后追赠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享年72岁。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首阳山。谥文(舞阳文侯),后改宣文(舞阳宣文侯)。264年,子司马昭获封晋王,旋即追尊司马懿为晋王,谥号宣王。265年,孙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为皇帝,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

家世兄弟

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孚,字叔达。晋朝时任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安平王,谥献王。

司马馗,字季达。

司马恂,字显达。

司马进,字惠达。

司马通,字雅达。

司马敏,字幼达。

妻妾

张春华(宣穆妃)

张夫人

伏夫人(扶风国太妃)

柏夫人

子女儿子

司马师,张春华所生。以高平陵之变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故后袭舞阳侯,曹魏谥忠武。弟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谥为晋景王。侄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司马昭,张春华所生。曹魏时任相国,封晋王,谥文王。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司马亮,字子翼(?-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司马伷,字子将(227年-283年) ,伏夫人所生。晋元帝祖父。

司马京,字子佐(?-?),伏夫人所生。

司马干,字子良(232年-311年2月26日),张春华所生。

司马骏,字子臧(232年-286年),伏夫人所生。

司马肜,字子徽(?-302年),张夫人所生。

司马伦,字子彝(240-301年),柏夫人所生。后称皇帝,年号建始。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女儿

南阳公主,张春华所生,嫁荀霬,生子荀恺。

高陆公主,次女,嫁杜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