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不是元军,而是跟他一样都是农民出身的陈友谅,陈友谅当时的军事实力在他之上,但是最后却败给了朱元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性格决定命运,其实陈友谅的失败跟他的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性格早就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陈友谅他是一个渔民家庭出生,陈友谅从小就习武,长大后也是孔武有力。
后来他进入了县衙做一个小官,在陈友谅的心中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他从小就非常的自卑,所以都是想着方的希望能够出人头地。
所以当徐寿辉攻破沔阳之后就陈友谅就不当县衙的文书,转头就带着自己的小团队投奔了徐寿辉,尽管他在当时也算是元朝的一个公务员了。
可是这一切跟他的前途比起来都是不重要的,所以在陈友谅的身上是没有对国家忠诚这一回事的。
因为出身的原因所以陈友谅是一个非常重利的人,在他的心中想的都是怎么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且陈友谅还翻脸不认人。
在陈友谅势头最猛的时候,他的野心也跟着膨胀,最后直接杀掉了自己的老东家徐寿辉,自立为汉王。
陈友谅的种种做法都让人觉得他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然而跟随着陈友谅的都是一群因为受不了元朝黑暗统治的反抗者。
他们之所以起义就是忍受不了元朝的种种压迫,可是现在陈友谅的做法又跟元朝统治者有什么区别呢,他出身底层却不为底层老百姓着想。
再加上他这个人不讲义气,喜欢过河拆桥,这也让陈友谅手下的部分将领对他十分失望,认为自己所投非明主,所以后来又转头投奔了朱元璋。
在这一点上同样跟他一样是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就比他讲义气得多了,甚至说朱元璋的出身还不如他。
陈友谅好歹当过一个小官,朱元璋最初的时候还捧着碗当过乞丐,然而跟陈友谅不同的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他更懂得底层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哪怕是在战时他也会为老百姓着想。
陈友谅就不同了,他起义想要推翻元朝的统治纯粹是为了他自己,他本人在自立为汉王之后也是各种骄奢淫逸,只晓得贪图享乐。
因此他们二人在格局上就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陈友谅后期不得人心的原因。
内部人心不齐其实陈友谅的起义军人数在当时是最多的,并且他一路打下来攻下的城池也是最多的,再加上陈友谅的部队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张定边,这个人非常的勇猛。
陈友谅的大部分城池都是张定边打下来的,一向多疑的陈友谅也很信任对方,因为张定边还是他的发小,他的结义兄弟。
反观朱元璋这边他手下的能人勇士也很多,却缺少了像张定边这样的勇士,而且他的部队人数也不如陈友谅。
所以说在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时候,如果在军事力量上能够完全碾压对方,那么获得胜利的可能性是特别大的,为什么陈友谅却偏偏败给了朱元璋呢?
这是因为在陈友谅庞大的起义军队伍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人心不齐,当然这一点也跟他们每个人的出身有关系。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军事化的训练,所以很难形成一种团结的意识,自然就是没有什么凝聚力。
没有凝聚力的军队就如同一盘散沙一般,虽然看起来强大,实际上很容易就被各个击破了。
陈友谅他本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算是一个最佳的领袖,在这种人心不齐的情况下陈友谅没有想办法凝聚自己的势力,而且还干了两件加速分裂起义军内部的事情。
陈友谅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杀掉了自己的兄弟,这个人就是倪文俊。
倪文俊本来是徐寿辉手下的一员大将,可是却背叛徐寿辉自立为王,最终被徐寿辉追着打就跑来投奔陈友谅,陈友谅直接杀掉了对方,还收编了他的部队。
其实倪文俊的死并不无辜,可是他的身份在起义军中就有点微妙了,因为他可是一员老将了,在军队中也算是德高望重了。
在他死之后他的那些部队虽然看似是归降了陈友谅,实际上心里都不服气他,这个部队自然是人心溃散的。
除此之外就是上文提到的陈友谅杀掉旧主徐寿辉的事情了,徐寿辉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却可以稳定后方。
然而陈友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迫不及待的杀掉了徐寿辉自立为王,这在众多跟随他的起义军看来就是残忍的、不顾情面的,他翻脸无情的速度,也在大家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所以在陈友谅称王之后,他虽然手中的兵力很强大,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想法了,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全身心的上阵杀敌呢?
而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朱元璋他这个人知人善用,他虽然自己也有才能,但是不刚愎自用,在关键时刻会听取自己身边人的意见。
就像最后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刘伯温劝他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朱元璋也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
况且朱元璋这个人对待部下也特别的讲义气,他会让自己的手下发挥所长,又擅长凝聚人心,跟着这样的领袖能够得到重用,并且对方还以兄弟相称,这可不比跟着陈友谅强吗。
总的来说,陈友谅他其实是有能力的,否则也不会从一个小官做到最后的位置,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有格局的统治者。
并且陈友谅也是一个真小人,虽然他的实力非常的强悍,可是就是太过于偏激奋进了,因此在元朝末年他只能拿一个枭雄的剧本,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