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的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后厨员工在处理刺身时,将不慎掉落地面的甜虾未经任何清洁便直接摆回出餐盘。而视频中的两名操作人员全程未佩戴口罩、手套及头套,完全违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对生食处理的基本要求。投诉人李女士表示,当晚用餐后即出现腹泻症状,其同行友人更是上吐下泻,症状持续数日。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店本应严格管理的冷食间已沦为摆设。记者现场发现,冷食间玻璃门被拆卸,内部堆满粘鼠板,生熟食混放现象普遍。面对执法人员问询,负责人陈某仅以“空调故障”为由辩解,承认存在操作疏漏,却未提出实质性整改方案。
事件发酵后,多家网络平台的历史评论显示,该店此前已多次被消费者投诉“食材发黑”“腥味明显”“用餐后腹泻”。一条“评分差是有道理的”留言获数百点赞,暗示问题长期存在却未被重视。消费者王先生表示:“人均消费近300元的日料店竟如此漠视食品安全,高端餐饮的‘品质溢价’成了笑话。”
此次事件折射出部分餐饮企业的侥幸心理:一方面以高价塑造“高端”形象,另一方面却在基础卫生管理上偷工减料。上海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出:“刺身等生食对操作环境要求极高,冷食间温度需控制在25℃以下并严格分区。涉事店铺连基本硬件都未达标,暴露企业主体责任严重缺失。”
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已对该店立案调查,并启动辖区餐饮企业全面排查。根据《食品安全法》,涉事企业或将面临最高货值金额3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将被吊销许可证。监管部门强调:“无论品牌知名度高低,一旦触碰食品安全红线,必从严惩处。”
此案也为行业敲响警钟。近年来,上海已发生多起高端餐饮翻车事件:2023年某网红西餐厅因使用过期原料被查封,2024年某五星酒店自助餐致多人食物中毒。这些案例共同指向行业痛点——部分企业过度追求营销包装,忽视食品安全根基。
重建信任:透明化与科技监管成趋势如何挽回消费者信心?业内人士提出三大路径:
后厨透明化:推广“明厨亮灶”工程,通过直播摄像头让消费者实时监督操作流程;
供应链溯源: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食材从捕捞到餐桌的全链路信息;
信用评级公示:建立餐饮企业食品安全动态评级系统,差评企业需在门店显著位置公示。
与此同时,消费者维权意识也在升级。李女士通过持续蹲点取证获得关键视频,展现了公众参与食安监督的力量。法律专家建议:“遇到类似情况,消费者可保留医疗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依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主张十倍赔偿。”
反思:高端不应止于价格标签此次日料店事件撕开了餐饮行业的精致伪装。当消费者为环境、服务、品牌支付溢价时,食品安全本应是最基础的底线。企业若只顾短期利益而漠视责任,终将付出声誉崩塌的代价。正如网友评论:“日料店卖的不是‘氛围感’,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唯有将食品安全置于商业逻辑的核心,餐饮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正加快调查进度,涉事门店已暂停营业。这场风波最终将走向何种结局?公众期待的不仅是单个案件的公正处理,更是一个能让消费者安心用餐的行业生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