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再次遭袭,这次美军补给舰也遭到打击!》
红海硝烟再起——也门胡塞武装高调宣布,其部队凌晨对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并成功打击一艘为航母提供补给的专用舰艇。
这已是“杜鲁门”号今年第6次遭袭,而补给舰的受创,让这场“红海拉锯战”的烈度再升一级。
从饱和式攻击到后勤链精准打击,胡塞武装的战术为何总能刺痛美军软肋?这场非对称博弈又将如何改写现代海战规则?
杜鲁门号为何沦为“活靶子”?“杜鲁门”号是美国现役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之一,搭载约70架舰载机,堪称海上移动堡垒,但自2025年3月15日美军对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空袭后,这艘10万吨巨舰便深陷红海泥潭。
胡塞武装的战术核心直击美军两大命门:饱和攻击与后勤破袭
4月6日的突袭中,胡塞武装动用多枚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形成“蜂群式”打击,这种“低成本消耗战”让美军防空系统疲于奔命——拦截一枚价值百万美元的标准-6导弹,可能只是为了击落一架造价仅千元的无人机。
更致命的是,胡塞武装将矛头对准了航母的“生命线”——补给舰,这类舰艇负责为航母提供燃油、弹药和食品,一旦受损可能导致舰队作战能力“断档”。
而美军自身的漏洞也给了对手可乘之机,2024年12月,“杜鲁门”号编队曾因指挥混乱和系统失能,误击己方F/A-18F舰载机。
这场乌龙暴露了美军在狭长海域作战时,空域规划潦草、敌我识别低效的硬伤,也为今日的被动埋下伏笔。
技术反差:拖鞋军的“土法炼钢” vs 美军的“高科技困局”
胡塞武装的战术看似粗糙,却处处针对美军弱点!没有卫星导航,那就用改装渔船抵近侦察,自杀式无人机充当“人肉定位器”。
缺乏制导技术,就以数量弥补精度,用持续攻击消耗敌方弹药库存,不具备信息战破局能力,那就通过高调声明和视频发布,放大心理震慑效应。
反观美军,尽管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和密集阵近防炮,却在红海陷入“打地鼠”式困局。
更讽刺的是,当深圳港的跨境物流系统以72小时时效碾压传统模式时,美军航母编队却因补给舰遇袭面临后勤危机,这种“用泡菜坛子装全球生意”的实战智慧,与“实验室PPT治国”形成荒诞对比。
后续影响:全球贸易与战略格局的双重震荡此次袭击很有可能引发三重连锁反应,首先就是红海航运危机加剧,全球12%的贸易经红海运输,战事升级或推高油价和货运成本。
其次就是美军威慑力受质疑,若补给舰受损属实,将重创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盟友信任度进一步下滑。
最后就是地区冲突外溢风险,胡塞武装宣称“为加沙而战”,将巴以矛盾与红海博弈深度捆绑,可能刺激沙特、伊朗等国的代理人战争升温。
而美军的选择同样艰难,继续死守红海,就要承受“钝刀割肉”的消耗,抽身撤离则等于将制海权拱手让人,这种困境像极了历史的重演,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大萧条,而今天的“红海困局”正在加速单极霸权的黄昏。
没有赢家的消耗战胡塞武装的导弹每次升空,都在拷问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当16马赫的超音速武器划破海平面时,它击穿的不仅是航母的防御圈,更是霸权秩序那早已千疮百孔的铁幕。
而美军若不能正视系统老化、指挥涣散、成本失控等问题,杜鲁门号的遭遇或许只是霸权衰落的序章。
正如也门卫生部数据所示,仅4月5日的美军空袭就导致2名平民死亡、4人受伤,当导弹与无人机在红海上空交织,当无辜者在战火中仓皇逃生。
这场博弈早已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有的只是被改写的全球秩序,与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悲歌,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假新闻!
问题是打没打着?
打击了这么多次,还没沉?你这是反向宣传霉军的航母的抗造?
打航母和打中航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要你向海上发射炮弹等进攻性武器,你都可以宣称是打航母。但打中航母就不一样了。首先,你得能找到高速移动的航母,还得要持续追踪。然后你发射的导弹的制导系统还要有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最后你得要突破航母的三层防御圈才能打到航母。而这三层防御圈是以航母为中心,半径四百公里的一个圆。一个靠伊朗支持的拖鞋军它凭什么能打中航母?连航母在哪里都不知道,它拿意念去打吗?
航母停家门口是威慑 开出去那就是无人机的活靶子 击沉不容易但消耗太大太大
打得好,打得鬼子哇哇叫
美国航母成了高超导弹的试验靶舰
肯定假的,要是真的老美早吃人了
胡塞一直这样打下去,美国军费就不够了[点赞]
每次都说袭击到,六次还能航行,你就说到底有没有袭击到吧[笑着哭]
小作文救石油!
胡赛武装力量有智慧,斗智斗勇[点赞][点赞]
如果给胡塞武装几枚东风17快递26,21d,那简直是如虎添翼[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胡赛武装在拼夕夕买了一本《打击航母指南》。
被打六次了,它还能在那里溜达,得讨论一下问题出在哪儿了。
美军还有航母?
打中没什么,击沉了才能头条[呲牙笑]
但现实情况是美航母编队毫发无损,胡塞武装被打残,实力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吹虚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