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风2025》完成二公评比后,虽说姐姐们最终谁去谁留还没正式公布,可陈德容却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网上到处都是对陈德容的各种评价,其中批判的声音占了多数。
有人讲,陈德容早些年演艺起点特别高,一路顺风顺水过来的。
但如今随着年龄增长,她的美貌不如从前,业务能力也跟不上当下的节奏,再加上因为情绪方面的事儿频繁登上热搜,似乎很多人都不看好她在节目里的发展。
表演争议:角色诠释与自我认知
就拿陈德容在《我就是演员》节目中和张檬演对手戏来说,她塑造的孝庄这个角色,和原本的人物性格有比较明显的偏差。
当导师指出这个问题时,她回应道:对于同一个角色,不同演员可以给出不一样的诠释效果。
对于剧本的解读,每个人由于自身的感受不同,确实可能存在差异,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另一档节目里,陈德容公开表示,自己保养得很好,如果让她去演奶奶或者妈妈这类角色,她觉得这简直是一种耻辱。
而且在访谈中她还提到,要是追求者要求她表现得成熟些,不管是扮演姐姐还是妈妈的角色,那这段感情就只能以分手告终。
我能够理解陈德容想一直做小女生的心理。
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在恋爱婚姻中,有人就希望成为被呵护的那一方,找到一个能依靠的避风港,这也是一种很美好的追求。
我们得承认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包容别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对陈德容并没有特别反感。
舞蹈困境:隔行如隔山的挑战
陈德容作为一名演员,虽说也涉足过歌唱领域,但舞蹈对她来讲,真的是隔行如隔山。
对于那些没有舞蹈基础,身体协调性又不好的人而言,哪怕是简单的手势舞或者入门级别的舞蹈动作,做起来都可能比广播体操还要僵硬。
很多年前,陈德容参加小S的节目时,曾聊到过对“是否能一直红下去”这个问题的看法。
作为“台湾第一代玉女掌门人”,她在节目里说:“你以为你红,可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娱乐圈早就不是你能主导的天下了!”从那时起,她就清楚女演员的演艺黄金期不会长久。
所以我相信,她这次答应来参加《乘风2025》,心里肯定明白自己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红了,曾经的辉煌也都成了历史。
但我也特别理解她对情感的看重。
总有人说,做事就该对事不对人,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就行。
可别忘了,事情都是人去做的呀!
要是只谈事情,却忽略了人的因素,那不就把人当成干活的工具,失去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了吗?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二公舞台之前,舞台总监淡淡凭借女性特有的敏锐,看穿了陈德容和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彻底公开了。
说是“矛盾”可能不太准确,因为陈德容并不是对吴宣仪和VaVa有意见,而是她一直渴望从队友那里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却始终没有实现。
就像她和前队友王蓉之间产生矛盾,也是因为她觉得对方不理解她,没有看到她想做好却力不从心的痛苦。
确实,就像一些网友说的,来《乘风2025》是30+姐姐们重新就业、争取发展机会的好平台,谁不想抓住这个机会做出一番成绩呢?
凭什么要别人哄着陈德容,她才肯努力呢?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每个人做事都需要有动力。
有的人的动力来自对成功晋级的强烈渴望,而有的人的动力则来源于他人真正的理解和认可。
有时候,哪怕对方没有实际的帮助,但心灵上的共鸣远比一句轻飘飘的“加油、别放弃”要有力量得多。
舞台总监淡淡之所以能很快解开陈德容的心结,就是因为她从更深层次理解了陈德容内心的排斥和恐惧。
她告诉陈德容,你不需要成为专业的唱跳歌手,就算这辈子再也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完全没问题。
但这一次,你要用别人擅长的领域,去挑战自己不擅长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乘风破浪的意义不在于比谁的唱跳更出色,因为对于吴宣仪和VaVa这样的专业舞者,大家的要求只会更高。
打个比方,她们可能拼尽全力做到了12分的表现,但外人可能只给8、9分,因为大家觉得她们本身就擅长唱跳,这样的表现不算特别“惊艳”。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于优秀的人总是会有更高的期待。
就像尖子生考得好,别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非尖子生只要比自己以前进步一点,哪怕只有一分,也会得到大家的夸赞:“你真棒,有进步!”
这不就是陈德容来参加《乘风2025》冒险的意义吗?
她想要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但也要有能力让自己在这场冒险中成为“幸存者”。
到底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是她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都需要去思考如何在挑战和保护自己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