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2日老山前线的战场上,越军执行“MB-84北光计划”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向我守备部队发动大规模反扑!
142高地,位于松毛岭地区黄罗方向最前沿,不仅是我146号高地的警戒阵地,更是控制那拉地区的一个要点,一旦失守,不仅防线崩溃,整个战场态势都将发生可怕的后果,因此,战斗一打响,142高地就成为越军进攻的重点。
当时我军坚守在高地上的是14军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和战友在战斗打响前,就在阵地前沿和每个重要地点都埋设了大量的地雷。
7月12日凌晨四时十五分,越军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偷袭142高地。
战斗中,我军埋设的地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予敌较大杀伤,迫使越军虽然占有兵力上的优势,但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靠近我阵地前沿进而拿下高地。
最终,经过9个小时的苦战,142高地的守军在付出包括李海欣排长等5人牺牲,9人负伤的代价后,在后方援军的支援下最终成功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歼敌104人,缴获无算的辉煌战绩。
而这款协助李海欣排长坚守阵地,并大显神威的地雷就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
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反步兵定向破片地雷,它仿自美军M18A1式定向地雷(绰号“阔剑”、“阔刀”)。该型地雷是60年代期间,中国武器专家在抗美援越战场上将缴获的美制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带回国,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仿制,二者在结构和威力上大同小异。
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长216毫米、高86毫米、厚度35毫米,重1.6千克,内装药0.682千克。它的外壳是一个弧形的长方形塑料盒,雷体的前面部分是嵌在一个塑料容器内的钢珠,其后是炸药;雷体顶部是一个铸模而成的照门,供瞄准用,顶部还有两个雷管插孔;地雷架设在两对剪刀形的支架上。
使用时,首先要将雷体下方的脚架打开固定住,然后将其正面(表面印有“此面向敌”字样,作为布雷手的提示和定向雷的标识)对准敌人来袭的方向。通过瞄准孔瞄准50米左右距离上与人体高度相当的参照物作为瞄准点,最后装上引信即可。
作为定向地雷的一种,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可使用拉发、绊发、压发等击发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还研发了一种独有的延时引信,将这款引信安装到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上,转动一圈约5到8秒后就可以起爆,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这个延时引信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予追击的敌人以严重杀伤。
手动起爆器是66式定向地雷的常见起爆方式,连续按压引爆器手柄3次即可产生足够引爆电雷管的脉冲电压。
地雷爆炸后可产生800枚1.2毫米大的钢珠预制破片,呈60-120度角扇面打向正前方,有效杀伤距离为50-100米内的敌人(钢珠最远可打到250米),相当于瞬间密集发射800颗子弹,堪比加特林。
需要注意的是,66式定向地雷的后方也有危险,一旦地雷引爆,其后方半径16米内的区域将变成危险区。因此,为了确保安全,地雷的布设应该选择在阵地外沿较低的位置。
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正式投产后,率先支援给了“同志加兄弟般”的越南。在越南的丛林里,66式地雷绿色外壳被埋后在自然环境里很难分辨出来,给当时作战的美国大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除了越南,66式反步兵地雷还被支援过亚非拉的其他国家,并深受欢迎。
到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步兵大量使用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尤其是在我军回撤阶段,该型号地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解放军把66式地雷用的出神入化,对偷袭非常奏效。敌人来了看见66式地雷,不管走过去还是爬过去亦或是跳过去都会引爆地雷,开枪打爆地雷又暴露,往往在这时越军不是撤退就是强攻,结果付出很大伤亡之后发现后面除了还有66式地雷就是无数的56式自动步枪对着他们。
到了老山战役及之后的两山轮战期间,由于老山战区地形复杂,不利于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展开,只需在天保边境口岸的公路上布设少量反坦克地雷即可。因此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又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我军工兵部队利用火箭布雷车,向老山防御阵地前沿抛射了30万颗各种地雷,建立了长达7公里、纵深500米的地雷区,这些雷区能够有效防御越军的偷袭。
例如1985年1月3日凌晨,越军特工排偷袭我145号高地。
我守军部队凭借微光夜视仪,清晰地观察到了敌人的行动。当越军接近我方阵地时,阵地上的战士迅速接通电源,引爆定向地雷,一瞬间,六名越军被炸得七零八落,其余的敌人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除了前沿一线战斗使用,参加两山轮战的侦察兵们,在深入敌后捕俘时也会携带多枚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以便在回撤的途中埋设,减缓追兵的速度,同时也对其造成杀伤,战术效果非常不错。
两山轮战结束之后,我军又研发出众多新式地雷。
虽然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是六十年代的产物,但是放到今天,它依旧可以满足战场实战的需要,依旧是步兵手中的利器。
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打击敌人,它就是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