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殡,21口棺材同时从城门抬出,盗墓贼看见,从此立下一规矩

史今独畅 2023-02-14 21:01:31

说起包拯,我们下意识脱口而出的就是“包青天”。

作为北宋名臣的“包青天”,他的名字为什么会代代相传,脍炙人口?

如此受人崇拜和敬仰的人,又为什么在他出殡时,会抬出21口棺材,那又意何为呢?

又是什么原因,盗墓贼为此立下规矩,规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包拯自幼出生在书香门第,深受父母的疼爱与教养。

据相关文献记载,包拯的父亲包令仪也是一个勤奋又刻苦的读书人,通过自己的努力,24岁考中进士。

不难看出,包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为日后的严于律己,铁面无私的行为作风奠定了重要基础。

包拯也不负众望,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一举考中进士,在江西永修授任知县。

但考虑到父母当时已经年迈,行动多有不便,再加上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讲求落叶归根,自然无法随包拯前去那么远的地方任命。

包拯作为家中独子,也不忍心独留两位老人在家乡养老。

便上书,希望就职的地方能离父母近一点,以便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皇上知道后,被包拯的孝心所感动,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包拯的请求,允许包拯在离自己家乡较近的和县任职。

但包拯作为家中独子,父母自然不愿让他离开自己身边,为不让二位老人伤心,包拯只好放弃官职,回家陪伴父母。

苦读几十年,通过不懈的努力才得以考中进士,却为了父母毅然决然的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自古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几年后,两位老人接连去世,包拯悲不自胜,在父母的墓旁为父母守孝,一守就是三年之久,有如此之孝心,人们怎能不爱戴包拯。

在如今也是当之无愧的吾辈楷模,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能做到百善孝为先?

三年过去,包拯还是迟迟吾行、不忍离去,在同乡的父老乡亲们的多次劝慰下,才决定赴京听选。

自包拯上任以来,爱民如子,公正廉洁,为了百姓的利益,多次向皇上请命,建议推行“限田令”

大抵意思就是,官员购买田地和拥有田地数量,不可以超过三十顷,多出来的田地必须交由公家处理。

这一举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让老百姓们家家都有田种,家家都有饭吃。

有力的帮皇上,解决了老百姓缺粮的问题。

包拯提出改革,将食盐的售卖面向商人,允许商人买卖食盐。

在古代,盐都是经由官管道的,只有官家可以生产和买卖食盐,流通并不广泛,自然也就成了珍贵之物,而最底层的百姓也只有搬运官盐的份儿,令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多次揭发和追究贪官污吏,主张不管地位多高,权利多大,凡是贪赃枉法,压榨百姓,尸位素餐的奸邪小人都必须罢免官职,永不再用。

仁宗时期,出现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成为了当时可以说是最棘手的问题,导致整个国家局势动荡,人们各个忧心忡忡,甚至流离失所。

包拯心系百姓和国家安危,提出对当时的“官场”以及用人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革,主张重用那些,可以为了国家甘愿肝脑涂地的正直之人。

这一举动不仅让冗官的问题迎刃而解,也相对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也巩固了宋朝的统治。

包拯为了百姓做的种种事情,桩桩件件,破坏了很多达官贵人的利益。

想要报复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他以一人之力,坚决的与那些压榨百姓的权贵,站在了两个对立面。

包拯在如此复杂的环境里来回奔走,而他却如同那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做到了不忘初心,永远坚持自己的底线,更是难能可贵。

包拯为皇上宋仁宗解决了无数棘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宋仁宗少之又少可以信任的人,对于宋仁宗而言,包拯是无比珍贵的存在。

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是像神明般的存在,人们也常常流传“包青天”是奎星转世的传说。

包拯的各种事迹广为流传,京剧“铡美案”更是脍炙人口,叙述了包拯为民妇伸冤,果断斩杀欺君罔上,杀妻弃子的驸马爷。

是表现了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形象的经典佳作之一。

从古至今,关于赞颂包拯事迹的作品层出不穷,这让我不得不回忆起,我第一次听到“包青天”三个字的时候,那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茶余饭后,一家三口坐在一起,观看电视剧《包青天》.

剧中的包拯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塑造的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也让观众深陷在剧情当中,也让我们对这位北宋名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想这部剧,也更是我们大部分九零后的童年回忆。

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里,我们也立志自己可以成为像包拯那样正直勇敢的有用之人。

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有人的死如泰山般沉重,有人的死却像羽毛一样的轻。”

死如泰山般沉重的人,指的就是像包拯这样伟大的人。

嘉佑七年,我们清官的代表,清廉的象征,黎明百姓的曙光,永远的离开了,全国上下,无不陷入悲伤之中。

在包拯出殡当天,无数百姓在街上等待,只为再送包拯最后一程。

不料,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二十一口棺材,让大家始料未及,不知道哪一具才是包拯真正的棺材。

难道他真的是为了铺张浪费吗?我想大家通过我文章前面的简单介绍,也可以想到,包拯生前如此清廉的人又怎么会在死后如此浪费呢?

他爱民如子,大概率是不想因为自己的死讯,而影响到大家的正常生活,也不愿大家专程去悼念他。

大家因为他不懈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国家可以越来越繁荣昌盛,国泰明安,就是对他莫大的宽慰。

于是才抬出二十一口棺材,好让大家知难而退,日后好好生活便是。

还有一种说法,也有可能是另一层原因,包拯生前弹劾多人,怕是有很多人等着报复他。

为了防止墓地被破坏,故抬出二十一口棺材,以达到掩人耳目,扰乱视线的作用。

奎星转世,墓地怎可惊扰?

文章前面就说过,由于包拯生前一直秉公执法,力求每件案情都能够沉冤得雪,造福黎明百姓,在百姓眼里是神明一般的存在。

盗墓贼听了包拯的事迹,我想必定也是敬仰万分的,除了盗墓贼的身份,他们不也是百姓吗?

只要是百姓,都是受过包拯恩泽的,于是在他们这群人的“圈子”里便有了一个“盗墓不盗包拯墓”的说法。

还有,大家应该都有耳闻,盗墓贼是最忌惮神明的,而包拯又被传说是奎星转世,无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都是不敢盗的。

结语

匆匆岁月,流转千年,包拯的事迹和他的名字会永远流传。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死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被遗忘才是”。

我们虽然很难像包拯那样,做那么多的伟大事迹。

但他的精神和人生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学习的,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社会里,正直勇敢,不忘初心,恪尽职守,严以律己。

0 阅读: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