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死刑犯”这三个字让人一听就感觉受刑人是“罪无可恕”的,并且身上也一定背负了许多血腥,但是在1949年这段时期,也曾出现过几位被公开处决的“死刑犯”,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并不是因为残害无辜的群众。
身为烈士的他们被扣上“叛徒”的名号,但由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忘记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可以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唯一辜负的就是他们妻儿。
看着他脸上的笑容你或许很难想象照片中的他即将要奔赴刑场,身后的姓名牌暗喻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上刑场之前朱大同被从关押监狱中带出来,身上穿着体面的衣服,将自己打理得十分整洁,脸上挂着令人震撼的笑容走向刑场。
这一笑既是对敌人的蔑视,也是对信仰的忠诚,更是对未来光明即将到来存有的坚定信念,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朱大同在临死时还被人痛骂是“大汉奸”,甚至对于他的死不少群众都拍手叫好,直到陈毅知晓此事后才直呼他不是汉奸而是“烈士”。
朱大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转全然是基于他的工作性质,他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为了获取情报不得已加入了国民党和中统,甚至在暗中还曾为日本人效力抓捕了不少共产党员,但实际上他早已偷偷将抓捕的同志释放。
所谓的“叛变”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星星之火”,在人们不理解的背后是他忠勇又坚定的牺牲与奉献,1949年5月国民党以“汉奸罪”对他执行了枪决,在1950年朱大同就被中共追认为了烈士,1981年他又再次被追认,由此可见他对革命胜利的贡献是巨大的。
陈惕庐也是和朱大同在同时期被枪决的,面对国民党的施压他坦然赴死,并且和朱大同一样脸上都挂着笑容,他也曾是一名党员,为了能够替组织获取更多的有用情报,因此进入了国民政府担任要职。
在解放战争之前,他就坚定的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也一直在积极的响应解放军过江的行动,在紧要的时刻他不惜暴露自己,也要发表相关文章让更多人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除此外,他还将国民党的不少“黑暗内幕”一一进行抨击,最后惹恼了国民党,下达命令将他抓捕并判处了死刑。
照片中的陈惕庐正在书写“遗书”,虽然直到即将赴死,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退缩,反而是穿着整齐干净的中山装,挺直胸脯告诉群众与敌人他的选择没有错,在陈惕庐写下遗书前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机会。
那就是将原本的“遗书”写成“悔过书”,只不过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并且也是对我党的一种“侮辱”,因此即便甚至写成“悔过书”就能逃脱此次死刑,并且还能归家和妻儿团聚,但陈惕庐依旧坚定的选择坦然赴死。
生命中最后的话陈惕庐是写给自己的妻子,信中他用一句“淑媛吾妻”作为了开头,写出了他对妻儿的不舍也表达了他对妻子的亏欠,在书信中还有一句“太对不起你”,是他作为地下工作者对妻子唯一能做出的最后回应。
不过陈惕庐和其他几位的身份有些不同,在他死后虽被追封成为了烈士,但是解放后不久这个称号又被取消了,其中具体的实情或许也就只有他本人知道了,属于众多革命地下工作者中比较有争议的一位。
在他即将出发去刑场前还回头望向自己曾被关押的监狱,可以看到在他的身后有不少人都将头探出窗外看着这一情景,但在那时即便身后还有自己的同伴也不能过多言语,一切都只能含在“不言中”。
陈惕庐虽然被取消了烈士封号,但是他的儿子却维护了他的荣光,他的大儿子陈幼庐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那一年他才15岁,父子二人都是对得起民族的“英雄”。
照片中同样蹲着写“遗书”的人名叫张达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决他没有慌乱也没有害怕,而是坦然又刚毅的给家人写下最后的家书,身着长衫的他看着就像一个书生气十足的老师,殊不知他也是我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为组织的地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虽死犹荣”这个词虽然表现了对张达生的敬佩但这个词汇却也十分“残忍”,在革命的道路中有无数同胞用生命和鲜血为同志们架起前行的桥梁,让我们能够看到如今的美好,他们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
那时候距离上海解放也就还有十几天,但方志农却和几位革命地下工作者一起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在被押送的路上他正激昂的控诉着国民党的残忍行径,并且高呼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前卫,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方志农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革命者,这样的行为也令人钦佩。
方志农在1942年经过许闻天的介绍加入了孙文主义革命同盟,开启了反蒋反独裁、反内战的革命斗争,并且也在解放军渡江战役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抓捕是令人痛心的,因为是遭到了“出卖”,当时有保密局特务渗入他们其中,最终确定了他的身份并截取了机密信息。
当时方志农原本已经在撤离的路上,但国民党反动派还是派人在镇江火车站将他抓捕,在押送他前往刑场前每个人都有一碗“上路饭”,本来应该是平平无奇的一碗饭可到了方志农这儿却出了“幺蛾子”。
照片中就是方志农正在吃“猪排饭”的场景,因为双手都被反绑,因此他只能靠他人喂才能进食,之所以给方志农吃特别的饭菜,并不是因为他有多特殊,只是国民党为了让他“出洋相”特意设计的。
原本以为方志农因为饭菜不同不敢吃,或是会因为猪排饭想起美好的生活而“叛变”,但方志农却在众目睽睽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毫无畏惧之色就仿佛是有专人在伺候他吃一顿“庆功宴”一般。
在他身旁围观的人群中每个人的心思都十分值得推敲,有阴狠看着他的人,也有同情他的人,方志农在5月11日被枪杀于上海闸北宋公园内,年仅35岁,在他死后16天,上海就迎来了解放,后来他也被评定为烈士,并且他的遗体也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
这就是当时他们所吃的“上路饭”,虽说是黑白的照片,但是依旧能够看出菜肴的丰盛,肉几乎铺满了整碗面条,并且还给他们送上了酒,在他们的地下工作中日日都要担惊受怕,虽说是“断头饭”,但至少能够吃得踏实,这样的生活太过压抑但也着实是令人敬仰,正因为中国的前行路上有他们“保驾护航”,我们才能安享这太平盛世。
在他们押赴刑场的路上有许多人都前来围观,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摄影师拍摄到的上海市银行门前围观群众的景象,现如今,我们再次回看这张照片时内心也充满了悲愤与伤痛。
因为能够看到那时候有不少人都是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思站在道路旁,甚至还露出了十分“刺目”的笑容,在那时革命工作之所以艰难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国不少群众的态度都十分“不屑与散漫”,甚至从未从心里选择哪一个政党,所念所想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才会出现烈士被枪决群众却笑意不断的场景。
这张照片就是朱大同、陈惕庐等人被押送刑场时拍摄,他们站在货车前面,虽说王文宗的相关资料和文献都比较少,但是这张照片中他依然是挺直了身板,每一位革命地下工作者都昂首挺胸的为共产主义事业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荣光。
虽说他们都被身后的士兵羁押着,但是脸上也依旧挂着笑容,这是他们用行动告诉隐匿在人群中的同志们,死亡并不是终点,革命的胜利才是。
照片中就是五人被枪决时的场景,率先倒地的就是陈惕庐和朱大同,接连着就是方志农三人,特务在近处枪击以确保他们死亡,通过照片能够看到一名特务因为担心他们还活着,正准备走上前补枪,同是中国人行径却如此凶残,也让人不禁感慨国民党特务的可恨。
陈惕庐离世时才56岁,张达生也才41岁,可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甘愿扶椅书写,别妻子离子女,这需要多么强大和坚定的内心才能如此洒脱,看着他们倒下的瞬间就能够感受到他们心中的信仰与坚持。
“视死如归”不再是书本中模糊的一个概念,看着他们的照片就能切实的感受到这个词的力量与悲痛,当他们失去生命气息之后这些可憎的特务非但没有妥善安置他们的尸体,反而是以审视的目光和补枪的动作去看待这份忠勇的死亡。
致敬英雄是为了不忘曾经,但在了解这段过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总结其中的缘由,争端和杀戮被扼制我们才能拥有安定美好的未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牢记于心的承诺,继承吾辈的信仰与坚毅,带着他们的期望和信念让中国越来越昌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