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余温还没有消散,孩子们已经回归了校园。
开学前后的几天,许多孩子并不感到兴奋,而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不适,这可能是“开学综合征”找上门了,#开学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也一度登上热搜。
虽然叫“综合征”,但它并不是一个专业医学名词,而是对返校前出现身心不适的形象概括,但有些孩子过度恐惧、担心、害怕,就属于“学校恐惧”的临床表现。在儿童精神心理科,开学前后会出现显著的就诊高峰。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开学前后的这种反应,正确应对。
1、孩子不想上学可能有分离焦虑
对于新学期,孩子内心会产生各种情绪,其中分离焦虑是首先要去直面处理的情绪。
在心理学中,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分离焦虑最初出现在婴儿6个月左右的时候,当母亲或主要的抚养者离开的时候,就会表现为恐惧、哭闹等。
随着安全依恋的建立,婴儿在2岁以后的分离焦虑感会逐渐减轻,但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例如上幼儿园,分离焦虑感又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关研究表明,成人也会出现分离焦虑,比如与恋人的长时间分离。
很多时候焦虑是一种正向的动力,帮助我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成长。
比如,婴儿通过克服分离焦虑,学会独自探索世界;儿童通过克服分离分离焦虑,拓展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中学生、大学时克服分离焦虑,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人。
对于学生来说,暑假2个月习惯了父母、长辈的如影随形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面对生活、相处方式的改变,心理波动是正常的反应,但不能一味逃避这种分离焦虑。
很多时候,不敢直面情绪,总想着逃避,反倒陷入一种“甩也甩不掉”的状态,看见并直面情绪,才能成长。
2、过度焦虑会出现躯体化
“开学综合征”的预警信号与节后综合征差不多,是一种生活事件的应激反应,但过度焦虑,还可能出现一些身体问题。
比如头痛、肚子疼、心慌、胸闷、手抖、发烧、过敏甚至抽动症状等。
之前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上学路上总喊胃不舒服,还恶心想吐,到了学校门口,不舒服的感觉更明显了。
无奈,妈妈只好把孩子带到医院检查,但儿科医生给孩子做了详细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回家后,孩子的情况也立刻好转了起来。
第二天,妈妈又送孩子去学校,可又出现了跟第一天相同的情况。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带孩子去寻求了心理帮助,总算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原来,孩子因为排斥上学而出现身体不舒服的状况,是心理问题通过身体发出的信号。
比如,孩子经常腹泻,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焦虑、紧张,继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孩子开学身体不适,如突然发热,胃肠道不适,呕吐腹泻,甚至是呼吸道症状,这可能跟内心的分离焦虑有关。
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感受器”,能敏锐的感受到外界环境、情绪带来的伤害。很多时候,一些不明所以的身体问题是内心情绪的表达,提醒我们去关注表面问题背后的那个根源。
有时候孩子说不舒服并不是在说谎,很有可能是情绪引发的。
也就是说,当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焦虑,就会用身心问题代替。
作为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引导他们去真实地表达感受。
3、三个方法,帮助孩子度过焦虑期
1.正视孩子焦虑的存在
开学之际,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焦虑的情绪,家长要正视并理解孩子。走出原来的舒适区,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容易,不管是小孩还是成年人。
调节这种情绪,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它,并接纳它,而不是逃避或者控制它,因为越是逃避和控制,这种情绪停留的时间就会越长。
2.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与孩子一同进入学习状态,多鼓励多沟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开学了学校有很多可以玩耍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让他们对学校有所憧憬。
与孩子真诚地沟通,彼此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3、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
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期待太高,对学习有压力,从而出现上述一些身体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比起物质上的支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与陪伴,适当给予孩子空间,他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开学综合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通常不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太大影响。随着孩子步入校园、逐渐适应,就会慢慢缓解并消失。
若孩子的一些问题持续两周以上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或严重影响社交等,就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