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特赦名单公布,沈醉徐远举周养浩的不同反应,其实都大有深意: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2-09 19:01:01

戴笠要是活到1949年,也得被他手下的“四杀手”、“三剑客”活活气死:四杀手中的陈恭澍、王天木被日伪抓捕后叛变,赵理君被老蒋下令枪决,沈醉、徐远举、周养浩在战犯管理所成了同学——他的六个得力干将,没有一个善始善终。

读者诸君不要误会,军统四杀手和三剑客加起来确实是六个人,因为沈醉既是四杀手的老四,也是三剑客的老大。

沈醉在军统三剑客中年纪最小,但是却最早晋升少将,徐远举和周养浩都曾是沈醉的小弟,后来戴笠坠机毛人凤上位,一脚把沈醉踹到云南去当站长,徐远举和周养浩升任保密局西南特区正副区长,又成了沈醉名义上的领导。

刚被抓获的时候,徐远举和周养浩对沈醉是恨之入骨,沈醉似乎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在《我这三十年》中替自己辩解:“我何尝愿意“卖友求荣”呢?实在是因为他们都是重庆大屠杀、大破坏的直接参与者和主持者,我既参加了起义,再把他们放走,就不好交代了。我一方面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交出他们,他们不免要遇到种种不测。徐远举的脾气又暴躁,可能当时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不如我起义后,倒有可能将他们保住。当然,在我自己的问题没解决之前,他们也只好在狱中委屈一下了。”

沈醉有没有像他说的那样“讲义气”替徐远举周养浩着想,有没有想过他即使算起义将领也无权释放徐远举周养浩,反正徐远举周养浩是毫不领情。

与徐远举、周养浩一同被沈醉“留下来、交出去”的,还有保密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成希超和经理处少将处长郭旭。这四个人八只眼睛,在昆明陆军监狱一直盯着沈醉,总想找机会下手,直到被转送到重庆白公馆,周养浩才找到下手的机会,结果抡圆了劈向沈醉头顶的板凳,却被宋希濂挡住并夺走了。

宋希濂不管是在白公馆还是功德林,都是军统三剑客惹不起的硬茬子,这位黄埔一期生在白公馆关押期间,就曾被老同学陈赓接出去喝酒吃饭,徐远举是又失落又羡慕。

《红岩密档》披露:“1950年10月12日,二野四兵团司令、云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陈赓将军,在西南公安部部长周兴的陪同下,到白公馆看守所看望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宋希濂、钟彬和曾扩情,随后又将他们三人请到当年中美合作所美方主任梅乐斯的别墅梅园吃了一顿午饭。这事在白公馆关押的犯人中引起了轰动。宴毕后回到白公馆的宋希濂、曾扩情、钟彬自然把这事当作一件殊荣向大家介绍,会面时的整个过程,陈赓怎么样同他们招呼、怎么样和他们说话,他们一一细说。”

宋希濂大谈当时如何宾主排座次、吃了什么菜,喝了多少酒,徐远举以特务思维揣测:“我也是黄埔毕业,陈赓不见我,想必是知道我是杀人如麻的特务头子,案情重大,无可救药了。陈赓应该是向宋希濂打了‘保票’,宋希濂肯定不会死,而宋希濂也知道沈醉出卖他们也可能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条活命,这样宋希濂同情沈醉就是同类惜同类。”

徐远举自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他的揣测还真不是一点影儿都没有: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三十三人中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占了十个名额,从杜聿明到卢浚泉,几乎都是黄埔军校或“陆大”出身,军统三剑客都没有获得特赦。

三剑客名落孙山,表现也各不相同,他们的不同表现,也预示了三人的不同结局:一个第二批特赦,一个没能活着走出去,还有一个刚特赦就跑了。

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后,最先喊冤的就是沈醉:我在云南起义通电上签了字,而且命令云南所有的特务机构和人员停止活动自首投诚,在战犯管理所也表现良好,为啥我不能第一批特赦?

沈醉的抱怨,被杜聿明一句话化解:“老弟,请记住时间,你还不满十年嘛!”

当时特赦的两条标准,其一是确已改恶从善,其二是改造期满十年,沈醉认为自己揭发了那么多内幕,应该算改造好了,但确实还没有期满十年,于是他静下心来,接任了杜聿明的“缝纫组组长”,并更加积极地写材料,所以第二批果然榜上有名。

沈醉一点就通,在军统绰号“猛子”的徐远举却显出混不吝本色,沈醉在《人鬼之间》中回忆,徐远举当时颇有带头闹事的意思:“很多人都有一肚子的话不敢说,只有急性子徐远举沉不住气,他大声嚷道:‘我也认真学习,劳动也流汗水,积极写材料,我哪件事不如人家,哪里不符合特赦标准?’他的话像一粒火星,使沉闷的空气爆炸起来,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喊出:‘是啊!我们哪点不如人家,为什么他们能得特赦,我们不能呢?’”

徐远举在军统的时候人缘就不好,沈醉郁闷有杜聿明开解,徐远举跳着脚大喊大叫,大家跟着起哄却无人劝阻,摆明了是看他笑话。

徐远举后来是在战犯管理所把自己气得爆了血管,这里面沈醉似乎也有一些责任——沈醉出去的时候,用不靠谱的分析,让徐远举一次又一次从满怀希望到希望破灭,直到绝望地破罐子破摔。

沈醉告诉徐远举:首批特赦时,庞镜塘代表没有获赦的同学发了言,在第二批就得到了特赦,第二批特赦时你代表没有获赦的同学发言,那一定能在第三批获赦了。

笔者怎么看,沈醉在《徐远举的特务生涯》中都有暗笑的意思:“第三批不但没有他,四批、五批也没有他,而且都是由他代表在押战犯致辞。送走一批接一批,就是没有轮到他。这件事在战犯改造所被传为趣谈。”

沈醉说徐远举是自己把自己气死了:“1973年冬,徐远举在缝纫组劳动期间,因工作马虎,经他手缝制的十多件衣服,经检验,都不合格,让他返工,他不肯。还去与检验的人大吵大闹了一场。当晚他又在房内用冷水冲洗,刚走出卫生间即晕倒在床上,虽经医院抢救,但因脑血管破裂而无法救治,所以第二天早上便去世了。”

徐远举再熬两年,就能赶上最后一批全部特赦,但是性格决定命运,他凶悍狂暴的脾气到死都没有改变,而周养浩则比徐远举狡猾多了:前六批特赦名单上都没有周养浩的名字,却从不见周养浩牢骚抱怨,他就那么阴冷地看着一批又一批人走出去,谁也不知道他心里盘算啥。

周养浩的默然实际是一种态度,直到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他才露出了本来面目:坚决要求到台湾去找老蒋。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沈醉因为在云南起义通电上签过字,而且还写了不少揭发材料,他肯定是“回不去”了,暴躁的徐远举其实也写了不少材料,他的《忏悔录》还分上下两期公开发表了,他同样也走不了,而周养浩却什么都没留下,表现也极为一般——那就是他给自己留的后路。

周养浩隐藏了二十六年,终于在特赦之后露出了真面目,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一心却投奔蒋家父子,结果却被拒之门外,在香港进退两难的他只好去洛杉矶寄居于女婿篱下并死在那里。

很多人说周养浩“有原则”,在美国期间也没说功德林的坏话,对此笔者只能冷笑:如果小蒋允许周养浩去台湾,你看看他会怎么说!

徐远举把自己气死了,周养浩不声不响熬到了特赦,军统三剑客的罪行,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都知道,那么在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后,沈醉、徐远举、周养浩三人的表现,您又会作何评价?沈醉1960年特赦是早还是晚?徐远举如果能撑到1975年又会选择去哪里?杀人如麻的周养浩,是改还是没改?

0 阅读:51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