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销售同行们扭曲现实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对蜂蜜大量起泡的解释,就让我大开眼界:明明是发酵,却被解释为是活性高;明明是已经变质,却被描述成“这才是最好的未加工蜜”……我始终不相信,忽悠顾客的卖家,真的会有好蜜销售!
为“蜂蜜起沫”洗地的文章屡见不鲜关于“原蜜泡沫必然丰富”的诡辩,我已见过多次,只是没单独写过“蜂研笔记”。刚刚看到一篇文章,却让我忍不住要写一篇。那篇奇文,观之并无新意,无非是近年来关于此问题进行诡辩的集大成者,文中观点又自相矛盾,真真是个好靶子。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说:1.泡沫丰富是正常现象(“这并不是坏了,而是未经加工的原蜜的一种正常现象”)。2.这泡沫是好东西,不是变质。(“要知道那泡是多么珍贵,那可是小蜜蜂的胃酶所产生的,对人体有益的”)。3.泡沫丰富,代表了这个蜜是好蜜(“蜂蜜起沫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有时候从侧面可以证明蜂蜜的新鲜度或者活性”)4.起泡沫,代表着这个蜜是原蜜(“加工蜂蜜都是经过加热浓缩的,里面的活性物质的活性降低了,所以基本上不会起沫的现象发生”)上所列举,单独看每一条都似乎并无问题。但恰恰是这些貌似客观的言论中,暗藏玄机——它利用某些看似正常的现象(起泡),去掩盖或者回避了另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发酵)。
那么,我们就通过下面4个质疑,来戳穿画皮:第一、为什么浓度高的蜂蜜泡沫少,而浓度低的泡沫多?先列举事实:两瓶同样的蜂蜜,都是未加工的天然原蜜,一瓶41度(就不拿39度的说事了),一瓶42度。那么这两瓶蜂蜜在同样的环境里,同样的气温条件下,41度的那瓶会先产生泡沫,而且产生的泡沫会多于42度的那瓶。再讲道理:如果按照“泡沫多就代表着蜜好”来推论的话,度数越低,越易产生泡沫,而且泡沫也就越丰富,那是不是就能得出结论:蜂蜜度数越低,质量就越好!这大大地扭曲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成熟才是好蜜”的观点。
第二,为什么低温存放泡沫少,而高温存放泡沫多?先摆事实:拿两瓶同样的41度蜜,存放在不同的环境里:一瓶放在三伏天暴热的温度下,一瓶放在10度左右的冰箱冷藏室。那么,高温之下的41度蜜,泡沫丰富。如果“泡沫丰富代表蜜好”,那结论岂不是:高温才是蜂蜜的最佳保存环境?来讲道理:我们都知道,食品保鲜需要低温,低温能控制或延缓食物变质。如果泡沫多就代表着高质量,那就是说:三伏高温下产生了大量泡沫的蜜,才是高质量的蜜,而冰箱里没有产生泡沫的蜜,是劣质蜜。这再一次扭曲我们的是非观,改变了我们“低温保鲜”的常识性认识。
第三,如果泡沫代表着高质量,那泡沫是如何产生的?看原文的说法:“蜂蜜在温度高和充分晃动的作用下,蜂蜜中的活性酶不断地分解……”“蜂蜜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的抗菌物质——过氧化氢的结果。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出氧气,蜂蜜瓶中的气体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清晰地看到,“蜂蜜中的活性酶在不断地分解……”“葡萄糖……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高温下分解出氧气”,也就是说——活性酶丧失了,葡萄糖损耗了。这是蜂蜜中最可靠的两种营养物质,它俩丧失了,你却告诉我蜜“还是好蜜”,你逗我玩呢?虽然有营养物质丧失,但如果产生了更有益健康的营养物质,那岂不是更好?我们看这个变化中产生的物质——过氧化氢和氧气。这两个物质是营养物质吗?显然不是。也就是说,现有的营养丧失了,新的营养并没有产生。那么,你告诉我:有益的物质丧失了,并产生了无益的物质,却证明这个变质的蜂蜜还是好蜜?或者“更能证明这个蜜是好蜜”?
第四,已经产生大量泡沫的蜂蜜,还能算好蜜吗?文中说“蜂蜜起沫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有时候从侧面可以证明蜂蜜的新鲜度或者活性。”“加工蜂蜜都是经过加热浓缩的,里面的活性物质的活性降低了,所以,基本上不会有起沫的现象发生。”蜂产品企业加热浓缩的蜜和蜂农手里的发酵的蜂蜜,其实是半斤八两,太监何必笑青楼?我就再举个例子,或许更有辩驳力:你送给朋友一条鱼,是一条死了变臭的鱼。朋友问:“为什么是臭鱼呢?”你说:“好鱼才会变臭,‘变臭’这个过程,最直接地证明它是一条好鱼!” 那被送鱼的朋友,如果不是脑子进水,他就会明白:你不过用变臭的方式,证明它曾经是一条好鱼,不能证明它现在依然还是一条好鱼!你拿一瓶泡沫丰富的蜜卖给顾客,并告诉顾客:“这泡沫证明了这蜜的活性丰富。”拜托了老大,这泡沫能证明的只是:这瓶蜜在没起泡之前是活性丰富的。泡沫能证明的只能是“活性酶已经丧失和变化”,并不能证明它还依然是好蜜!这个道理一点点都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而不是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