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能对中原王朝造成麻烦的那些北方游牧民族,数量真没我们想的那么多,但每个都有自个儿的特点。
要说打持久战的高手,那肯定是匈奴人没跑了。他们最早在中原史书里头露面,得追溯到周慎靓王三年,那会儿还是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正带着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一起攻打秦国呢。一直到了北魏和平元年,也就是公元460年,沮渠无讳建立的高昌北凉被柔然给灭了,这代表着最后一个匈奴人建的政权也没了,匈奴人从此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现在,中原地区已经从战国那会儿一路走到了南北朝,时间一晃就是778年。这中间,秦、汉、新朝、三国、晋朝,还有五胡这些朝代(时期)你来我往,兴盛衰败,发生了好多让人感叹的事儿,也出现了好多了不起的人物。匈奴人呢,就像是一直站在舞台边上的观众,虽然不是主角,但每场戏都在,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坚持。
有好有坏,就像女真人那样。从北宋政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115年开始,完颜阿骨打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称帝,很快就有了“女真兵不到一万,满万就无敌”的名声,迅速灭掉了辽朝和北宋。到了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在富平之战里,他们把北宋最后的精锐——西军给打得全军覆没。这一切,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
金国一共存在了119年,但真正能让后人提起兴趣的也就那15年光景,剩下的百来年,基本都是挨打的份。被像旭日东升般强大的蒙古人打败,那还说得过去;被小弟党项人欺负,顶多是丢了点面子。可最让人郁闷的是,他们老是对以前的手下败将宋人束手无策,还常被打得落花流水,这像什么话呢?
当那号称无敌的五十万女真人,在野狐岭集结起来,却依旧被蒙古人杀得溃不成军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该退场了。
没错,蒙古人和满洲人确实牛气,毕竟他们两次统治了中原地区。但突厥人就有点名不副实了——你有听说过突厥人里出过啥大英雄,或者搞出什么让中原王朝头疼的大事吗?哦,你说渭水之盟的那个颉利可汗?逼得中原的千古一帝签下求和盟约,这事儿确实能吹上好一阵子。但问题是,才过了4年,这位草原上的大佬,余生就只剩在长安太极宫里给唐太宗李世民跳舞助兴这一件事了,真是让人唏嘘。
契丹人嘛,比突厥人稍微强点儿,但其实也没强太多。五代那会儿,契丹人本有机会拿下中原,可没想到,就几场小叛乱就把他们吓得逃回了老家。北宋刚开始那会儿,契丹人在高粱河一战里把宋军打得挺惨,但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契丹人多能打,而是多亏了宋太宗赵炅,他指挥打仗跟开火箭似的,把驴车当战马使,乱指挥一通。再说到那个让契丹人占了宋人便宜上百年的澶渊之盟,那时候辽军主力都快被宋军围得走投无路了,结果宋真宗赵恒这个不懂军事的家伙先吓破了胆,硬逼着大臣们签下了这个和约。
后来,富弼去辽国出使,碰到辽兴宗耶律宗真想用战争吓唬他。富弼不慌不忙,直接搬出澶渊之战来反击,把辽国的君臣说得脸红脖子粗,一句话都反驳不出来。
咱们是不是忘了北朝那位了不起的皇帝赵恒的大恩情?想当年澶渊之战,如果听了那些将领的话,北方的敌军一个都别想跑掉。(《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契丹人占了那么好的位置,又有那么多优势,可165年来就是拿北宋这个最弱的朝代没办法,往南走一步都难。他们倒是把宋朝人的坏习惯全给学去了,结果却被女真人给一下子打败了。这样的契丹人,真的很难让人佩服起来。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想知道为啥汉朝唐朝能轻松搞定周边各族,而宋朝明朝却老被外族欺负得那么惨,这其中的奥秘,咱们从契丹人那儿就能找到线索。
【01】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黄帝往北驱赶荤粥部落,算是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打交道。不过,黄帝虽然厉害,但对荤粥也没啥妙招,只能远远地把他们赶走算了。
春秋战国那会儿,中原的诸侯们正忙着打来打去,乱得一团糟。可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秦、赵、燕三国突然发现,自家的地盘被一群叫匈奴的家伙给闯了进来。这些匈奴人啊,不懂什么礼貌规矩,又野蛮又落后,但他们骑马射箭特别厉害,行动也快得跟风一样,到处烧杀抢掠。结果,那些习惯了按规矩打仗的中原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匈奴给打得晕头转向,完全不知所措。
没多久,机灵的中原人就琢磨出了对付匈奴的妙招。头一招,就是赵武灵王赵雍推行的“胡服骑射”,说白了,就是照着匈奴人的打法来,这可算是学习敌人长处来对付他们的老祖宗了。但你想啊,让平时种地为主的中原农民,跟天生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比拼骑马射箭,那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所以,中原人又想了个招儿,那就是建长城。
要是中原的诸侯们打内战,谁要是觉得靠着一堵破土墙就能挡住敌人,那可真会被人笑掉大牙。但要是对上胡人,情况就不同了——别说匈奴了,就是快两千年后的蒙古人、满洲人,碰到中原人的坚固城池和要塞,也是头疼得要命。
燕赵两国靠长城挡了匈奴,却没能拦住秦国的百万大军。秦始皇一统江山后,对六国残余势力那是赶尽杀绝,连南方百越那些偏远地方都不放过,非得抢到手才行。可到了北方,这位雄才大略的皇上就让蒙恬收复了河套地区,然后就没再往前,反倒是忙着把秦、赵、燕之前修的长城给连一块儿,好像围好篱笆就心安理得了。
为啥呢?碰到匈奴这种不跟你正面刚,就爱时不时进来骚扰一下,打完立马跑得远远的的敌人,秦始皇真是没啥辙。想打吧,人家人数众多打不完;想追吧,又根本追不上,那感觉就像是拿大炮轰蚊子,使不上劲儿,挺让人头疼的。再说了,那片地方除了沙子就是杂草,连粮食都种不出来,秦始皇对它也没啥兴趣。
现在咱们为啥自称汉人,而不是更早的夏人、商人、周人或秦人呢?这背后的原因挺多的。不过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待那些粗鲁邻居的态度。
从黄帝到秦始皇,对那些烦人的家伙,通常都是赶走他们,眼不见心不烦,顶多就是围个篱笆自保。但到了两汉时期,刘家皇帝们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们可硬气了——敌人能来,咱们也能打过去!
刘邦,刘家的老祖宗,刚把中原搞定,就带着全国兵力去找匈奴的茬,结果在白登山栽了个大跟头,丢了脸面。过了六十多年的安稳日子,刘邦的曾孙刘彻,那可是拼了老命,跟匈奴硬扛了四十四年。虽说最后把匈奴打得没了还手之力,但大汉朝也被拖得差不多快垮了,只能发了个《轮台诏》来停战。不过,喘口气没多久,刘彻的曾孙刘询和曾曾孙刘奭又出手了,一直打到北匈奴消失,南匈奴低头称臣才罢休。
东汉那会儿,匈奴人突然觉得自己又牛气冲天了。可没想到,大将军窦宪和耿秉直接带兵冲进了大沙漠,打他们跟打羊似的,轻松得很。最后还在燕然山刻石留念,彰显大汉的威风,这才凯旋而归。这一仗,把匈奴人还有其他胡人都打服了。他们要么吓得跑到西边去,要么就乖乖南下投降,成了咱们说的“汉化胡人”。这些投降的,跟那些还没被驯服的“生胡”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后来发生的五胡之乱,说白了就是那些已经汉化了的胡人内部闹起来的一场大动乱。其实跟陈胜吴广起义、黄巢造反、李自成起义没啥两样,不过跟蒙古人、满洲人打进中原当家做主可完全是两码事。
唐朝建立后,国防环境可比汉朝严峻多了。东边和北边,有高句丽这个大敌虎视眈眈,还有契丹、靺鞨这些正在崛起的部族威胁。再往北,突厥这个草原霸主正蠢蠢欲动。西北那边,西域已经好久没归中原王朝管了。西南高原上的吐蕃人,占据高地,随时准备给唐朝来个下马威。南方也不省心,南诏、林邑这些小国,时不时就想给唐朝找点麻烦。
大唐刚建立那会儿,周围全是敌人,一个不小心,整个天下都来打大唐,这种事儿也不是没可能,这可让人咋整呢?
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李世民,还有他那常被戏称为“怕老婆”的儿子李治,对此可不这么想——简单,收拾他一顿就解决了。
打从唐朝建国那会儿起,唐军就像开了挂一样,把周边的邻居几乎打了个遍。说到这打仗的狠劲儿,咱举个例子吧——初唐时候有个猛将叫苏定方,他这辈子“灭了三个国家,还都活捉了人家国君”(《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这样的战绩,搁哪个朝代都得被捧成战神,立碑写传那是必须的,名垂青史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但话说回来,在初唐那会儿,老苏这战功还真不算啥,所以到了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给功臣排名的时候,苏定方就只能排第二等。更绝的是,到了那些老百姓特别喜欢的《说唐演义全传》这类小说里,苏定方直接就被写成了个大坏蛋,坏事干尽不说,最后还让主角给剖腹掏心死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这么说吧,其实人才一大堆,厉害得没人能比,也不见得全是好事,有时候人才多得都浪费在当坏人身上了。
安史之乱过后,情况真是一落千丈,唐军连小小的南诏都对付不了了。但这可不是说唐人突然就不会打仗了,主要是国家实力和内部秩序出了大乱子。
北宋刚建立那会儿,轻松搞定中原地区,按说国力应该挺强的吧?赵大和赵二在朝廷和民间说话都管用,秩序也挺好的,对吧?但为啥一碰到契丹人就老是打败仗,连赵二都中箭受伤,最后只能坐着驴车逃跑呢?
宋仁宗赵祯当皇帝那会儿,北宋可真是强盛到了极点。可说来也怪,就在这时,宋军跟西夏干仗,却连连吃了大败仗,最后没办法,只能割地赔钱,才让党项人撤了军。到了宋徽宗赵佶掌权,北宋的地盘是扩张到了最大,结果呢,女真人给了他一个靖康之耻,真是丢脸丢大了。说到偏居江南的南宋,那就更别提了,它存在的152年里,基本上就是挨打的份儿——先是被女真人打,后又被蒙古人打,一直打到崖山跳海,赵家的皇室血脉都断绝了。
说起来,明朝在某些方面还真比不上两宋。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两宋虽然有点弱,但好歹也是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这些强盛一时的民族硬碰硬打了319年才倒下。反观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就跟他的那些“义军”兄弟们斗上了。斗赢了,他开始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不过,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碰到已经不行了的蒙古人,老朱就是把他们赶走算了,压根没想过要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
可他没多久就感到后悔了,毕竟如果没把蛇打死,最后遭殃的还是自己。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他接连发起了13次北伐。就连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五次跑到塞外去征战。但结果呢,除了白白耗费了大量兵马钱粮,想要根除隐患的目标,却始终没能实现。
结果报应不爽。明军对付那些内部四分五裂、早就没了征服天下雄心的蒙古人,简直是束手无策。表面上看,两边打得热热闹闹,但实际上明军得靠“九边重镇”这些堡垒龟缩防守,才能勉强顶住蒙古人的进攻。这真让人嘀咕,要是明朝碰上铁木真、完颜阿骨打、耶律阿保机,甚至是李元昊这样的狠角色,恐怕一下子就得被人家给打趴下吧?
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糟糕到连防守都变得力不从心——蒙古铁骑直接跑到北京城门口撒野,当着大明皇帝和大臣的面烧杀抢掠,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了。还好明穆宗朱载坖想出“俺答封贡”这一招,暂时安抚住了蒙古人。不然的话,大明再出个像朱祁镇那样被俘的皇帝,大家也不会觉得多意外了。
接着,满洲人入侵了,这下子彻底没办法了。要不是李自成把朱由检逼得上了吊,大明朝说不定也会像宋朝那样,被外族给灭了。
这事儿真挺让人琢磨。汉唐那时候,怎么就能轻轻松松地把周边势力都给摆平了,反观宋明,就算拼上老命,也还是被揍得挺惨。要说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咱们得从耶律阿保机那儿找找答案。
【02】
要是光比战斗力,契丹人在那些塞外的胡人里头,真的不算强。比起那匈奴人,被打倒了还能一次次爬起来,契丹人的耐力和抗击打能力就差远了。再看看女真人,人家那是正面硬碰硬的好手,契丹人连宋人的步兵方阵都不敢直接冲,简直就像是被吓破了胆。就算是比起游牧民族擅长的骑射游击,契丹人也是被蒙古人甩得老远,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契丹人打破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只能短暂称霸,难以长久维持优势的惯例。真正完成这一壮举的,正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开平元年,也就是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坐上了可汗的宝座。按照契丹的老规矩,可汗这位置是有时间限制的,得每三年重新选一次。但这可把阿保机给憋坏了,任期一到,他愣是不挪窝。这一来,可就把他那帮同宗的兄弟们惹毛了,于是乎,“诸弟之乱”就这么爆发了。不过阿保机对此倒是一点不怵,这种动手动脚的事儿他乐意得很。他东征西战,一番折腾下来,愣是把所有兄弟都给摆平了,让那些姓耶律的没人再敢吱声反对他继续当可汗。
契丹其实分成八部,耶律家只是其中一支。阿保机为了长久安稳,不留下隐患,就想了个法子,把其他七部的头领都聚在一起,然后埋伏士兵,把他们全给杀了。这样一来,契丹上下就只听阿保机一个人的了。
一切都准备好后,公元916年,就是神册元年那会儿,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还自封为了皇帝。打那以后,契丹人就变成了中原王朝特别头疼的对手,无论怎么打,就是赢不了他们。
不就是自个儿封个皇帝,建个国家嘛,这种人在中原多得是。就连那些胡人,像以前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部落,在五胡之乱那会儿,也折腾出了快30个国家,近200个皇帝,结果呢,不是被灭族就是被融合了,只能干巴巴瞅着汉人东山再起。现在耶律阿保机自个儿给自个儿戴上了皇帝的帽子,又能有啥新花样?
说实话,这俩真的差别挺大,而且是从根儿上就不一样。
六百年前那会儿,说的五胡吧,虽说听起来是胡人,但其实他们早就往南迁,在内地定居了上百年,咱们可以叫他们“熟胡”,或者说是被汉化了的胡人。他们的脑筋转法、过日子方式,都被汉人给深深影响了,这时候再想让他们回大漠草原放羊,那可不现实了。相反,他们早把汉地当成了自个儿的家,觉得自个儿就是中原人。而且啊,他们还常常为了守护中原,跟以前的老乡们打得热火朝天呢。
比如说,那位大名鼎鼎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很有可能就是个鲜卑族人,北魏时期的军户。她是因为要对抗当时塞外的霸主柔然的侵犯,才挺身而出,代替老爸去打仗的。
昨晚收到征兵的通知,皇上要大规模征兵了。
征兵文书有好多卷,每一卷上都写着老爹的名字。
阿爷家里没大儿子,木兰这边呢,也没有亲哥哥。
我愿去买匹好马,从今往后就代替老爹去从军。” (出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横吹曲辞第五》)
这就像汉人说的那句“只要有龙城飞将在,就不让胡人的马越过阴山”,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在打下天下后,学着汉人当皇帝,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到了隋唐以后,那些曾经威风凛凛、汉化了的胡人们,也没听说谁又跑回草原去放羊了。而那些还在草原大漠上称王称霸的家伙,还是继续叫着他们的“可汗”,对当皇帝啥的好像一点兴趣都没有。
胡人的头头,匈奴那边管他叫单于,意思就是特别厉害、地盘很大的那种。这个称呼是从冒顿单于他老爹头曼单于那会儿开始的,后来有些乌桓和鲜卑部落也跟着这么叫。不过啊,鲜卑人挺有想法,他们后来给自己的部族老大换了个新名字,叫“可汗”,也就是国王的意思。时间一晃,到了东晋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402年,柔然部落的首领社崘统一了漠北,他就想自己独占“可汗”这个称号。但说实话,这并没啥大用,大漠上还是到处都是各种大可汗、小可汗的称呼。
后来啊,突厥、回鹘、吐谷浑、黠戛斯、蒙古、满洲这些族群的头头们,不管是大是小,都用过或者用过一段时间“可汗”这个称呼。那些被蒙古影响很深的,比如帖木儿、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还有在欧洲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他们的老大也跟着这么叫自己。但偏偏在西南高原上的吐蕃不一样,他们非要把老大叫做赞普,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厉害的男子汉”。
不过,不论是单于、可汗还是赞普,要是跟中原的君主们比比地位,那也就只能和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站一块儿了。
咋回事呢?夏朝那会儿,老大被叫做“后”,到了商朝,就成了“帝”,再到周朝,又变成了“王”。但这些跟秦王政一统六国后自称的那个“皇帝”比起来,那可真不是一个档次。我说的不是一个档次,主要是指文明程度上的差别,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说白了,夏后、商帝、周王这些人,跟那些归他们管的诸侯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拳头硬、手下多、面子广。因此,那些诸侯根本不敢招惹他们,只能乖乖认他们做老大(也就是称臣),时不时还得交点保护费(纳贡)。但说白了,也就这么回事儿。
要是大哥叫上手下兄弟去干架、抢地盘或搞其他啥事儿,等那些小弟有了一定实力后,去不去就全看他们心情了,大哥通常也拿他们没辙。就像周王瞅着楚国不顺眼,琢磨着换个姓姬的来替代姓芈的当老大,你琢磨琢磨,这事儿有半点靠谱的地方吗?
要是把周王的位置换成皇帝来坐,会怎么样呢?别说楚地的那些郡守、县令这些小官了,就连高高在上的丞相李斯,要是始皇帝想要他的命,也只不过是一句话的工夫。
这就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和差距。
因此,当中原的皇上多得数不清时,草原上的匈奴、柔然、突厥的单于、可汗们还在用夏商周那会儿的老一套——表面上看是部落的头儿、大王,但实际上,就像金庸先生写的左冷禅那样,不过是个各路好汉的领头人罢了。
【03】
在《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里,左冷禅、方证大师和冲虚道长被大家叫做正教里的三大头头。但说实话,不管左冷禅怎么蹦跶,或者他又学到了啥厉害武功,真要动起手来硬碰硬,他肯定打不过后面那两位。
为啥这么说呢?方证和冲虚那可是少林、武当两大门派的掌门人,说一不二,掌握着别人的命运,生死大权都在他们手里,啥事儿都是他俩拍板。反观左冷禅,虽然挂着五岳剑派盟主的头衔,但实际上能完全掌控的就只有嵩山派。靠着大势和武力,泰山、恒山、华山、衡山这四派或许表面听从他,但真到了关乎自身利益,关乎生死的关键时刻,谁还管左冷禅的死活啊?
夏商周那会儿也一样。说什么夏桀、商纣、周幽王因为残暴不仁导致国家灭亡,其实都是儒生们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编出来的故事。说白了,就是这些老大实力不行了,威风不在了,最后被那些有野心的手下给推翻了。
草原上的匈奴、突厥这些人啊,其实没啥这方面的纠结。他们总是借各种神仙的名义,把自家王族说得跟神仙一样神圣。而那些朴实的牧民呢,还真就吃这一套。因此,不光是孛儿只斤氏能当上蒙古人的黄金家族,匈奴的挛鞮氏、柔然的郁久闾氏、突厥的阿史那氏这些,也都是被捧得高高的,神圣得不得了,普通人哪敢去惹他们啊。
普通人没那个胆子,厉害点的人就觉得挺麻烦了。
这里说的不一般,主要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单于啊、可汗的那些亲戚。比如说,突厥的始毕可汗临终前,本想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小儿子阿史那·什钵苾。但问题是,这小家伙,后来成了突利可汗,年纪实在太小了。始毕心里明白,自己一死,什钵苾肯定会被那些有野心的叔伯们给害了。没办法,他最后只能把位子传给了势力最大的弟弟,也就是处罗可汗,俟利弗设。
俟利弗设快不行的时候,也碰到了跟他哥哥一样棘手的问题。为了儿子的将来,他没办法,只能把位置再传给弟弟咄苾,就是后来的颉利可汗。这样一来,本该是正牌接班人的什钵苾,就一直没能上位,还老被俟利弗设和咄苾猜疑、欺负,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他一生气,干脆投了唐朝。后来李靖大晚上带着兵攻破了襄城,活捉了颉利可汗,灭了东突厥,还多亏了什钵苾这个“卧底”给的情报呢。
这种情况不只是突厥才有,匈奴、鲜卑、柔然、吐蕃这些民族里头也常见得很。咱们汉族的历史书上,老爱写这些外族入侵或者骚扰中原的事儿,好像他们整天就想着怎么往南跑,怎么欺负咱们汉人。但其实呢,他们也就肚子饿得咕咕叫或者吃多了没事儿干的时候才会这么干。大多数时候啊,他们都在自个儿家里头,为那些乱七八糟的权力斗争头疼,或者自个儿跟自个儿闹别扭呢。
当然,让他们感到棘手的不仅仅是亲戚,还有那些只是在名义上顺从的众多不同姓氏甚至不同种族的部落。这些部落对于单于或者可汗来说,基本都是“叫得动但指挥不灵”的情况。虽然有能力去整顿甚至吞并他们,但这样做成本太高,可能会引发众怒,导致内部战乱。可要是放任不管,既撤不掉他们的头领,也管不到他们的地盘,到了打仗的时候,还不一定能听指挥。反正就是特别难管理,或者干脆就管不了。
要是他们真跟中原的皇帝干上一仗,咱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场“关公大战秦琼”的离奇场景,但说实话,这比喻还挺到位——就好比刘彻或者李世民,带着他们手下的大将卫青、霍去病,还有二李(李靖和李勣),动用全国兵马,去对抗那些几百年前周王召集起来的各路诸侯联军。
要是卫青、霍去病,还有李广、李陵这些将领不听指挥或乱来,刘彻和李世民可不含糊,说换人就换人,一点不犹豫。要是哪个部队拖后腿或者敢违抗命令,那他们可不会手下留情,砍他个几百上千颗脑袋都不在话下。所以,不管是汉军还是唐军,都能做到命令统一,大家齐心协力。但再看看那些像周朝诸侯联军一样的匈奴、突厥等部落呢?
周王扯着喉咙大喊,招呼大家跟他一起去教训人。可老秦、老齐他们却找借口说,昨晚没睡好,浑身不自在,特别是屁股疼得要命,这次就不参与了。好不容易把人凑齐了,两边军队正面对面僵着呢,老晋不知怎么的,脚下一滑就踩了老楚一脚。这俩老对手,一个不服一个,先是破口大骂,接着就动手扭打在一起了。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两个小弟的恩怨给摆平了,好不容易跟对方交上手,老晋却突然大喊大叫起来,说他家里出大事了,小赵、小魏、小韩这三个家伙要分他的家产。老晋着急地说:“我先撤了,等我收拾完这几个家伙再来帮你打架啊!”
你说这仗该怎么应对呢?要是你处在周王的位置上,会不会气得想找个墙角直接撞上去算了?
当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这些族群跟中原的王朝干架时,那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事。他们要是觉得能占到便宜,或者仗打得顺风顺水,那就凶猛得不得了。但要是碰到硬茬子,打得艰难了,或者吃了点亏,立马就像散了架似的,跑得比兔子还快,这时候就算是神仙来了也救不回来。
没错,游牧民族也有他们风光无限的时候,但关键得靠那种几百年难遇的英雄人物,还得运气爆棚。匈奴里就有这么一位,冒顿单于,这家伙心狠手辣,为了掌权,连亲爹头曼单于都能设计杀掉。他有勇有谋,一上台就先统一了匈奴各部,接着把东胡、月氏这两个大块头给收拾了,西边又征服了楼兰、乌孙等二十多个国家,北边让浑窳、屈射、丁零这些部落俯首称臣,南边还兼并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的地盘。
打那以后,塞外的大漠草原上,冒顿单于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头儿,就像咱们历史上的秦皇汉武那样威风。
塞外称王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但冒顿这家伙运气真是爆棚——中原在楚汉相争之后,实力大打折扣,偏偏还有韩王信这样的叛徒去投奔他。因此,冒顿才能在白登之战中让刘邦颜面扫地。从那以后,差不多70年的时间里,西汉朝廷因为元气大伤,一直没能恢复过来,只能不断地给匈奴送钱送公主,只求他们能少来中原抢掠几次。
但事情也就到这儿为止了。你说冒顿为啥不趁机进攻,直接统治中原呢?说不定他心里真有这么个盘算,欲望还强得很。
要是这种问题不搞定,就算给冒顿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便乱来。毕竟,只要他一动,那就不只是冒顿自己的小命不保了,搞不好整个匈奴部落都得玩儿完。
匈奴人在历史上闹腾了差不多800年,其中冒顿算是他们里头最厉害的角色。就连这么个大英雄都搞不定的事儿,还能指望谁呢?所以说,匈奴人的风光也就那么一阵子,冒顿一死,他们就只能是挨打的份儿了。刚开始,还能靠着马儿跑得快,躲过几次挨打,但慢慢地,连逃跑都来不及了,最后只能投降了。
匈奴人搞不定的事儿,别人也同样没辙。就说鲜卑族吧,虽然出了檀石槐和轲比能这两位大英雄,可他们没像冒顿那么走运,直接被东汉和曹魏给打趴下了。突厥那边更别提了,能数得上号的也就颉利,最后还得给李世民跳舞献艺。
耶律阿保机一当上皇帝,立马就轻松地把那个棘手问题给解决了。
【04】
从秦朝到清朝,中原大地上前后出现过快500位皇上。但其中能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那样英明神武的,肯定是少之又少。像胡亥、司马衷、宋徽宗赵佶那种一看就知道会把国家搞垮的昏君,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皇上其实都挺平庸,平庸到我们常常连他们的名字都想不起来。说得好听点,他们是守成之主,说白了,就是没什么大本事的人。
其实,就是那些看似普通的人,维护了历史上大部分时间的安稳和规矩。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赶上了好时候好地点,还有人心都向着一起,再加上儒家学者的推动,文人敢于直言进谏,武将勇于上阵杀敌,咱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远超过周边的邻居。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帝制有着超乎寻常的稳固性和巨大的惯性,很难改变。
比如说吧,两宋时期的军事实力,那真是弱得可以,在历史上都能算上是“独领风骚”了,被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这些势力轮流暴打。要是换成匈奴、鲜卑、突厥这些民族,受到这样的打击,早就灭亡不知道多少次了。但宋朝的老百姓,就算是经历了靖康之耻那样的大灾难,也愣是没被打垮,硬是挺了下来,还守住了南方的半片天地。一直到蒙古人把他们彻底打垮,两宋的江山也足足支撑了319年呢。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皇帝统治那会儿,皇上可能脑子不够用,可能身子骨弱,更可能就是个糊涂蛋。但皇上的权力那可是大得很,谁也不敢轻易去招惹。就像东汉时候的大将军,废立皇帝跟玩儿似的,甚至还能下毒手。到了中晚唐,宦官也嚣张得很,皇帝被他们弄死的都不止一个。不过,你让他们找个不姓刘或者不姓李的人去当皇上,看他们敢不敢?
王莽心想,那就试试吧,结果一试就没命了。他的头骨后来被刘秀他们收起来,放进了皇宫里。有时候,刘秀的后人还会拿出来瞅瞅,用来吓唬吓唬别人。
所以从东汉章帝刘炟开始,后面当皇帝的全是小孩子,他们老是被外戚、宦官、大权臣欺负。但说来也怪,就是没人敢真的去推翻刘家的皇位,就算东汉快不行了,还有人拿皇帝当招牌,“挟持皇帝号令天下”。再说唐朝,从中唐开始,各地藩镇多得是,就连最不服管的河北三镇,也得乖乖听李家皇帝的,得靠朝廷给的官位和权力来稳住手下(《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纪第六十四》)。可朱温一篡唐,那些藩镇立马就不听话了,一眨眼的功夫,天下就四分五裂,成了五代十国。这就是皇家的威严,或者说是正统的力量。
耶律阿保机也许是突然间领悟了这个道理,又或许只是莫名其妙地走了好运,反正他打心底里不想再当可汗了,于是干脆效仿汉人的做法,自己当上了皇帝。
之后,契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耶律阿保机之后的皇帝,耶律德光,在南征回家的路上就没了,而且他还没来得及定个接班人。这要是在以前的匈奴或突厥,那整个部落估计都得为了争权乱套了。不过呢,耶律德光走后,接班的耶律阮和耶律璟也都没能坐稳皇位,先后被人给杀了。这三个皇帝接连意外去世,对辽国到底有啥影响?是动摇了国本,还是差点让国家没了?
啥也没有变,皇帝还是姓耶律。国号嘛,一会儿契丹,一会儿辽的,换来换去,但老百姓的日子还是照常过,该干啥干啥。对外头,他们还是能把赵老二打得落花流水,让他成了高粱河上的“车神”。说到澶渊之盟,那更是让北宋的赵家皇帝又割地又赔钱,还得老老实实认耶律家当大哥。
最后,辽国传了9位皇帝,存在了218年,结果被女真人一下子给灭了。说起来,契丹人原本是鲜卑的后代,早在北齐天保五年,也就是公元554年,他们就在《魏书》里露过脸。但那时候的契丹人可真不起眼,先后被北齐、突厥、隋朝这些大佬欺负,后来在唐朝和突厥之间也是左右摇摆,甚至还一度臣服于战斗力不怎么样的回纥人。一直到晚唐,其他各族都衰落了,契丹人才算是没了对手,开始威风起来。
契丹人之所以能崛起,并最终让耶律阿保机稳稳坐上皇位,其实得亏了沙陀人石敬瑭主动送上的幽云十六州。有了这十六州,契丹人真切感受到了农耕生活、建城聚居的好处,还有汉人那一套曾经让他们头疼不已的规矩制度,竟然也挺不错。他们对华夏的文化艺术更是产生了浓厚兴趣,简直着了迷。听说那时候,苏轼在东京写了首好词,不出半个月,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国,就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人人皆知了。
因此,辽道宗耶律洪基能创作出像《题李俨黄菊赋》这样的好作品,还有辽义宗(后来追尊的)耶律倍画的《骑射图》让宋人都赞叹不已,说是“神作”,就连赵宋皇室里,也就那个晚了近200年出生的赵佶,才能稍微比得上。这事儿发生在契丹人身上,也就不觉得多奇怪了。
虽说这只是些闲聊,但话说回来,自从当家的从可汗变成了皇帝,辽国得到的好处那可真是多了去了,可不止表面上的这些。
冒顿单于之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伊秩斜单于、乌维单于、且鞮侯单于、儿单于,还有狐鹿姑单于,这些单于虽然没冒顿那么厉害,但也都还算是个好领导。他们在跟汉朝军队,还有塞北、西域那些部落的战斗中,经常能打胜仗。所以说,在匈奴那边出现五个单于抢位置,最后乱成一锅粥之前,大部分单于都干得挺不错的。但奇怪的是,他们越能干,匈奴内部就越容易闹矛盾,结果就衰败得越快。
在辽国的九个皇帝里头,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耶律贤和耶律隆绪还算过得去,其他的嘛,真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特别是耶律璟、耶律隆基和耶律延禧,他们昏庸的程度,简直能和胡亥、司马衷、刘子业、赵佶这些历史上的大昏君相提并论。可就这样,他们竟然还能稳稳当当地在皇位上坐了91年,这可真是个帝制时代才有的怪事。
【05】
契丹人做了皇帝后,党项人和女真人看到也学着做,一强大起来就把可汗那些头衔给扔了,自己当上了皇上。但蒙古人对此不太感兴趣,还死守着他们的可汗传统,一路传到了中东和欧洲。不过,忽必烈因为受了汉儒的影响,心里挺明白,他觉得要防止蒙古的王公贵族们打最高权力的主意,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帝。当然,他这么做也让蒙古内部产生了分裂,四大汗国和元朝彻底分道扬镳了。
当然,这些游牧民族从部落联盟转变为帝制王朝的过程,可以说是既不完美又充满矛盾的。
契丹这家伙,做法挺两面派的,他们搞了个南北两面官制度,汉人归汉人管,契丹人归契丹人管,就像他们史书《辽史·卷四十五·志第十五》里说的,“契丹有契丹的规矩,汉人按汉人的来”。这样一来,契丹各部落跟较弱的宋人干架时还挺齐心,但一碰到强悍的女真人,就立马原形毕露,跟可汗时代一样,一打就散,只顾着保全自己的小九九,哪还管得了皇帝和国家的死活。
西夏和金国老是在想,是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呢,还是学汉族那一套。元朝呢,觉得自己武力超强,根本看不上宋朝那套治国方法。所以,就算忽必烈当了皇帝,他管理国家还是跟当可汗时一样。这样一来,每次皇位交接都会闹得不可开交,有时候还会打起仗来。国内治理也是一团糟,只看眼前,手段简单粗暴,原本很强的军队也很快就变弱了。一直到皇庆元年,也就是公元1312年,蒙古人才急急忙忙地宣布重新开始科举考试,重用文人,学习汉族的制度。可没想到,这些改革遭到了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才过了20年,大权臣伯颜就又取消了科举,他甚至还想把姓张、王、刘、李、赵的汉人全杀了,就为了消除汉人和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笨蛋都能掌权,元朝能撑98年才灭亡,真是运气太好了。
要说那些满洲人,虽然文明程度可能不是最高的,但他们做起事来可真不含糊,特别实在。他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一进关,立马就把前明的那一套规章制度给学了过来,一点不含糊。说真的,你要是把清朝那些大臣和皇帝头上的辫子换成发髻,长袍马褂换成官服,你几乎都看不出他们跟明朝有啥不一样。
为啥皇帝就比单于、可汗这些头头显得高档些呢?汉唐时期能威风凛凛地横扫四方,而宋明却总是被游牧民族虐得不行,这背后的一个关键原因,难道就因为耶律阿保机这家伙称帝了吗?
首先,在那些皇帝统治的朝代里,皇上可以是软弱的,可以是糟糕的,甚至可以是愚蠢的,甚至被轻易除掉,但皇权这玩意儿,却始终高高在上,从内部几乎没法撼动。这就是制度上,甚至说是文明层面上的巨大优势,跟那些单于啊、可汗啥的比起来,就好比少林和武当的掌门方证、冲虚,跟五岳剑派盟主左冷禅,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事儿。
另外,称帝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它得让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个大变样。你想啊,原先他们是游牧散居的,现在得筑城聚居才行。不然,阿保机哪天想开个朝会,难道还得千里迢迢地把大臣们都叫过来?筑城聚居了,那就没法游牧了,还得养活一城的官吏、军队,还有商户、匠户这些人。所以啊,他们得改行农耕,不然怎么活下去呢?这一农耕,不向中原王朝学习都不行,毕竟种地这事儿,汉人可是最在行的。
当了皇帝却不肯接受汉化,元朝就是个例子,短短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蒙古人原本因为啥都能接受,装备技术一度超过了南宋。但一旦被赶回草原,又玩起可汗的老一套,结果连铁锅都不会做了,只能靠抢。
这说到底,就是文明程度上的不同嘛。
另外,帝制给那些原本散漫的游牧民族带来的另一个大实惠,就是带来了秩序和安稳。像文武分开管理、等级分明还有伦理道德的约束这些,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原本的优势,比如低成本高效率的统治、优胜劣汰的竞争、灵活又勇敢的军事风格,但这些改变让他们的政治从冲动变得理智,军事上的耐打能力也强了不少,经济上更是跟以前没法比,进步了一大截。说到文化,耶律阿保机一称帝,就忙着创造契丹大字。你看之前的匈奴单于们,折腾了快800年,都没想过要搞个文字,说不定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呢,有的专家还猜,匈奴话可能就是古汉语变出来的一种方言。
这种时候,咱们先不说匈奴人、突厥人碰到汉军或唐军时,在打仗的那一套、武器装备、训练水平,还有军纪和士气上差得老远。就说在文化水平上,那差距也是几千年呢。虽说不能直接比成人打猴子那么夸张,但也差不离了。
耶律阿保机可能就那么一不小心称帝了,却没想到让游牧民族在文明上突飞猛进。这事儿一来,游牧民族就从蒙古高原跑到了更适合定居和种田的东北地区。二来呢,种地让他们更像汉人,汉化又让社会更稳定,稳定了就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再加上他们天生爱打架的性格,宋明两朝哪还能有好日子过?
当契丹、女真、蒙古还有满洲的部队装备精良,战马强健,物资充足,不再比宋人和明人差劲儿,而那俩朝代又偏偏傻乎乎地一个劲儿推崇文人,贬低武将时,汉唐时期那种横扫四方、势如破竹的辉煌场面,不复存在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