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骑兵通常就代表着精锐,而具装重骑兵更是精锐里的佼佼者。但奇怪的是,在唐朝时期,具装重骑兵这一兵种却消失不见了。究其主要缘由,还是因为唐朝所面对的敌人,无法让具装重骑兵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自晋朝经历永嘉之乱起,士人便纷纷选择衣冠南渡,就此在东南之地稳稳立足。反观曾经作为根基所在的北方大地,历经此番变故后,已然沦为游牧民族掌控的区域了。
北方各族之间征战不断,各方政权纷纷林立而起,而且这些政权交替更迭的速度极为迅速。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着,直至北魏出现之后,北方地区方才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安稳时期。
当游牧民族政权得以建立之际,北方的军制以及兵种均出现了全然不同的新变化。要知道他们属于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特有的习惯,所以此前汉族所施行的那一套制度,对他们而言显然是不适用的。
在这些新出现的兵种当中,名气最大且最具标志性的,当属那赫赫有名的具装重骑兵了。
东汉时期,骑兵身上所穿多为皮甲。然而时光流转,进入魏晋南北朝阶段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彼时不管是骑兵本人,还是所骑乘的马匹,其身上的铠甲都逐渐转变为金属质地了。
南北朝时期的相关记载里,“铁马”这一字样曾多次现身。彼时,此类骑兵频繁出现在战场之上,每每登场,常常能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作战成效,在诸多战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苑大战之时,西魏面临着东魏的来势汹汹。彼时,东魏丞相高欢亲自统领着多达二十万的人马,气势汹汹地向西魏发起出征。而西魏这边呢,派出宇文泰前去迎击敌军,可其兵力却极为悬殊,手中所拥有的兵马还不到一万人。
即便处于如此明显的劣势,宇文泰却依旧能获得大胜。在这其中,除了宇文泰自身卓越的军事能力发挥了作用之外,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当属具装重骑兵所立下的功劳。
当两军展开交战之际,宇文泰下令让李弼率领着重骑兵发起突击行动。只见那不足百人的骑兵队伍,迅猛无比地从东魏的大军正中间径直穿过,一下子就把整个战场分割成了两部分。如此一来,敌军顿时阵脚大乱,而宇文泰则抓住这绝佳时机全力出击,直杀得高欢一方人仰马翻,狼狈不堪。
显而易见,重骑兵于战场上所起的作用,关键在于充当主要突击力量。在南北朝时期,最为常见的骑兵战术便是驱使重骑兵展开冲阵行动,诸如实施正面的强力突击,从背面展开突袭,或者在侧面进行战场分割等等。
甚至能够这样讲,在南北朝那个时期,堪称是重骑兵的黄金时代呢。不管是游牧民族也好,还是晋朝也罢,双方可都把具装重骑兵视作是主力部队来对待。
确实如此,既能扛得住压力,又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还能在冲锋陷阵时勇往直前,各方面的发展都极为完备。可以说完全就是精锐部队里的顶尖力量,在战场上那可是有着一锤定音般关键作用的存在呢。
然而令人觉得蹊跷的是,重骑兵在南北朝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简直被视作无比珍贵的存在。可令人不解的是,这般重要的重骑兵,一到唐朝,却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连个影子都寻觅不到了。
有人分析认为,其缘由在于唐朝弩有所发展。可事实上呢,将唐朝的弩与南北朝的弩作比较的话,会发现二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是唐朝的马不够好,承受不住具装重铠。可南北朝时期具装重铠都使用了好几百年,那为何到了唐朝就变得不行了呢?这着实让人有些费解。
事实上,哪怕已经到了唐朝时期,重骑兵也依然未被淘汰掉。非但如此,重骑兵仍旧属于精锐之师,并且长期存在着,一直都没有被裁撤过,始终在唐朝的军事体系里占据着相应的位置呢。
我们没什么印象的主要缘由在于不常出场。毕竟缺乏合适的对手,即便重骑兵上场了,也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呢。在有些时候,其发挥的作用甚至还比不上步兵。
虽说如此,可一旦碰上适宜的作战场合,重骑兵无疑会成为战场上的主宰力量。就像李世民出兵窦建德之时,便是带领着“一万匹铁马,三万身着铠甲的将士”踏上征程。而在征讨高句丽之际,他同样“亲自率领一万余名披甲的骑兵”前往。
在古代的情境之下,骑兵若所骑之马未披甲胄,便会被称作精骑或者骁骑。这类骑兵,通常属于汉朝时期能够快速灵活机动的部队。而要是骑兵所骑的马配备了铠甲,被叫做甲骑、铁马的话,那毫无疑问就是具装重骑兵了。
除了相关记载之外,出土文物同样能予以证实。在现已发掘的唐代古物当中,有不少骑兵俑皆为重骑兵样式。并且,相较于南北朝时期而言,唐代的铠甲在制作上越发精细了,所配备的装备也更为精良。
唐初之时,有几场战役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些战役当中,重骑兵可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谓大显身手。就拿唐太宗亲自出征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来说吧,这便是前面所提及的,重骑兵在其中表现亮眼的战役之一。
彼时,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直逼虎牢关而来。而李世民这边所拥有的兵马数量与之相比显得极为有限,根本不具备与之展开正面对决的实力条件,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局势对李世民而言颇为严峻。
就这样,李世民对手下下达了以逸待劳的指令。一直等到窦建德的士兵们进入休息状态之时,他这才亲率自己麾下的重骑兵发起迅猛出击。
此次出击,着实让窦建德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十万之众的大军在这一战中被杀得人仰马翻,阵脚大乱。而敌军的主帅窦建德更是没能逃脱,最终被李世民成功俘虏,此役可谓大获全胜。
在征讨高句丽之际,所面对的乃是装备精良的高句丽军队。彼时,唯有依靠重骑兵出战,方能轻而易举地将敌军打得大败。
尽管具装重骑兵的实力颇为强劲,而且在唐初时期,其被使用的情况也不算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朝的重骑兵真正登场亮相的次数实际上并不是很多。
那么问题便出现了,重骑兵的实力如此之强,可为何唐朝却不怎么去使用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唐朝当时所面对的敌人太过灵活了,在这种情况下,重骑兵根本派不上用场。
需明确的是,在唐朝初年,其面临的最为强劲的敌手当属突厥人了。突厥人属于游牧民族范畴,而游牧民族所具备的最为突出的典型特质,在突厥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便是能征善战,并且他们在马战方面更是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
突厥人中那些极为擅长马战者,每当侵扰边塞之际,最为常用的手段便是游击战术。他们发起一波攻击后便迅速撤离,而后接着展开骚扰行动。其目的并非要给对方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只是力求己方毫发无损罢了。
唐朝面对那种来去如风的打法显得颇为无奈,毫无应对良策。要知道,在马术方面,向来是游牧民族更为擅长。当遭遇此种打法时,即便唐朝派出重骑兵出击,也仅仅能够将对方驱赶走而已,根本没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所取得的战果。
突厥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战术,缘由其实很简单。要知道,要是进行正面交锋的话,他们根本不是唐朝的对手,所以就只能凭借这种方式来实施骚扰了。
突厥人所拥有的兵力实际上并不薄弱呢,他们自身也是配备着重骑兵的,只是这重骑兵的数量颇为稀少罢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要是重骑兵的数量增多的话,以他们的条件可就负担不起这庞大的开支啦。
在突厥的军事构成里,其主力部队主要是轻骑兵。这些轻骑兵有个显著特点,那便是手持弓箭作战。而且他们大多身着轻甲,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连轻甲都无法配备齐全,只能在没有任何铠甲防护的状态下奔赴战场。
他们具备这样的特征,这使得他们极易遭受杀伤。不过,与之相应的是,他们也拥有极为显著的优势,那便是速度方面的优势。
倘若具装重骑兵与突厥骑兵遭遇,虽说能较为轻松地把对方击退,可却压根儿没法将其擒获。尤其在突厥人奔逃回草原之际,重骑兵由于对那里的道路极为生疏,如此一来,想要展开追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正是由于存在这样速度方面的劣势,致使唐朝军队难以对敌方实施击杀,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即将到手的胜利如煮熟的鸭子一般飞走,实在是令人惋惜且无奈。
唐朝那时呈现出这样的状况:一旦打赢了仗,却因种种缘故难以有效追击,故而斩获的战果往往十分有限;而要是打输了,又没办法迅速脱身逃离,如此一来,遭受的损失便极为惨重。
《旧唐书》里有着这样的记载:“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这般描述极为生动且形象,将唐朝士兵那种满心的憋屈之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人仿佛能透过这简短的语句,真切感受到当时士兵所处的那种艰难又无奈的状况。
面对这样的敌人,唐军别无他法,唯有将马铠去掉,以此减轻马匹所承受的重量,从而让马匹能够获得更高的奔跑速度,以此来更好地应对敌人。
可从士兵的角度来讲,披甲是极为必要的。毕竟要去面对突厥人啊,要是不披甲的话,对方那凌厉的弓箭袭来,恐怕在还没能成功冲到他们跟前之时,己方就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所以士兵披甲这件事是势在必行的。
因此,在唐初那个时期,李靖出兵征讨突厥之际,其所率领的士兵乃是这样一种骑兵,即仅仅是人身上披挂着铠甲,马匹并没有披甲防护,便是这种只有人带甲的骑兵参与到了征讨突厥的战事之中。
从史学划分的角度来讲,只要是以冲击作为主要作战目的的骑兵,便都属于重骑兵范畴。依此标准来看的话,那么这些士兵显然也是符合重骑兵的界定的,所以说,这些士兵无疑就是重骑兵。
唐军骑兵选择舍弃马铠,以此换来了更为可观的速度优势。而在后续展开的诸多战役当中,他们凭借着这一优势成功大破突厥人,进而迎来了与突厥作战的重大胜利局面。
然而,舍弃马铠所带来的不利之处,没过多久便显现出来了。就拿苏定方征讨西突厥那次来说,西突厥方面施展出万箭齐发的攻势。这一番攻击下来,虽说士兵所受的损失并不算大,可那些战马却有大量的因此而死亡了。
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就拿征讨薛延陀来说,当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那些突厥人可是把“射人先射马”的策略给学到手了。在双方交战之际,他们首先将对方的马射死,如此一来,对付那些没了坐骑的士兵也就容易多了。
从某种层面来讲,战马出现极为严重的损失,其产生的影响相较士兵战死而言更为重大。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人的价值是比不上战马的,一匹战马往往要比一个普通士兵贵重许多呢。
这不就出现问题了嘛,要是不给马披上马铠,马就很容易死掉;可要是给马带上马铠呢,又根本追不上目标。不过好在当时唐朝国力强盛,马匹的出栏数量那可是相当高的呢。
总体而言,权衡下来还是不披马铠更为划算。要知道,当下即便有一些损失,那可都是在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做铺垫呢。要是没办法把突厥人彻底击败,就算拥有再多的马,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实在是无奈,重骑兵虽说具备一定的杀伤力,可速度方面却欠佳;精骑呢,速度倒是挺快,然而防御能力又有所欠缺。在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的敌人时,也只能依据具体情况,从中挑选出更为适宜的兵种来应对了。
相较而言,在草原战争里,唯有那种只有人披甲的精骑才更为适宜。不管是展开奔袭行动,还是进行追击作战,当碰上突厥人之时,这种精骑往往能发挥出更好的效用,能更好地应对相关作战情形。
在南北朝时期,具装重骑兵颇为盛行。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双方军队中的士兵大多为步兵,而骑兵则是作为精锐力量存在的,这种军事人员构成的情况使得具装重骑兵在当时受到了重视并得以盛行起来。
因此,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骑兵相对于步兵而言有着绝对的优势,完全可以说是形成了碾压之势。更何况要是面对的是具装重骑兵的话,那步兵所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更加悬殊了。
在安史之乱过后的战场上,这一点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所面临的敌人情况有了新的转变。原本主要的敌人是突厥人,然而在此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吐蕃、契丹、薛延陀等部族逐渐成为唐朝新的敌对势力,取代了突厥人原先所处的位置。
与突厥人存在差异的是,上述这些势力颇为富有,且皆拥有众多步兵。也正因如此,在当时的战场上,具装重骑兵又一次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芒,发挥出极为出色的表现,续写着属于它们的辉煌战绩。
唐后期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皆把具装重骑兵视作王牌。在平常作战之际,所动用的乃是常规军队。唯有到了极为关键的时刻,才会派遣重骑兵出战,从而给予敌方以致命的一击。
在唐朝之后的宋代时期,不管是宋这个中原王朝,还是辽、西夏、金等其他政权,均拥有具装重骑兵部队。像宋朝赫赫有名的背嵬军,辽国的翰鲁朵,西夏的铁鹞子,以及金国的铁浮屠,它们在当时可都属于精锐之师。
因而,具装重骑兵能发挥何种作用,这得看与之对阵的对方情况。要是对面存在大量步兵,那此地便成了具装重骑兵大展身手的绝佳舞台。可要是执意要和轻骑兵一较高下的话,那具装重骑兵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可就完全没法展现出来啦。
然而,骑兵最终还是从战场上退场了。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火器得以大量运用起来。在战场上,只需一张火力网展开,便能让众多精锐骑兵折戟沉沙。就这样,曾经的具装重骑兵也彻底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