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院长:国家多地布局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推动模式落地

老夏的笔记本 2024-09-06 13:24:37

生活方式医学是现代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全生命周期关爱的良好体现。生活方式医学有六个支柱,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戒烟限酒、压力管理、睡眠管理、社会支持。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编辑:宗正

封面来源:pexels

8月30日上午,2024年中国心脏大会(CHC)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健康心脏,健康中国:健康优先,高质量发展”。

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生活方式医学发展》为题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这是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也为我国未来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胡盛寿院士

一、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和疾病谱变化的必然选择

胡院士指出,过去30年我国卫生健康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首位。1990~2016 年,国人期望寿命由67.0 岁增至76.4 岁,健康期望寿命由59.8 岁增至67.9 岁,且呈显著上升趋势。

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依然在上升,疾病负担不容乐观。目前全国心血管病患者3.3亿,每年约458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死率的“拐点”尚未到来,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和住院费用仍在快速持续增加。

此外,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危险因素流行,将进一步促使我国的心血管病负担持续加重。如果考虑血压、总胆固醇、糖尿病、总胆固醇上升等因素,我国心血管病事件数将额外增加23%;2010~2030年心血管病事件数增加约2 130万,死亡增加约770万。

胡院士表示,我国医疗面临“资源绝对不足+相对浪费+未来负担重”的三重困境。比如,治疗不规范,可导致医疗资源利用不足和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社会老龄化加剧。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在推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更加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从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到“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在推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转移。

二、生活方式干预,是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胡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居民不良生活方式流行。过去30年我国吸烟所致死亡显著增加;80%的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盐多于12.5 g;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我国人群肥胖率逐年增加;血脂异常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知晓率仅30%,控制率不足10%。

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胁全球和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慢病致病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我国人口基数大,行为和疾病危险因素暴露普遍,目前高血压患者2.45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超重或肥胖人群2.4亿,吸烟人群3亿,糖尿病患者9千万。

胡院士强调,人群层面的生活方式改善获益优于治疗,生活方式医学可为疾病防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每天多走500步,后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11%;如采取合适的生活方式医学措施,多达40%~60%的癌症可以预防,糖尿病绝对风险降低20%。

国内外多个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医学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和基石。比如,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病指南强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在一生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基石。

胡院士表示,生活方式医学是现代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全生命周期关爱的良好体现。生活方式医学有六个支柱,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戒烟限酒、压力管理、睡眠管理、社会支持。

三、生活方式医学是“治未病”

胡院士指出,生活方式医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兴起20多年了,我国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相对不足。

但是,生活方式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健康长寿”的精髓要义一脉相承。

《黄帝内经》中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与我们倡导的现代医学模式和生活方式概念是一致的。

我国开展生活方式医学有着良好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7570家,其中民营机构共1313家,占比17%。

生活方式医学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2020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标志着生活方式医学在中国正式落地。

2022年12月,华南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协议签署,202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式开业。2023年2月,山东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成立。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成立至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社区实践以及心脏康复。

胡院士强调,心脏康复不仅仅是疾病康复,是指心脏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康复,是和生活方式医学是联合在一起的。

为了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及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在全国布局:

(1)北京西山-生活方式处方化,包括运动、营养、压力、睡眠、中西医结合处方;

(2)华中-健康服务体系化,建立照护、康养、体检、健康管理等服务的专业评价体系;

(3)深圳-关键技术“中国”化,覆盖危险预测、储备评价、功能重建、可穿戴、人工智能、心肺康复;

(4)云南-医学融入生活化,构建健康产业新生

另外,2022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还牵头成立了生活方式医学联盟,目前已有122家单位加入,其中示范中心10家、达标中心48家、建设中心64家,遍布全国二十余个省及直辖市。另外,搭建联盟官网,实现联盟在线申请、审核、信息共享等网络化管理。

四、生活方式医学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胡院士指出,目前我国生活方式医学面临的问题包括:

首先,机制研究及循证研究有待强化,需要寻找科学原理、干预靶点,制定和规范指南、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个体化的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等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收费难,医保支付难纳入,商业保险缺乏相关险种。

另外,专业人才不足。从事生活方式医学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过去的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的人员,由健康生活方式转变到健康生活方式医学还有很大的距离。

生活方式医学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即医学、营养、运动、心理、睡眠、中医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

最后,缺乏有效的推广及普及措施,基层实践能力弱。生活方式医学一个向全民推广,向基层推广,使人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守门人。简言之,提升基层生活方式医学实践的能力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倡议

首先,大力推进“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

建议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全民参与,在全社会行成“风尚”、“文化”;基于“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功经验,在国家层面制定实施规划方案,协调各部门制定制度。

其次,推动公立医院设立生活方式医学科,传递“预防为主,健康生活”的理念,为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提供支持。

建议有条件的公立医院设立生活方式医学科,逐步形成公立医院主导、社会民办机构共同参与的我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确立公立医院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在技术研究、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

临床医生应具备开具“生活方式处方”的能力,开处生活方式应成为所有公立医院每一个医护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评估生活方式“生命体征”,能够对评估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体重指数、压力水平、睡眠和情绪健康等问题。能够制定生活方式处方,能够有循证依据、可实现的生活方式处方,帮助患者管理和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累生活方式医学的循证依据是公立医院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基于中国人群的数据,获取科学、客观的证据,制定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方案和指南,打造生活方式医学研究的中国方案。

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为现代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宽阔的想象力。借助数据采集和传输,可将生活方式医学中的成熟技术或新技术从公立医院延伸到院外,再延伸到基层,再延伸到每个家庭,从而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能力。

第三,开设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发展学科,培养人才,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层人才的转型提供基础性支撑。

建议全国所有的医学院、医学专科院校开设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在现代医学中,生活方式医学是相对有自然发展规律和专业特色的一门独立学科,具有系统性,是跨学科的新兴医学学科,需要针对我国国情、民情展开更多的系统性研究。在医学院校里设置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展开系统的研究,无疑会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层人才的转型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四,协同社会力量,促进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

今年上半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发改委社发司社会研究所共同研究、撰写发布了具有中国生活方式医学里程碑意义的产业报告。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和调整,无论是推进生活方式医学的全民普及和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还是推动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医学产业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和领域。

国家正在做大健康产业这块“大蛋糕”,预计到2025年全国健康产业及相关支撑产业的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

胡院士表示,在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这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生活方式医学基地建设,生活方式医学+大模型,人工智能体检,主动干预健康管理体系,可穿戴设备研究,功能性居家康复研究,生活方式数据平台,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等。驱动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政府意愿、市场需求、支撑条件。

第五,召开“中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大会。

胡院士指出,以前我们有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现在要呼吁和倡导召开中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大会。

召开中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大会的目的是:促进学科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表彰每年在健康生活方式中先进的个人、医院、家庭、社区、工会等,弘扬健康生活方式的优秀案例,加以传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连续四年召开全国生活方式医学大会,搭建起专业与行业、学术与转化、问题与解决方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医学

/ END /

// 本文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