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大帝,即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新石器龙山时代中国华夏民族的共主,乃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更是被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轩辕大帝,即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共主

明代时期绘制的黄帝肖像
相传他生于姬水之畔,是少典与附宝之子,并以土德为王,故号“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又因其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还因其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五千多年前,他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大功绩而被载入史册,并奠定华夏根基,开创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相传,黄帝在位期间,曾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他命仓颉造字,终结结绳记事;与岐伯共著《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同时,还被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启蒙者;并教导百姓养蚕织布、建造宫室、制造舟车,推动农耕文明发展。



历史上相传的仓颉造字





而黄帝“垂裳而治”的治国理念,亦为儒家“仁政”思想提供了早期范本……

垂衣而治出现在《易·系辞下》中原文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原本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治理策略,意思是即使是国君安坐,天下依旧是相安无事
远古时期著名的“逐鹿之战”,也正是发生在黄帝的时代,相传,黄帝携手炎帝部落共同击败了强大的蚩尤部落同时,还间接促成了两个部落大融合,共创了华夏,形成了如今“炎黄子孙”的族群认同,而这一普世认同更是超越了地域与朝代更迭,并成为后来人们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侮的强大精神纽带!







相传晚年的黄帝,还曾采铜铸鼎、问道广成子,还有过“乘龙升天”的传奇经历,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此外,他还制定历法、创立礼乐制度,使的我泱泱华夏由蒙昧走向有序,而黄帝的时代,也被后人视为中华文明从此由原始部落迈向国家形态的关键转折……


黄帝的时代,使的我泱泱华夏由蒙昧走向有序

黄帝的时代,被后人们视为中华文明从此由原始部落迈向国家形态的关键转折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帝王均通过祭祀黄帝来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而黄帝的完美形象也凝聚了中华民族对智慧、和平与自强不息精神的崇尚与向往!

至今,位于陕西桥山的黄帝陵,不仅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为缅怀华夏始祖,跨越山海、拜谒神农的祭祖圣地,还象征着中华文明的血脉赓续,更凝聚起56个民族团结一心、传承华夏文明的磅礴力量!而黄帝的开拓精神与智慧,也早已融入到中国各民族基因之中,并不断激励着后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