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养育:做终身成长的父母,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那群妈妈 2023-11-13 16:33:58

尊重天性,是唤醒孩子独特天赋的基础。保护内驱力,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准备。我们不能将游戏力养育简单理解为一些方法或者技巧,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去和孩子相处、如何做父母,以及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养育是一个伟大的过程,不仅需要向内看,更需要时刻和周围支持你的人协作、和孩子协作,这种成长不是单方面的。通过遵循游戏力养育的原则,你可以解决家庭生活中大部分的矛盾和问题,也可以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带来更值得期待的可能性。

1

父母需要团队支持、自我理解和终身成长

成为父母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次转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向上生长,怀揣自信和好奇,积极探索属于自己家庭的养育方式。对养育者来说,认识自己、理解自己非常重要。

每个父母都应该反思:为人父母到底意味着什么?从表面来看,答案显而易见——父母就是有孩子的人。然而,更深层的意义需要我们经常停下来,向内看自己的期待、希望、梦想和恐惧。很多父母总是忙忙碌碌,累得筋疲力尽,一直没有时间去暂停和思考,或者从未想象还有别的可能性。

身为父母可能会感到很孤独,但养育孩子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思考:你的养育团队(Parenting Team)里都有谁?养育团队,就是你和其他所有参与照顾孩子的人,包括配偶、祖父母,可能还有保姆、阿姨和叔叔、老师、支持你的好朋友和倾听伙伴。

花些时间来观察一下你的养育团队是如何合作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开放的沟通是通力合作的关键。团队内部可能会发生冲突,这完全正常。如果能积极地思考如何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如何与其他成员伙伴建立亲密联结,这些冲突反而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孩子更会从中受益。

有些人需要更多的鼓励才能找到队友的优势。面对不同夫妻来咨询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你要成为那个先倾听的人。”其实,倾听并不是屈服,只是迈向相互理解和团队合作的一步。即使不同意,也可以说:“我听到你了。”

有些父母,特别是父亲,之所以拒绝倾听配偶或父母,是因为倾听让人感觉可能会失去权威。许多男人不能成为好的倾听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父亲就不曾倾听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所以他们错过了学会倾听这个重要的课程。没关系,这只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练习而已。

倾听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信任。养育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相信,良好的倾听和尊重的言语会改善沟通,顺畅的沟通会让团队运作更高效。除此之外,还要相信孩子是有抗挫力的,即使养育团队中有人用“错误的方式”——也就是和你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不会有事。

当你和配偶、长辈争吵时,真正的目标是赢得这次争论吗?如果将目标从获胜转变为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就会更容易倾听他人。家庭中的战争是没有赢家的,只会演变成持续的怨恨和苦涩。所以,请把你的目标改为倾听他人。

合作不易,“善待队友”可以让这个目标更容易实现,这一点知易行难。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产生怨恨和冲突。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对队友抱以温暖有爱的态度,可以从这里开始:记录这个人让你感激的地方,或者让你感激的事情。独处时,在脑海里勾勒出他们的形象,并从心底里向他们致以爱意。

另一个需要自我理解的领域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向内看,问问自己: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哪些是我想继续带给孩子的?哪些是我想摒弃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才能支持我的孩子?

首先要做的是保留美好。哪些美好瞬间令你至今难忘?你身边的大人经常用的积极词语、正向表情和行为都有哪些?当你受伤、生病或难过时,他们怎么安慰你?他们欣赏你身上哪些独特的地方?当你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父母是如何替你表达愤慨?他们是如何尊重你、关心你、喜爱你?

作为父母的你,正在用什么方式将这些积极的行为传递给孩子呢?你的养育实践符合心中所想吗?当你感到压力、愤怒、疲倦、孤独或沮丧时,当孩子讨人厌、有攻击性、不合作或者高声尖叫时,怎么做才能体现出这些良好的养育方式呢?你可以把答案都写下来贴在墙上或者做成电脑屏保,提醒自己随时记住。

此外,你还需要摒弃那些曾经遭受过但不想传承下去的教养方式,如打孩子、吼孩子、无效的做法、过度保护或者冷漠疏离。父母们经常会发现自己重演了自身最糟糕的经历,即使曾经发誓一旦有了孩子,永远不会这样做。

如果不想这些可怕的管教行为发生,就需要及时控制住自己,或者对自己慈悲一些:“当然了,这些是种在我大脑里的想法,并不是我的错。”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重新开始。

保留成长中的精华,摒弃不需要的东西,之后你有可能感觉到内心缺乏指导,这或许是因为你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些重要的养育因素。我把培养或者加强这些养育方式称为“填补缺失”。每个人都有希望加入的部分,但最常见、最需要填补的缺失是:精心的照顾、游戏力、保护和慈悲。

2

高质量陪伴孩子的三种方法和六个原则

孩子通过游戏认识世界,父母也可以通过做游戏和孩子建立深层联结。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父母全然的关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关系。

有一个最简单的养育方法:父母只要多花点时间,放松快乐地陪孩子,就能解决家庭中的大部分挑战和问题。当然,孩子需要的不仅是陪伴的时间,也需要陪伴的质量。有些家长误以为高质量的陪伴是指花费不菲的活动,其实不然。

高质量的陪伴是指给予孩子充满热情的全然关注。在某个时段,父母能一对一地陪伴某个孩子,不带其他兄弟姐妹,心思全部放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不打电话、不工作、不做家务,就再好不过了,我们把这样的时段称为“特殊时光”(Special Time)。

刚开始实践游戏力养育的父母常常会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已经很会玩了,和孩子之间的联结也很愉快,结束时孩子却玩得停不下来。这很正常。一旦孩子体会过这种高质量的联结,当然会想要更多。

我的经验是,早点结束游戏,这样就有时间来倾听孩子的情绪。比如,如果有1小时的时间,那就约定45分钟结束。然后,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如果孩子一直都在闹脾气,也没关系,反正这15分钟你本来就是要花在他身上的,陪着他就好了。

有些父母担心过多的游戏和共情会惯坏孩子。不用担心,游戏、爱或接纳绝对不会惯坏孩子。真正惯坏孩子的是,父母因无法应对孩子的情绪而违背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不得不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和我一起玩吧”并非无理要求,孩子知道和父母一起玩是建立联结的最佳方式。

陪伴孩子时要主动联结,具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眼对眼(Eye to Eye)。

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就请深情地凝视他的双眼。如果想和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目光对视是最好的方法。眼对眼地陪伴意味着,除了进行目光接触外,还要真正地看到孩子。

有时父母会被自己的期待阻碍,看不清孩子的真实模样。眼对眼地陪伴孩子还有另一个含义:当孩子走进房间时,父母的眼睛会发亮,充满爱意。也是一种表达联结的共情:我看到你的感受。

第二种:肩并肩(Shoulder to Shoulder)。

和孩子肩并肩意味着我们在一起。生活中遇到挑战时,我们是战友,一起面对;生活变得美好时,我们一起享受。

“你看到的,我也看到了;我看到的,会展示给你看。”当孩子遇到可怕的东西,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一起走过去,不强推,不连拉带拽地强迫孩子独自面对恐惧。“让我陪着你!”其实,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轻推。

肩并肩的另一种做法:先联结,后指导。这个说法来自戈登·诺伊费尔德(Gordon Neufeld)和加博尔·马特(Gabor Mate)的文章《不分裂的教养》(Discipline That Does Not Divide)。如果你想让孩子放下游戏机,可以先走过去,蹲在孩子身边,和他肩并肩保持同一高度,然后对他正在做的事情给予一个积极的反馈,再把话题轻松地转移到新的活动上去。

孩子或者父母生气时,想保持肩并肩是很有挑战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让他们相信,父母愿意尊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认可他们的内心体验。这不是说,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父母都要逐字逐句地接受,而是说要认可孩子话语中流露出的感受,不去争论。

孩子天然生活在游戏世界里,和他们肩并肩往往意味着要坐在地板上玩游戏。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心流感受,在自主选择的活动中忘记时间的流逝。游戏能让人产生快乐和亲密的感觉,增加掌控感,促进学习,找到自信。孩子在玩游戏时,父母有三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做:重视并保护、观察、(需要时)加入。

重视儿童的游戏要认识到游戏不是额外的奢侈品,对于儿童的社交、情感及智力发展都至关重要。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利意味着父母要顶住社会压力,不要“为了有个好未来”,而让学业和各种活动占据孩子的全部时间。

父母需要改变观念,看到游戏的价值,有一个好方法是仔细观察孩子。让孩子自由玩耍,不要给任何指导,认真观察他们在游戏中是怎样自然而然地学习的。

除了保护孩子、观察游戏之外,还可以坐在地板上加入孩子的游戏。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挨着他坐在沙发上,看他玩或和他一起做他喜欢的活动。不要批评他所做的事情,也不要建议他去做父母认为更有意义的活动,加入他的世界,这会让亲子之间建立联结。

肩并肩地陪伴孩子意味着和他们站在一起面对世界,然后慢慢后退,让他们变得独立。不过分保护,也不强迫孩子独自经历还无法承受的事情。肩并肩也意味着加入孩子的游戏世界,先联结,后指导。如果愤怒和难过导致联结断裂,就尽早重建联结,承认孩子的心理感受,理解孩子推开父母或黏着父母背后的真正含义。

第三种:心连心(Heart to Heart)。

心连心地陪伴孩子意味着父母和孩子都从内心最深处感受到一种深厚的人类联结。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能彼此理解,感受对方的情绪。

眼对眼和肩并肩的陪伴都会在心灵上建立联结,这两种陪伴要求父母和孩子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个物理空间之内。而心与心的联结始于父母和婴儿之间的爱,当父母第一次把婴儿抱在怀里时,这种爱就会开始产生,然后会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发展。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拨动彼此的心弦,感受到那种联结。

想在最深层次和孩子联结——心连心——需要父母把小时候感受到的爱和共情传承下去。如果没有接收到足够的爱和共情,就需要唤醒自己身体里沉睡的内在共情能力。这会很有挑战。

无论以何种方式陪伴孩子,请记住,游戏力养育的核心原则是通过游戏和情绪理解来建立联结。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爱促进联结。无论是在玩耍、管教、照顾还是设限的过程中,联结都是养育的关键。

2.游戏中跟随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主导游戏,会让他体会到力量感。

3.透过表面看到深层感受。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去发现情绪背后的原因。

4.轻推助力改变。当孩子情绪激烈时,可以通过玩游戏来让他恢复情绪平衡,这样就可以再次和父母重建联结并恢复合作的状态。

5.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强大感。这会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让孩子更加尊敬父母,而不是小瞧父母。

6.父母向内看关注自己。暂停下来,向内看,审视这些想法和感受,你会找回和孩子重建联结的方式。

3

让不完美的父母得到有力的支持

儿童充满生机,养育的过程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惊喜。我们都希望成为最好的父母,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永远无法达到完美。没关系,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们都有进步的空间。

游戏力养育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组方法。并不存在完美的游戏,而是要根据家庭情况,灵活应用游戏力养育的基本原则,创造出属于自己家庭的方法。

对那些刚开始接触游戏力养育,对整体概念还不熟悉的人,我建议先从建立联结的游戏开始。比如婴儿的表情模仿游戏,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会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情绪平衡的能力;躲猫猫游戏,会让孩子体验到那种父母离开之后又回来的兴奋与小刺激。

游戏是游戏力养育思维方式的核心之一,因为游戏是儿童世界的母语,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方式。美国神经科学家贾亚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研究发现,所有哺乳动物,大脑中都有关于游戏的特定回路。这证明游戏的重要性不亚于“现实生活”。当游戏的快乐和自由与创造力、想象力、身体活动及人际交往相结合时,大脑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尽管这套方法叫作游戏力养育,但游戏并不是全部,情绪理解和共情也同样重要。儿童有强烈的情感,情绪脑比思维脑更加活跃。因此,要想和孩子建立联结,我们需要在情绪层面上与他们保持一致。就算给孩子提供了物质保证,让他吃饱穿暖,甚至还陪他一起玩,但是如果父母不爱他、不珍惜他、不拥抱他、不倾听他,都会影响他的潜能发展。

父母们面对困难时,很容易觉得“只有我有这个问题”,感到孤立无援。其他养育团队成员的支持有助于打破这种孤寂,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没有什么比听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说“我理解”更有力量。同时,记录自己的情绪触发点,这是一种强大而有效的向内看工具。很多父母向内看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自我批评、内疚和羞愧,此时你需要放下自我批评,转向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用对待朋友的方式温暖地对待自己。

当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能更好地满足孩子对于游戏、联结和快乐的基本需求。当支持父母的梦想得以实现,所有的孩子都将有更多机会被倾听、被尊重、被爱、被珍惜和被关心。被尊重的孩子会尊重周围的人,被珍惜和关心的孩子也会珍惜和关心他人,以及整个世界。

游戏力养育并不只是关注孩子,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父母,体谅他们不能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支持他们在养育过程中的孤立无援。

当父母得到充分支持,他们就能支持自己的孩子。父母有很多话要说,需要被倾听;身为父母,任重道远,需要尊重和帮助;父母无私奉献,需要被蓄杯。希望游戏力养育能够在养育之旅上滋养父母,从而使父母在人生之旅上更好地滋养子女。

- END -

本文转自 | 《游戏力养育》作者:劳伦斯·科恩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版权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理解!

0 阅读:39

那群妈妈

简介:主要分享育儿经验和家人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