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在美国的大街上,马鸿逵一张罕见留影,身处异乡非常孤独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3-17 04:10:00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马鸿逵出生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县)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马福祥在西北军政界颇具影响力,这也为马鸿逵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小在军事和政治氛围的熏陶下,马鸿逵对权力充满了渴望,他年轻时曾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因过于高调而被清政府镇压,一度入狱。

获释后,他学会了审时度势、八面玲珑,逐渐在军政界崭露头角,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国内局势动荡,马鸿逵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灵活的交际手段,获得了西北授勋使的头衔,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1929年,马鸿逵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成为其手下的一员大将,此后,他积极参与了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重要战事。在围剿红军时,他的部队给红军和根据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扮演了反动军阀的角色。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马鸿逵带领部队与冯玉祥、阎锡山等人所率军队展开战斗,他作战卖命,战后得到蒋介石的嘉奖,被委任为宁夏政府主席。

这一职位,他一坐就是17年,人称“宁夏王”,在这17年里,他手握军政大权,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耗尽了宁夏贫困农民的血汗,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奢求。

马鸿逵是个大胖子,体重约400斤,可能是当时宁夏最胖的人之一。 张治中的秘书易君佐在日记中写道:“我在北平的万寿园门口见过高大的人收票,也见过瘦得像肋骨的人,但从未见过像马鸿逵这样的胖子。”

除了这些以外,马鸿逵也有其“光鲜”的一面,他非常爱听戏,甚至为了听戏而动用权力和钱财把女演员弄来当小老婆。

他还喜欢在过年时让下属和百姓在银川城里大耍社火,制造出一种热热闹闹的丰衣足食的场面,以此粉饰太平。

1948年,马鸿逵和他的家人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拍下了合影。那时,他的母亲刚刚离世,全家正处在悲伤的葬礼期间,因此,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手臂上都系着黑色的丧巾,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尽管身处丧期,马鸿逵的形象却依旧如人们印象中的那样,肚子圆滚滚的,显得富态十足,而在他的身旁,站着的是他的四夫人刘慕侠,她端庄大方,气质出众,为这张略显沉重的合影增添了一丝温暖的气息。

好景不长,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宁夏解放的钟声敲响,1949年,马鸿逵的军队被解放军全部歼灭,他仓皇逃往台湾,在台湾的日子,他并未如愿过上安稳的生活。

蒋介石对他并不买账,蒋介石的人就拿“马鸿逵那会儿不听马步芳的指令,害得战线垮了”这事儿,不断给他找茬,马鸿逵一看形势不对头,心里明白继续留在台湾恐怕没啥好果子吃。

他赶紧给在香港的四姨太刘慕侠发了个秘密消息,让她假装病得厉害,好让他找个由头溜过去,经过一番安排,马鸿逵顺利地从台湾跑到了香港,接着在1950年10月,他又带着全家老小搬到了美国洛杉矶。

1950年,马鸿逵拜托朋友陈纳德给他办理了赴美护照和签证,并租用了陈纳德的飞机,仅运送黄金就达七吨之多。

为了赴美,马鸿逵也是下了血本,不仅花费了大量黄金和美元,还将小德张送给他的那只稀世珍宝翡翠西瓜,送给了陈纳德。

移居美国后,马鸿逵一家先住在旧金山,后来在洛杉矶买了一栋别墅,便又搬迁到了洛杉矶居住,随后,马鸿逵还在洛杉矶办起了一家“普拿马”牧场,以养马为业。

在美国生活的马鸿逵坐在沙发上,从四姨太刘慕侠手中接过自制酸奶,他的身材依然肥硕无比,哪怕在异国他乡,他依然保持着家乡的生活习惯,豪宅里面的装饰也是仿照在国内时的。

由于马鸿逵在美国不懂英语,无法亲自打理他庞大的家产,于是他把黄金换成美元,交给儿子和孙子打理,但是不曾想几个月后,这一笔钱便花了个精光,马鸿逵直叹儿孙不孝。

马鸿逵的几位姨太太不仅为争抢财产而大打出手,还都在外面有了情人,这使得马鸿逵身心俱疲,焦虑万分。

再加上儿孙不孝,马鸿逵大多数待在牧场来缓解自己抑郁的情绪,面对养马的牧场,马鸿逵时常会想起远在中国西北的家乡。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笃厚,甚至曾多次私下掩面而泣,哽咽道:“恐怕此生回不了故乡了......”

时间一晃来到了60年代,这时候的马鸿逵,已经是一位步入暮年的老人了,在美国的某个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他独自一人在大街上缓缓行走。

他身穿一件风衣,手里紧紧夹着一个公文包,仿佛还保留着当年那份威严与庄重,然而,此时的他,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权势与风光,只有一把雨伞陪伴在他身旁,为他遮挡着风雨。

他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身影也显得格外孤独,在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他或许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单影只的生活,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欢乐时光,以及那些无法挽回的错误与遗憾。

这张罕见的照片,捕捉到了他晚年的孤独与落寞,他的内心满是苦闷,好几位姨太太都陆续离他而去,就连孙子为了争抢重孙女的抚养权,竟然把他告上了法庭。

这张照片的背后,隐藏着马鸿逵晚年的诸多不幸,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先是购置了房产,但很快房地产遭遇泡沫,他所带来的钱财所剩无几。

之后,他用余下的钱财买了一个农场,开始养牛放马,竭尽所能地支撑着一家老小的生活,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他的姨太太邹德一因为忍受不了寂寞的生活,很快就和一个美国籍的华人教授谈起了恋爱,并且抛弃了他。

这时候的马鸿逵,身边能依靠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他的“夫人”刘慕侠和“表妹”赵兰香还依然陪伴在他的身边,还有他的孙子马家骅的女儿马爱玲,这个小女孩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

面对姨太太的离去和日渐衰落的家境,马鸿逵的心中肯定是五味杂陈,有无奈,有伤心,也有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感慨,但他也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继续尽自己所能地维持着这个家。

这是一张难得的旧照片,记录了晚年马鸿逵与漂亮的曾孙女合照,曾孙女长得高挑,大眼睛,十分引人注目。

此时的马鸿逵嫣然一名普通的老头,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无限风光,前呼后拥,有的只是内心的落魄、内心的孤独、渴望回家的期盼。

赵兰香是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她始终陪伴在马鸿逵的身边,特别是在他晚年的时候,还有他孙子马家骅的女儿马爱玲,从小就被当作心肝宝贝,一直带在身边,给这个逐渐没落的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和温暖。

这样的美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1960年代,马家的另一个成员,马家骅,为了争取马爱玲的抚养权,竟然将马鸿逵告上了法庭。

经过法院的审理,最终判决马鸿逵败诉,马爱玲被马家骅领走了,这个打击对马鸿逵来说简直是致命的,他感到非常伤心和疲惫,从此以后,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急转直下,一直病怏怏的,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晚年的马鸿逵,身体每况愈下,他患有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来维持生命,但这些并不能缓解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他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少,长时间的孤单日子,让他性格越发内向,他渐渐变得不爱说话,就连吃饭的量也减少了好多。

在病重之际,马鸿逵曾嘱托身旁亲人,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安葬回甘肃河州的故乡,遗憾的是这一愿望最终未能达成,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在孤寂冷清中离世。

他生病去世时,身边几乎没什么亲人。最后,他被安葬在了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三张犁的一个专门给回民用的墓地里。

马鸿逵的一生,堪称从巅峰坠入谷底的典型例证,他早年风光无限,手握军政大权,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他的统治垮台,只能仓皇逃往台湾,在台湾的日子,他并未如愿过上安稳的生活,最终,他带着巨额财富逃往美国,却未能逃脱晚年的孤独与凄凉。

马鸿逵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一个残暴的军阀,又是一个热爱戏曲、喜欢炫耀的人。

在他的统治之下,宁夏的老百姓遭受了极大的苦难,他的一些行为虽然显示出他想要让社会风气变得更好的想法,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他作为一个残忍且贪得无厌的军阀的本质。

换句话说,就是他虽然偶尔做点好事,想要改变社会风气,但他对宁夏人民的残酷压迫和贪婪索取,才是他统治时期最让人无法忘记的。

参考信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病死洛杉矶的“宁夏王”马鸿逵2007-05-20

0 阅读:1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