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数百万德军越过边境,对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油田,以及横贯欧亚的战略纵深,都是他渴望掌控的目标。
然而,苏联只是这场扩张战争的开始。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一旦苏联倒下,下一个目标究竟是谁?
在进攻苏联前,德国的铁蹄已经踏遍欧洲大陆,法国的投降让希特勒看到了更大的野望。
此时的德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其军事力量达到巅峰,从北欧到巴尔干,从大西洋到地中海,德军的势力范围空前扩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设想,一份被称为“东方计划”的方案摆在桌上,目标直指印度洋。
与此前德军一直在考虑的“海狮计划”(跨过英吉利海峡入侵英国本土)不同,“东方计划”提出了一个更具全局性的战略思维——不是正面强攻英国本土,而是切断大英帝国的“生命线”,让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因失去与殖民地的联系而自行瓦解。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德军第一阶段,需要控制地中海的三个关键战略节点,直布罗陀海峡,马耳他岛,苏伊士运河。
这三个节点分别控制着地中海的西部入口,地中海中心以及英国与其东方殖民地联系的咽喉要道。
一旦控制这三个点,英国在地中海的力量将被彻底肢解。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中东地区,这里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不仅能为德军的远征提供燃料补给,更能切断英国获取中东石油的渠道。
德军计划通过北非的利比亚进入埃及,同时从高加索地区南下,形成钳形攻势。
第三阶段是最核心的部分,跨过伊朗,抵达印度。
在希特勒的设想中,一旦德军能够到达印度,就能与日本帝国海军形成战略合围,彻底瓦解英国在亚洲的统治。
1941年6月11日,这个庞大的计划获得了希特勒的正式批准,第32号元首令详细规划了整个行动方案。
德军计划投入约20个师、25万精锐部队,分三路向印度推进,北线部队将寻求土耳其的合作,通过小亚细亚半岛进入伊拉克。
中路部队计划从高加索山脉南下,穿过伊朗。
南线部队则由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担纲,从利比亚出发,穿越埃及和阿拉伯半岛。
很快,德军开始在地中海沿岸部署大量U型潜艇,主要负责打击英国的地中海补给线,并为德军的推进提供海上支援。
同时,“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进驻利比亚,以机动性著称的装甲部队将作为突击矛头,直指埃及方向。
这时,远在东方的日本也开始了相应的准备,1942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黑岛龟人制定了“西方计划”,与德国“东方计划”遥相呼应。
日本计划派出一支强大的舰队,包括5艘航空母舰和4艘战列舰在内的庞大编队,目标直指印度洋。
舰队由日本海军王牌司令官南云忠一担任指挥,其实力之强大,足以与英国在远东的全部海上力量抗衡。
1942年3月,南云机动部队开始了雷霆行动,他们首先横扫了英国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海军基地,随后占领了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
这两个群岛的位置极其重要,它们控制着孟加拉湾的入口,是进入印度洋的战略要地,日军甚至开始筹划在马达加斯加建立前进基地,这将使他们能够威胁非洲东海岸的英国补给线。
如果这个计划正常推进的话,历史的进程大概率与现在的走向不同,可就在“东方计划”即将全面铺开之际,希特勒却突然下令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战役。
结果,整个德军的战略部署顿时被打乱,原本计划用于执行“东方计划”的大量精锐部队被调往东线。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投入了300多万军队,这种规模的调动使得德军再无余力执行印度战略。
不仅如此,为了支持东线作战,德军不得不放缓在北非战场的进攻节奏,给予隆美尔的补给也大幅削减,于是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争夺战也陷入了泥潭。
德军第17集团军虽然一度突进到高加索山脉南麓,但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突破,没有了高加索石油资源的支持,德军向印度推进的计划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要命的一点是,土耳其的态度出现了“摇摆”。
由于一战战败的耻辱和对英法过去侵略的仇恨,原本土耳其政策是倾向轴心阵营的,毕竟过去和德国也做过盟友,可也正是因为一战输得太惨,整个国家已经失去与现有一流势力竞争的实力,土耳其不得不持保守观望态度。
最终导致最关键的过境权德国没能拿到,作为连接欧亚的重要通道,土耳其的中立立场使得德军北线部队无法实现经由小亚细亚半岛进入中东的设想,虽然德国外交官们进行了多次斡旋,但土耳其坚持保持中立的态度始终未变。
当然,日本方面的局势同样急转直下,1942年6月4日爆发的中途岛海战彻底粉碎了日本海军的进取计划。
在这场被称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海战中,日本损失了包括“赤城”、“加贺”、“飞龙”和“苍龙”在内的多艘主力航空母舰,这些航母正是此前在印度洋纵横捭阖的南云机动部队的核心力量。
失去了这些主力战舰后,日本海军不得不全面改变战略,他们被迫放弃了印度洋的进取计划,转而集中全部力量应对来自美国的威胁。
原本计划派往印度洋的两个陆军师团也被紧急调往所罗门群岛,以应对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反攻。
在这种情况下,德日两国最后的联系只能依靠潜艇作战来维系,德国在东南亚设立了多个U型潜艇基地,在槟榔屿和新加坡,德军U型潜艇与日本海军展开了有限的合作。
总计有57艘德国潜艇和5艘意大利潜艇在印度洋水域活动,他们主要承担运送战略物资的任务。
这些潜艇冒着巨大风险,在浩瀚的印度洋上穿梭往来,运送包括了橡胶、稀有金属、云母和奎宁等重要战略物资,总计约20万吨。
德国也向日本提供了一些先进技术,包括光学设备、电子管和雷达设备等,可这种合作的规模远远无法支撑起两国的战略需求,而且随着战局的全面恶化,这种合作也逐渐式微。
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埃尔阿拉曼战役中遭遇惨败,被迫撤出埃及,与此同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利标志着整个东线战场的溃败开始。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同样节节败退,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失守打开了美军反攻的序幕。
到1943年底,德日两国已经完全失去了在印度洋会师的可能,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
德日联军在印度洋上的会师计划,是二战中最富戏剧性的战略构想之一,它展现了轴心国在全球扩张高峰时期的野心,也暴露了这个同盟在战略协调上的根本性缺陷。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实施,或许会改写整个二战的结局,但历史没有如果,它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个充满可能性的时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