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勾践因为有了范蠡和文种的出谋划策,最后成功复仇,把吴国给灭了,也算完成了他的大业。但奇怪的是,勾践对这两个一起吃过苦的臣子开始有了猜疑。聪明的范蠡很快就感觉到了勾践的变化,二话不说,直接脚底抹油跑到陶地去做生意了。没想到,范蠡这人不仅有头脑,还特别会赚钱,没多久,他就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陶地的首富,大家都叫他“陶朱公”。
有一天,陶朱公突然得知,他的二儿子在楚国闯了大祸,杀了人,现在被关在牢房里。要是没啥转机,恐怕到了秋天,他就要去阴间报到,跟阎王爷打交道了。
陶朱公把家里人召集到一起,想着大家一起出出主意,看看有啥好办法能救回二儿子。
陶朱公家里有三个娃,老大从小就跟着老爹走南闯北做生意,啥苦都吃过;老二呢,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已经改善不少了,基本没吃过啥苦头;老三更是不得了,简直就是在蜜糖罐里泡大的,衣食住行全都是顶呱呱的。
陶朱公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出了他的打算:“杀人可是重罪,不过咱们家有钱,能疏通各种关系,要救老二一命应该不成问题。老三,你去一趟楚国,把你二哥带回来!”
陶朱公边说边动手,把大伙眼前的箱子给掀开了,里头满满当当堆着一千两金子,这数目在楚国足够办成不少事儿了。
老大瞅瞅眼前这一大堆钱,心里直嘀咕,这么多都要送出去,真有点舍不得。他又瞅瞅三弟,这家伙,整天穿得花枝招展,浑身上下都是值钱的玩意儿,加起来少说也得几千金。老大怕他坏事,连忙开口:“爹,我是长子,理应帮您分担。现在二弟有难,我哪能在家里闲着享福呢?三弟他还小,这事儿不牢靠,还是我去跑一趟吧?”
老大那个主意,其实也挺有道理。老三这家伙,真的挺能挥霍,至于他办事行不行,现在还没瞧出来。不过,花钱的本事,他绝对是一流的。老大呢,心疼那些钱,又怕事情办不成,这种心情,咱们都能理解。
不过,陶朱公没答应老大的请求,反而劝他说:“救人这事儿可不简单,我派老三去,心里自有盘算,你就别插手了。”
老大还是纠缠不休,他觉得父亲可能不太信任他。他努力为自己争取道:“明明我是家中的老大,本该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么重要的事情,父亲你却不让我参与,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觉得我不行,看不起我呢?父亲,你这做法确实让我感觉偏心,我实在难以接受。”
如果只是争论几句那还好说,顶多就是责备他一番,实在不行就教训他一下。但问题是,老大不光是大吵大闹,他还闹着要自杀。
陶朱公的老婆一看这情形,哪能因为这事儿搭上儿子的命呢,赶紧替大儿子求情:“老大急着救弟弟,还是让他去吧。要不然他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再闹出点啥乱子,那不是更麻烦了吗。”
陶朱公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去楚国搭救亲人。在准备启程的时候,陶朱公递给大儿子一封信,还特别交代:“我有个老朋友,名字叫庄生。你到楚国后,记得把信和金子交给他,然后全听他的安排就好,千万别跟他唱反调。”
老大不久就到了楚国,他拎着信和金子去庄生家串门。一看庄生住的地方,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挺拮据,这让老大心里犯嘀咕,开始质疑老爹陶朱公的判断力了。
老大跟庄生简单聊了几句,然后把陶朱公的信和金子递给了他。庄生快速浏览了信件,就把它收了起来,对老大说:“你的任务完成了,赶紧回楚国老家去吧。放心,我会全力帮你。等你弟弟被放出来后,别多问,免得惹麻烦。”
其实想想,庄生的话挺有道理的。要是陶朱公的家人还待在楚国,那肯定会有人议论纷纷。在这个节骨眼上,躲开嫌疑真的很重要,能少惹很多麻烦。庄生这个人,真是看得透彻。
不过,那位性格倔强的老大,并没按庄生的建议行事,他选择留在了楚国的都城。为啥老大就是不听庄生的劝告呢?
他觉得庄生挺不行,心里头估摸着,瞧瞧你庄生,混到现在这德行,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一般老百姓都比不上,哪像个有能力的人。
因此,他一边心存疑虑,一边擅自行动。由于他在楚国也认识一些人,他便直接去找楚国的达官显贵们周旋,觉得这样能给救弟弟的事多加一层保障。心想,就算庄生那边没办法成功,自己也不至于一无所获吧!
老大的手下讲道:“老爷已经写信,让庄生全权处理救二少爷的事儿了,老爷看人向来准。您现在这样做,明显就是对庄生不放心,这不是摆明了要让庄生心里不痛快嘛?”
老大听完仆人的禀报,摆摆手说道:“我恐怕父亲这回是看走眼了。我去找庄生那会儿,他家穷得连老鼠都不愿去,我觉得庄生根本没法搞定这事儿。要想成功,还得靠咱们自己动手。要是我能把它办妥了,父亲肯定会对我另眼相看的。”
这事儿真是让人无语,老大花钱请人帮忙,但心里头还不踏实,老怀疑人家。
聊聊庄生这个人,他在楚国那可是出了名的清正不阿,威望特别高,就连楚王都尊他为师。庄生家里头虽然不富裕,但他的声望可大着呢。
庄生打发走老大后,转头跟老婆讲:“陶朱公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他都出面求我了,我肯定不能不管啊。他给我的这些金子,咱先放着别动,等事情办成了,再原封不动地还给他。”
庄生他媳妇有点搞不懂了,就问庄生:“你既然打心底里不想要,那为啥还要接过来呢?”
庄生对他老婆说:“要是当初我没收那钱,人家可能会觉得我不上心,不肯真心帮忙,这样一来,他们肯定会对我有看法。所以,我先把钱收了,然后再去给他们办事,这样他们心里就踏实了。”
瞧瞧庄生那人,真是精通人情往来!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找朋友帮忙时,你得带上点礼物,人家要不要是另一回事,但你要是不带,那就是没规矩,没规矩就是不讲究,就是不明白人情事故那套。
庄生这人,做朋友绝对靠谱,刚答应的事儿,转身就挑时间给办了。
这天,他走进王宫,直接跟楚王讲:“天上的情况有变,好像要有大难临头了。大王您得赶紧想办法,把这灾祸给解决了!”
楚王一直对庄生很放心,他急忙说道:“先生心里肯定早有主意了,赶紧说说,我立马就去办。”
庄生认真地讲:“要解决这天大的灾难,大王您得向老天爷求求情,并且大赦囚犯,这样灾祸就会自己跑远了。”
楚王听后觉得挺在理,就打算按这办法来办,他把大臣们都叫来一起商量。
老大暗中联系的那个楚国大官,也得知了这些风声,他赶紧跟老大说了。老大心想,自己真是有眼光,早就看出庄生那家伙不靠谱!
接着,我就跟仆人说:“楚王打算大赦所有犯人,咱二弟这下肯定能出来了。我得去找庄生,把那笔钱给要回来。他啥忙也没帮上,我可不能白白送钱给他,让自己吃亏。”
老大又溜达到了庄生家,庄生一看老大还在楚国晃悠,挺纳闷,问他咋还没撤呢。老大说,在楚国碰上个朋友,说楚王打算大赦天下。他还特意加强了语气:“我要是早点知道楚王要大赦,就不来打扰您了。我家那点钱也总是不够用,这样也能省下些冤枉钱。”
庄生一听,脸色立马拉了下来,心里明白老大这是来讨债了。他转身回到屋里,翻出当初借出的那1000金,直接递给了老大。老大呢,连句基本的客气话都没说,接过钱,扭头就走了,跟庄生打了个简单的招呼算是告别了。
这事儿老大办得不太讲究,甭管庄生有没有把事儿摆平,那钱他自己收回去可不太合适!这么做,简直就是把庄生往对立面推嘛。
庄生跟老婆讲:“陶朱公家的老大,那人真是不咋地,整个儿一势力鬼,说变脸就变脸,满心满眼都是那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压根不顾及我的情绪。你说我咋就帮了这么个人呢,被这小子给坑惨喽!”
老实人很实在,但老实人不是笨蛋。要是有人想占老实人便宜,威胁老实人,或者跟老实人耍心眼、使手段,那最后很可能会把老实人逼成对手。老实人要是真动起坏心思来,玩起阴招来,说不定比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还厉害,同样的招数,用起来可能更奏效!
庄生跑到王宫找楚王聊天:“陛下,听说陶地有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咱楚国闯了大祸,杀了人。他家为了摆平这事,花了不少钱打点朝廷里的官员。现在外面都在传,陛下要大赦天下,其实是为了给那孩子脱罪,而不是真心为了咱们楚国消灾解难。”
楚王一听,火冒三丈,心想:有钱了不起啊,在王权面前,啥都不算!他立马下命令,先把陶朱公的二小子押到断头台上,然后宣布第二天大赦天下。楚王要用实际行动,让那些流言蜚语都闭上嘴。
自以为是的老大哥,最后只能扛着二弟的遗体回家。
陶朱公瞅见二儿子的遗体,心里头早有数,没咋惊讶。他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老大打小就跟着我东奔西走做买卖,啥苦都吃过,知道钱难挣,所以长大后对钱看得特别紧,舍不得花。老三呢,出生那会儿咱家已经很有钱了,他觉得挣钱就跟玩儿似的,花钱自然是大手大脚,从不心疼。不懂得花钱,就别指望能办成啥大事。你得让别人尝到甜头,事儿才好办。这也就是为啥我当初拦着老大不让他去的原因。”
【子霄读史感悟】
和品德高尚的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牢记一个准则——真诚。他们最反感的就是欺骗、虚伪以及耍心眼、算计人这一套。
没想到,陶朱公家的大儿子就踩了这个坑,他不讲信用,对人冷酷,眼里只有钱不顾道义。结果,庄生给他好好上了一课,让他明白:跟正直的人别耍小聪明。
肯定的是,陶朱公给咱们指了条明路:想干大事,得先放手一搏,把钱财看淡!你舍得投多少,事儿就能做到多大!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订阅我,我天天给你带来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