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资源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电解液乃至钒电池的生产成本,稳定的钒资源供应对于控制生产成本至关重要。如果一家企业能够确保钒资源的稳定供应,就可以更好地规划生产和控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明争” 钒资源2 月 11 日,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钒钛贸易(甲方)与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乙方)签订了《2025 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采取多钒酸铵原料购销的合作模式,甲方承诺优先保证乙方的产品均衡供应,确保乙方生产需要。乙方承诺所有原料均用于钒储能领域,将甲方作为主供渠道,所需原料优先稳定地向甲方采购。
公告内容显示,早在 2021 年双方就已经开展相关合作,在 2022-2024 年三年时间里,甲方与乙方在电解液销售、钒电池用钒储能介质委托加工和钒储能介质上的购销交易金额合计达到了约 24.73 亿元(不含税)。2025 年度双方预计将完成总数量 20000 吨(折合五氧化二钒)的交易。
钒钛股份的钒资源优势显著,且技术先进、产业链完善,大连融科与成都钒钛贸易的战略签约使得大连融科进一步绑定上游资源,从而形成从钒矿到储能系统的闭环生态,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除了与上游钒资源供应商深度绑定之外,部分钒电池企业还在上游钒矿方面进行了布局。比如,浙江星辰新能在湖南湘西持有优质钒矿资源,同时与中国五矿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布局上游钒资源;四川伟力得与中核钛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甘肃泽通伟力得钒材料有限公司,前期重点开发甘肃省内钒矿资源,并全力在国内外获取优质钒矿资源。
还有部分钒电池企业的控股公司在钒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供应能力。比如,河北超钒储能控股股东河北地矿集团拥有较强的上游钒资源供应能力;永泰能源拥有龙岭钒矿等矿山,可开采钒资源储量大。这些均为其后期产能扩张和持续生产提供了较强的保障。
钒电池企业需合理绑定上游资源钒矿提钒、石煤提钒、含钒废渣回收钒是提钒的主要材料来源,其中前两种方式均涉及到矿产的勘探、开采、冶炼等。布局上游钒矿是一项重资产投资,对于钒电池企业来说,这是不是一种可靠的方式呢?
需要肯定的是,钒电池企业布局上游钒资源有诸多好处。比如,保障供应链稳定,减少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避免因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生产计划;控制成本波动:钒价受钢铁行业需求和新能源产业需求的双重影响,波动性大,企业通过锁定资源,可平滑成本曲线,提升利润率;提升产业链话语权,垂直整合资源端可增强企业对产业链的议价能力,降低被上游供应商 “卡脖子” 的风险,又能为下游客户提供稳定的供货承诺,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可支撑企业的长期战略布局,为未来产能扩张提供保障。
但是,投资矿产资源属于重资产投资,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与挑战。比如,矿产从勘探到冶炼出合格的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钒价深受钢铁行业周期影响,如若出现需求下滑,企业可能面临资源贬值;液流电池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当前钒电池 “遥遥领先”,仍需要充分考虑其它技术突破带来的市场空间的压缩,从而导致钒资源投资成为沉没成本。
从各企业的动作可以看出,除了永泰能源、河北地矿集团等企业,在拓展钒电池业务之前,已在上游资源有所把控之外,其它企业在绑定上游资源采取的方式大概可以分为 2 种,签约上游供应商、入局钒矿资源。与前者在资源方面的 “天然优势” 相比,后者在钒电池技术的科研投入占比更大,一定程度上对上游资源的依赖度更高。但对钒电池企业而言,涉足上游资源,仍需理性规划,合理布局。
比如,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可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入局矿山资源,形成 “资源 - 电池 - 储能” 闭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重资产投资并非优选,或许更适合与钒资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或通过参股方式分散风险,或成立合资公司,既能共享资源控制权,又可分散投资压力。
总之,对钒电池企业而言,布局上游资源是必要战略,但需分阶段推进。与此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做好钒价波动预警等风险缓释措施,结合企业、市场情况,综合平衡短期成本压力与长期供应链安全,避免因过度扩张陷入 “资源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