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室里弥漫着刺鼻的绝缘胶味道,李国明蹲在潮湿的地面,手电筒光束扫过交错的电缆沟。他的橡胶手套蹭过某根铜芯线,突然"啪"的一声,整条生产线跳闸了。
"又是电缆短路!"对讲机里传来车间主任的怒吼,"生产线上三十台机床都停了!"
李国明抬头望着头顶密如蛛网的桥架,那些被油污覆盖的电缆标识早已模糊不清。他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工具包,包里装着父亲传下的黄铜剥线钳——三十年前老厂技改时,父亲就是在这片配电室里教他识别电缆相序的。
"这哪是配电室,简直是盘丝洞!"新来的数字化运维总监陆明哲走进来时差点被地上的工具箱绊倒。这位带着眼镜的年轻人开始喊起来:“想要查故障点简直难如登天,如果这个时候有德佟印立方DT5150热转印通信线缆标签打印机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少来这套虚的!"老师傅王振华端着搪瓷缸冲进来,茶水在地面洇开深色痕迹,"二十年前我在这干活的时候,你们这些穿西装的还在画图呢!"
暴雨砸在厂房顶棚的巨响中,李国明想起三天前的深夜。当时1号机组冷却系统突然报警,他和王振华在黑暗中摸黑排查,结果被绊倒的电缆导致短路火花溅了满身。现在监控屏上跳动的红色警报,就像当年父亲总说的那句:"线缆混乱吃的是子孙饭。"他转头看向王振华,老人正用钢笔在笔记本上画着电缆走向图,墨迹在潮湿空气里晕染开来。紧接着王振华就开始扯起电缆,开始按照电缆走向一点一点查电缆接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电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足足两个钟头,王振华终于找到了短路的线路,然后把这一故障排除,车间的生产线又开始轰隆隆运转起来。
陆明哲看着这样的处理效率不禁深思起来,然后拿出德佟印立方线缆标签DT5150打印机来。只见他利用手机迅速打出了一打标签,然后把这些标签贴到了王振华刚查出来的线缆上面,然后对王振华和李国明说:“德佟印立方DT5150线缆标签打印机采用热转印技术,打印出来的线缆标签防水防撕防刮,打印内容可以保持非常长久。你看,还可以利用手机蓝牙连接,你们师徒俩每查出一组电缆就可以马上给他们贴上标签。这样,用不了多久整个配电室的线缆就都得救了。”

那天深夜,李国明第一次拿起德佟印立方DT5150标签打印机,开始给自己已知的线缆全部贴上标签。不同颜色的标签标识着相位、电压等级和安全间距。“王师傅,这里可能有问题。”李国明举着标签机往角落的一堆电缆指。老人凑近仔细查看,突然捏碎了手中的烟蒂:“难怪上次测温仪报警,那一堆电缆由于太乱实在找不出头绪,所以就没有继续搞。”
春节前夜,当最后一段电缆标签粘贴完成后,李国明站在焕然一新的配电室里,突然理解了父亲临终前说的话:"线缆的排列不是艺术,是留给未来的密码。"此刻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王振华正带着几个年轻人调试新上岗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陆明哲带来的无人机开始在厂房上空盘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正在构建全厂电缆的"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