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这座桥,被视为“日军败亡的转折点”,到底怎么回事?

黔之行 2024-09-18 12:49:07

一部抗战史,结缘两座桥。中国的全面抗战史有“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之说。如今“卢沟桥”因为“七七事变”而家喻户晓,而深河桥和与之相关的“黔南事变”却很少被人提起了。但深河桥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这里曾经被誉为“日军败亡的转折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了全面的反攻阶段。在欧洲战场,苏联最终在1943年春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德战场开始出现转折。不久后,苏联在库尔斯克大决战中击败了德国的坦克群,苏军开始转防为攻。北非战场,盟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不久意大利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发动了瓜岛战役、马绍尔战役、马里亚纳海战等,日军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英美军队在东南亚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中国远征军也在美军的武装下进入缅甸作战。这种情况下,日本到东南亚的交通路线已经被完全切断,已经无法获得石油、铁矿石等物资的补给,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重新打通到东南亚的交通线路,日本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即所谓的“大陆打通作战”。其目的就是要从华中到华南的铁路沿线开辟一条纵贯中国的占领区,以确保东南亚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运输到中国战区。为此,日本投入了50万大军,发动了著名的“豫湘桂战役”。

这场战役,国民党部队的问题被完全暴露,溃不成军。在8个月的时间里,国民党损失了60万的兵力,沦陷土地达20万平方公里,沦陷城市146座,包括洛阳、长沙、福州、桂林四座省会城市。此战后,日军在中国的占领区面积达到了356万平方公里,为历史巅峰。

1944年,日军沿着黔桂铁路,攻入了贵州的南大门——独山县。日军的阴谋十分明显,那就是拿下贵州后,对四川盆地形成俯冲之势,然后一举消灭国民政府。得知日军要进攻贵州,蒋介石也是大吃一惊。贵州是西南的屏障,贵州如果丢了,重庆就危矣。

为了确保贵州的安全,蒋介石赶紧下令29军由川入黔,在独山建立防御工事,试图依靠这里的险要地形阻挡日军北上。而当时沿着黔桂铁路北上的除了日军之外,还有大量的难民,日军则混迹在难民之中,让中国军队十分为难。在国军立足未稳之际,日军抢先发动进攻。国军指挥混乱,很快陷入了被动。不久,独山沦陷。

日军占领独山后,就将都匀作为了下一个进攻的目标。为了实现迂回包抄,日军派遣大军对宜北、荔波发动了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日本占领了荔波、丹寨等地,但贵州地形复杂,沿途少数民族群众激烈反抗,给日军制造了很大的损失。例如在进攻黎明关的时候,日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军队。

准备进攻都匀的日军也面临了交通上的问题。当时独山有美军的机场,当日军占领独山后,美军决定破坏机场,被炸掉独山通往都匀的——“深水大桥”。美军方面伊文思上尉执行这次轰炸任务,但他看到通过深河桥的难民很多,于是选择先轰炸机场和仓库。直到1944年12月2日,看到日军已经到达了深河桥的桥头,美军才炸掉了深河桥。此后,日军就被限制在深河以南,没有继续北上了。

深河桥

实际上,这并非深河桥第一次被炸毁。根据《独山县志》记载:“距独山县城北面约9公里,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1650年,孙可望带领大西军从四川南下,攻入贵州,和清军交战,清朝总兵皮熊败退,退守广西,并毁掉了深河桥。孙可望追击到此,见桥被毁,发出了“阻我者、唯此也”的感叹。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的西征军为了延缓清军的追击,也再次将桥炸毁。这座桥就这样多次被炸掉,又多次被修复。

深河桥被炸毁了,日军日军鉴于占领的地区太多,补给过于困难,加上死伤比较惨重,最终还是选择从独山撤退,而不是进一步进攻都匀。在撤退独山的时候,日军将一切设施烧毁。1944年12月1日,独山起火,这座被誉为“小上海”的小城市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

独山沦陷后,国民党也调集大量的军队进入贵州,试图扭转不利的局面。11月的时候,汤恩伯将军和何应钦抵达了贵阳,开始指挥反攻适宜,而美国也通过空运运输了一些精锐部队到达了贵阳。12月中旬,国民对日军发动了全线反攻,收集了独山、八寨、三合、荔波、上下司、六寨、南丹等地方,黔南事变至此结束。

修复的深河桥

可以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而深河桥事变则标志着日军在中国的占领范围达到了巅峰。此后,中国军队就开始了反攻,直到胜利。1944年12月4日,是日军从独山撤退的时间,也是日军在我国境内停止扩张的时间。

建国后,独山县的深河桥抗战遗址成为了第三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独山又建设了“深河桥抗日文化园”,主要展示黔南事变的始末以及贵州抗战的相关史实,文物、图片等。

并不断完善,该园以展现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抗日史实为主,园内有“黔南事变”陈列馆、贵州抗日陈列馆,馆内陈列了大量翔实的图片、史料和实物,从中可了解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脉络、贵州各族人民抗战及“黔南事变”发生始末。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