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的经典之作,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人类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主要讲述了以下观点: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这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对意义的探索,都源于自卑感。自卑感与优越感: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这是与生俱来的。人们通过追求优越感来克服自卑感,这种追求是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早期记忆与环境影响:个体的早期经历对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情感与合作:个体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克服自卑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社会情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性别与爱情:性别角色和爱情关系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个体需要理解和尊重异性的观点,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密关系。梦的解析:梦是人类潜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梦境的解析,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职业与工作:职业选择和工作态度是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个体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一、每一段记忆都是人生的纪念品。
二、孩子尿床的目的一般是吸引父母的注意,让他们服从自己的要求,不分昼夜地关注自己。
三、要想区分不同的神经症患者,就要找出他们对生活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境,以及阻碍他们正常工作及生活的因素。这就找到了“自卑情结”。
四、我们通常把哭泣和抱怨称为“水性的力量”(water power),它们是极其有力的武器,可以扰乱合作,奴役他人。这样的人和那些容易害羞、胆怯、自责的人一样,身上的自卑情结显而易见。
五、俄狄浦斯情结的受害者就是那些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坚信:只要提出要求就会被满足。
六、犹豫不决的人总是容易口吃,因为他们的社会情感会驱使他们与同伴建立联系,但他们又缺乏自信,总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这些担忧与他们的社会情感产生了冲突,所以他们说话时才会充满犹豫。
七、梦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工具、一种激发情绪的手段,那些被留下来的情绪才是做梦的真正目的。
八、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存在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这些错误。
九、《罪与罚》中,拉斯科利尼科夫在床上躺了两个月,一直在犹豫是否要犯罪。他不断逼问自己:“我是拿破仑,还是一只臭虫?”最终他选择了犯罪,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走向成功的能力。
十、在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不管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与他人合作。
十一、在德国的一个地区,在举行婚礼之前,新郎和新娘会被带到一块空地上,那里有一棵被砍倒的大树。在这里,他们需要合力将树干锯断。而要成功他们必须要懂得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