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年一度的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拉开帷幕。
郎园Station 地处北京朝阳区东坝乡,周围聚集了诸多的影视制作和文化传媒公司。这里是影视行业展会的常用地点,去年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此举办。此刻,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同时召开,征用了此间的所有场地。
这里有着充足的车位和宽阔的展区,但公共交通覆盖不足,道路狭窄堵车易发。昨天的早晚高峰,参会车辆蜂集,虽经保安奋力疏导,仍然出现了堵车现象。
虽说长剧眼下正面临根本性挑战,但全国性的行业活动却迎来了春天。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说,从年初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到上海的制播年会,再到刚结束不久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还有各个平台和机构的奖项评选和颁发,真是热气腾腾。
但这对春交会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最直接的问题便是:活动还怎么搞?论坛讲什么?
长短之争?长剧集的困境?行业的降本增效?其他活动说得够透了,把该说的不该说的全说了。
问题出在哪儿,从业者心里都门清,再老调重弹无甚新意。于是,本届春交会意在凝聚共识,厘清当下的任务和行业流向。
长短共生、共长在“剧势焕新,共生共长”剧集发展论坛上,李京盛率先演讲,谈及了当下行业的两个热门话题,一是AI对影视的影响,二是长剧和微短剧的对撞。前者应交由一线创作者下论断,而他对后者的系统总结,既为整场论坛定下了基调,也在某种程度上终结了长短之辩。
李京盛认为,长剧创作目前面临三个短板:制作时间长,话题度迅速流失;资金投入量过大,成本回收压力大;观看时间成本过高,观众弃剧。
而这三个短板恰恰是微短剧所拥有的三大优势:制作周期短,对社会现象和情绪保持敏锐观察和快速反应能力,且内容保鲜度高;制作成本低,让中小企业也能维持运转;观看方便,提高了观众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
但长剧作为一门有数十年发展历程的成熟文艺门类,目前依然具备微短剧所不能企及和替代的优势,它用多年培养起来了受众的观赏习惯和观看需求,有成熟稳定的题材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厚重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关于社会、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力和表现力,都不可能被一朝取代。
而微短剧所暴露出来的肤浅流俗,简陋草率,以及对观众情绪的刻意迎合,想要克服也非一日之功。
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传播渠道,都有各自创新发展的机会,都有各自的发展困境,也恰恰成为了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摆脱生存尴尬,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李京盛认为,长剧和微短剧之间的竞争,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长剧对微短剧去除鄙视心态,微短剧也要弱化独霸市场的野心。“从现在的影视播出市场来看,长短剧之间,长期共存,互相启发,携手共进,形成一个新的中国影视产业的节目形态和产业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从创作上而言,一方面,第一季度播出的一些长剧也明显向微短剧取了经,故事节奏加快,戏剧张力增强,反转力度在提升。
另一方面,《家里家外》《法官的荣耀》等微短剧的播出,也说明长剧中的成熟题材快速融入了微短剧的创作当中,打破了观众对微短剧内容和形式的惯性认知。
虽然时间不长,但二者之间的互助、互补、互学局面已经在形成。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带来了一组数据。据CVB统计,2025年一季度,有54部微短剧登录了卫视频道,收视户次超过4.6亿,已接近微短剧在2024年全年的大屏端收视户次的73%,并且较前一季度环比上涨了68%,同时更是去年一季度微短剧在大屏收视规模的12.7倍。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也用实例呼应了李京盛的判断。她说,长短剧之间存在三个关键的融合点:一是创作。完美世界影视正在将微短剧的紧凑叙事带到长剧,去除冗余情节,提升叙事效率,同时也尝试在微短剧中融入长剧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方式,提升内容深度。
二是IP运营,构建长短剧的IP联动。比如完美世界影视正在酝酿《香蜜沉沉烬如霜》的衍生微短剧。
三是人才流动,鼓励创作团队在长短剧项目间的交叉实践。比如微短剧《再婚爱人》邀请了长剧导演执导。
原以长剧见长的长信传媒在论坛上带来了4个重磅微短剧项目,《狮城山海》是史上第一个投资破亿的微短剧,将择日登陆腾讯视频和CCTV;已完成制作的《鉴定》将在优酷开播;《灵魂摆渡·十年》只用一条组讯便登上热搜;以及有望对微短剧题材带来冲击的原创神话剧《烟雨神游记》,由郭靖宇担任编剧,他决定用余生持续打造这一可以养老的IP。
论坛之外,影视独舌也在展台与影视公司和一线从业者进行了交流,发现微短剧的爆发确实带给了影视行业很大的活力。一方面,红果短剧的展台热闹非凡,就没见拜访的人停下来过;另一方面,微短剧的从业者积极社交,拜访长剧公司,加微信,聊项目。
其实,哪怕是从未涉足过微短剧的长剧公司也在尝试探索,到场参会的制片人、策划也在想法设法地与微短剧从业者建立联系。他们甚至提前向我打听,以前参加短剧活动时,那些短剧人是如何社交的,以为今天举行的春交会“短剧嗨创日”做好准备。
不论是不是有效社交,也不管长短是否真能共生,但大家手上的活儿好像多起来了,真就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
IP和非IP的“打造属于自己的原创IP,不要一直给网络小说打工,也不要一直给流量明星打工。”
在演讲中,郭靖宇再一次说出了这句他此前说了无数次的话,但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气氛真的变了,以前的IP巨兽挥舞着大棒,大有一统影视界之意,甚至把从业数十年的资深编剧压得抬不起头,那时听这句话,只觉悲壮。
现在的郭靖宇说这句话时,意气风发,既有长剧系列爆款《唐朝诡事录》在手,又有蛰伏多年的《灵魂摆渡》重新出发,还有未经面世便放话要用它养老的《烟雨神游记》筹备,原创故事人的信心全都回来了。
仔细想想,《狂飙》导演徐纪周执导的古装奇幻剧《逍遥》日前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官宣了阵容,这也是一个原创故事。
从《烟雨神游记》到《逍遥》,从古装神话到古装奇幻,从微短剧到长剧,在我们的惯性里这都是IP统治的领地,而一些头部创作者正在发起反击。
这两部剧的市场命运,或许将对同类题材的开发流程和创作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这届春交会的主基调是“共生”,台下也有几个大展台被IP运营方占据,向与会者兜售故事版权。
本届春交会的论坛会场并非密闭场所,而是与展区处于同一空间,从远处看去,台上呼吁原创和台下宣传IP的声音便混杂到了一起,就像一出交响乐,既深刻地诠释了活动主题,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行业的流向。
最后再来说两个对创作者来说略显抽象的话题:科技如何推动行业发展?
比如超高清技术,在今年以来,逢会必谈。日前,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5)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广电总局局长曹淑敏在致辞中指出,超高清是全球视频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广电视听乃至整个互联网内容升级意义重大,是一项全局性、牵引性的重大系统工程,国家已将2025年确定为“超高清发展年”。
既然主管部门这么重视,对创作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还是分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提供的一组数据。
一是,自国家广电总局治理套娃收费和看电视操作复杂工作以来,大屏用户的活跃度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平均活跃率达到62.2%,较治理之前提升了9.6%,同时全国有线的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在此之前,有线电视的缴费用户已经连续7年下滑,去年终于实现扭转。除此之外,从电视终端的销量来看,2024年10月开始,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增长。
二是,CVB数据显示,观众对超高清内容的收视需求非常旺盛,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以后,原生4K的超高清节目收视比重是播出比重的1.4倍。以北京卫视《暖暖的味道》栏目为例,实现4K超高清制作播出后,用户的收视黏性提升了12.2%。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累计收视户次达到346亿,同比上涨27.4%。
也就是说,虽然行业的普遍感受是观众在加速流失,但数据反映,经过套娃收费治理和超高清技术运用之后,大屏用户正迅速增长,而且是猛增。
第二个话题是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在演讲中提出的,影视从业者到了必须主动拥抱科技的时刻。
她说:“以前影视人称为北漂、杭漂、影视民工,由他们组成的产业大军支撑了行业上一轮的发展,但今天是科技时代,我们不会再那么幸运,我们这些从泥腿子上岸的影视剧组的工作人员,必须去迎接科技驱动的时代。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创作模式,从剧本智能的评估到文生视频的多模态创作,从多语言的翻译到全球的分发,AI技术已深入融入影视的全产业链条,因此未来影视人必须掌握技术应用的基本能力,否则我们将会跟不上这列时代的快车。”
《我是刑警》的编剧徐萌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编剧其实是一个粗鲁凶悍的职业,手持利剑,生杀予夺,面对变化的世界,我们其实没有那么脆弱,一直都被保护得很好,都生活在玻璃鱼缸里。面对新的生态,我们要勇敢地走出去,沉下去。
那么多平台的弹幕,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展示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趣味、喜怒哀乐,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元的、生动的、活泼的、蓬勃的,同时又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世界,这其实是最宝贵的生命体验。
生活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要学会直接干脆本质的表达,这是叙事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