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赶考要花多少钱?

无心镜 2024-07-27 00:44:36

科举考试是集中举行,童生考试在县学即可,但乡试一般都在贡院考试,也就是省城或者一省的中心城市,会试和殿试则需要到京城参加考试。古代没有汽车、火车,参加考试只得考步行或者乘舟,这对广大学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且花费不菲。

那学子赶考到底需要花多钱呢?

童生考试只省城需要在县学考试即可,全县的学生往来也不会太远,尚没有大问题的。但童生之后的考试所需要的赶考费用就大幅提升了。

乡试的资格考试名为:科考,一般都在县城或者府城进行,由朝廷派来的提学官负责。但有些省份面积比较大,州府县比较多,提学官下到每个县去考试根本不可能,考试政策又主要是提学官指定,规定学子到一地集体考试也会大大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就出现了吊考,也就是把一个或者几个府的学子集中到某地进行考试。

比如琼州府下辖3府10县,但提学官只设置了雷州一个考试地点,数千考生只能齐聚雷州参考。有的考生需要行二三百里,有的需要行四五百里,不仅如此,还需要从海南岛海到雷州半岛,中间需要跨海,遇到风浪则随时有殒命的危险。而一些海寇则乘机驾船拦海劫掠,富有者被洗劫一空,还要被绑架勒索财物,穷困者则很有可能性命不保。

这种被打劫的情况屡见不鲜,小说《醉醒石》中记载了一次被强盗抢劫的过程,虽为小说杜撰,但其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

浦肫夫择了个日,腰了银子,叫了只船,走常州。过得吴江,将到五龙港只见一只船横在岸边,三个人相对痛哭,还有三四个坐的卧的,在地下呻吟叫痛。浦肫夫道:“这一定是被劫的,不知要到那里去。天色寒冷,衣服都被剥不冻死也要成病,这须救他。”船家道:“才出门,遇这彩头。莫要管,去罢。”浦肫夫喝道:“叫住就住,还摇。”船家只得拢了。浦肫夫跳上去问,原来是福建举人。一个姓林,一个姓黄,一个姓张。诉说到此被盗,行李劫去,仆从打伤,衣服剥尽,往京回闽,进退无资,以此痛哭。浦夫道:“列位到京,可得银多少方够?”林举人道:“路费,一人得三十金。到如今,衣服铺陈,也得十余两。”

赶考,一个人基本上是没办法完成的,因为外出考试需要时间长,要准备衣物、食物、书籍、雨伞等必备物品,这些东西加起来就已经很重了,让一个文弱书生背着这么重的东西去赶考,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仆人和一头牲畜是标配。牲畜可以是骡子,也可以是马匹,总之可以驮重物就可以了,仆人则可以照料考生的起居,让考生可以更轻松地应对考试。从廉州到雷州考试的学子每位科考士子雇马一匹需费银1两,雇仆人一名需费银1两,合计需要2两银。

这尚属于一些比较近的考试,一些特殊地区的考生参加一次考试堪称一场生死考验。明初在辽东未设置考点,辽东的学子需要从跨海去山东参加考试,后来水路不行,只得陆上绕道而行,往来一次考试需要步行六七千里,在路途之上需要耗时四个多月。后来才改在了更近的京畿附近考试。

而贵州起初同样也没有设置考点,贵州的考生只能前往云南参加考试,贵州府距离云南1500里,最远的黎平府距离5000里,参加一次考试来回就得步行万里。云贵地区地形复杂,山地多而平地少,给考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很多考生只得卖家产,或者借贷来参考,而路途劳累加上水土不服,往往又容易引发疾病,很多考生不得不半途而退。所以后来官员们的请求之下,才在贵州设置考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是在江南一些地区,因为有运河,倒还方便一些,但去京城参加会试,在路途之中仍然要花两个月之久,其中的吃穿用住都是要花钱的。而且每名考生因为所带干粮、书籍、衣物、鞋子、雨伞等物品加起来的重量远超百斤,所以必须配备仆人、骡马。从南直隶到北京赶考,一匹马和一个仆人来回需要花费半年时间,马匹的费用在1两,而仆人的费用也要1两。

当然,如果考试距离并不是太远,而且家境殷实,也可以雇佣轿夫,但轿夫也会时常以欺诈的手段来蒙骗学子,万历时人张应俞载这里有一段关于雇佣的轿夫的真实记录:城西驿上至建溪约有120里,平常轿价是一钱六分,遇到路上行人较少的时候,则为一钱二分。便五里一放,约定价格之后,每隔5里轿夫则放下,让轿内人走一会儿;遇到下坡又放下不抬,又让轿内人步行。大抵坐轿三分之一需要步行。如果遇到考试时期,应试士子归家,轿价便涨价至二钱四分,最少也要二钱。而且要先给银两。银两到手之后,轿夫抬上不到20里,就以一分一铺转雇他人来抬。接替抬轿者,仍旧五里一放,说:“我没拿你那么多钱。”士子不得已,只能又加钱。

而赶考最为困难的是会试,因为其他考试在州府即可进行,会试则需要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更加遥远。

在唐朝之时,荆州学子刘蜕家在荆州,距离长安接近四千里,即便按照日行60里来计算,往年即需要约半年时间,因为他家境一般,所以还要在路途之中花两个月来挣取衣食之费用。

遥远的路途给考生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一些学子不得不忍痛放弃科举。龚炜是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位名士,善经史,工诗文,著有《巢林笔谈》一书,他前后参加科举20来年。这一年,又到了去北京考试,他与两名内弟结伴同行赶考。龚炜家住昆山,遂由大运河北上,这是当时最快,也是最舒服的赶考方式。开始之时,龚炜与同船人相谈甚欢,到了济宁,舍舟从陆,龚炜开始有些水土不服,到了东平,症状开始加重,渐渐陷入昏迷,并且吃不下饭,见到食物就呕吐,两名内弟一商量,决定一人先行,留一人带着龚炜慢慢前进。到了梁山之时,龚炜病情更加严重,有性命之忧,护送他的内弟决定放弃考试,护送他回昆山。龚炜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自此以后,他自绝于仕途,不再参加科举。

而一些没有钱的学子,为了节约赶考费用,不得不采取各种能够想到的办法。清朝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的状元严我斯,是浙江归安人,家境很一般。他在顺治十一年(1654)到杭州去参加乡试,归安距离杭州并不远,所需路费并不多。但贫穷的严我斯为了省钱,搭了一艘粪船前行,由于没钱,所以就随身带了一筐饭,每餐就在粪船吃饭。由于船上的臭味太大,他只能选择坐在船头迎风而坐。

我们都知道明清时期的科举都是三年一考,但科举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唐朝和宋朝初期都是一年一考,而到了英宗治平三年(1066)改为三年一考。之所以要这样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路途遥远,学子们过于辛劳。贵州去参加北京会试,来回加在一起差不多需要一年左右,开支大多超过30两,非富豪之家,是不可能承受这个费用的。

以上种种已是压在考生身上的重担,让各路考生苦不堪言,但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更让考生们猝不及防。

到了明末,民不聊生,战乱频发,粮食价格猛涨,考试的费用也大幅提升,如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会试,都御史李邦华就说,此时天下已经大乱,各处兵荒马乱,赶考的费用暴增,为数年钱的几倍,每名学子至少要花费200,不要说贫穷人家,就是很多小康之家亦不能承受。一场考试需要花费200两银子,这对大多数考生来讲,都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清朝初期延续明朝的制度,会试在每年的二月八日进行,但要求考生要在一月下旬就进行报到,根据距离的远近,各地的考生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出发。直隶的考生可以在十二月出发,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的在十一月出发江南、浙江、山西、湖广十月出发,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处则九月出发,无论是十二月还是九月出发,都意味着将要在路途上过冬,考生们不得不忍受着严寒和风雪进京赶考。二月的北京城依旧很冷,如果恰好遇到闰月,那就恰逢寒冬,所以在雍正五年为闰三月,雍正皇帝将会试推迟一个月进行。到了乾隆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干脆将三月举行会试设为定制,这对广大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考试的号子里面将更加温暖一些。

那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冬天那么冷,会试为何不改在夏季举行?因为夏天会更麻烦,在古代,缺乏有效的水利措施,各项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水灾,给赶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湖广地区河流、湖泊众多,而所有的学子都要到武昌参加考试,八百里洞庭湖,泛小舟而渡,遇到风浪则有倾覆之险,再加上盛夏炎热,很多考生都裹足不前。最终导致湖北的考生往往过万人,而湖南的考生则不足三千人,最后清廷在雍正元年(1723)下令,在湖南分设考场,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决口,导致众多学子无法如期参考,参加乡试的嘉庆六年辛酉科顺天府乡试、道光十一年辛卯科江南乡试都因此延期一个月进行考试。

2 阅读:103
评论列表
  • 2024-10-18 14:47

    三十金,换银子一千八百两,三个举人带仆从算六个人,一人三百两的旅行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