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掀贸易战的特朗普,正在让苹果陷入两难境地。长期以来,凭借着亚洲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苹果不断拓宽自身产品的护城河,但在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后,苹果也将面临严峻的成本考验。在此背景下,苹果手机国行版会涨价多少,成为了不少中国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关税对垒的阴霾下,苹果手机国行版似乎在“悄悄”涨价。
近日,多个社交平台上均有用户发布内容称:“受中美关税影响,目前国内销售的苹果机型全部涨价”,甚至令不少网友计划“囤”一台苹果手机。但目前从苹果中国官网来看,苹果官方售价并未上涨,此外,京东等平台的苹果旗舰店客服也表示,“暂无上涨计划”,这或意味着此次或为第三方经销商自行涨价。
但这是否意味着高企的关税对苹果手机国行版的价格并无影响,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透视苹果手机产业链结构可以发现,虽然目前苹果手机的组装和生产主体依旧在中国,需要从美国进口一些零部件。例如iPhone手机目前使用的A系列芯片,5G芯片是美国高通生产等。这均意味着制造成本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销往美国的这部分苹果手机的制造成本更是涨幅惊人,即便早些年苹果就在有意识地分摊风险,但在特朗普的关税重拳下,依旧显得无济于事。
暴涨的制造成本
挥舞关税大棒的特朗普,无疑令刚刚结束中国行的库克头疼不已。
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25%。作为回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2日起,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
关税战的白热化之下,苹果正在经受着巨大冲击。事实上,早在4月3日,特朗普于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后,部分经销商出售的苹果手机价格便出现了浮动,有关苹果手机国行版价格是否会正式上涨、怎么涨的声音便开始充斥着市场。
作为苹果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市场受到关税战的影响似乎并没有那么大。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4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内容,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此外,结合中国海关关于外国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并在中国国内销售时,通常需要缴纳内销税的规定,若苹果手机在中国生产后,继续在中国国内销售,只需要缴纳相应的内销税即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上的苹果手机会继续保持成本优势,因为从苹果手机的组装构成来看,部分重要零配件依旧来自美国。
具体来看,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23年的报道内容,其获得从事智能手机拆解调查的日本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东京千代田区)的协助,拆解了9月份上市的“iPhone 15”、“15 Plus”、“15 Pro”和“15 Pro Max”等4款机型,分析了零部件成本。若从主要构成零部件的各国和地区份额(以金额为准)来看,由高通和博通供应通信用半导体的美国以33%排在首位。
若是此后苹果手机的主要零部件成本构成与此前相似,这就意味着,一台苹果手机国行版的成本将有三成与高企的关税挂钩。按照近日美国对中国征收的125%的关税计算,这意味着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台苹果手机国行版的整体成本将上升近五成,在此背景下,由消费者稀释苹果成本压力的可能性将增加。
相较于中国消费者面临的购买压力,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压力将大增。以一部256GB版本的iPhone 16 Pro为例,官方售价为1100美元。根据美国媒体计算的数据,苹果公司制作一部手机,所有硬件成本加起来约549.7美元。其中有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零部件,如果再加上组装和测试,手机成本大约580美元。目前,在美国销售的所有iPhone基本都是在中国组装和生产。
以目前美国对中国145%的关税计算,这些零部件打包出口到美国,增加的税额将达到797.1美元,使一部手机成本上升到1377美元附近,涨幅超过137%。
虽然白宫方面4月8日称,美国有能力在美国国内生产苹果手机,但目前来看,这显然不会降低苹果的制造成本,首先若按照现状,美国企业仍将为许多进口零部件支付关税,根据特朗普加征的关税税率计算,即使只算一些重要零部件,来自各地的关税会让每一部手机的成本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在美国组装一台iPhone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出不少。
总部位于加州洛杉矶的投资银行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艾夫斯(Dan Ives)在4月8日的报告中表示,如果iPhone在美国制造,苹果公司就必须复制亚洲地区复杂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届时在美国售卖价格可能会达到约3500美元,而目前约为100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美国对华征收关税税率尚为54%之时,摩根士丹利就曾预测,这一轮关税成本给苹果公司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每年330亿美元,相当于其2025财年营业利润的26%。
苹果“渡劫”
面临关税大棒的苹果,显然失去了部分投资者的信任。
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部分经济体征收更高的税率。
面对美国加征的“对等关税”,中国坚决反制。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原产于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中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在此背景下,4月3日至4月8日,苹果股价下跌近23%,市值蒸发了约7700亿美元。即便在此期间,有消息称,为规避特朗普的关税重拳,在3月的最后一周,苹果公司用了3天时间,苹果紧急从中国和印度安排了五架满载iPhone和其他产品的货机飞往美国,希望借此缓冲关税风暴的冲击,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太买账。
直到4月9日美股盘中,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发帖表示,已授权对部分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措施,在此期间大幅降低关税至10%,才令苹果股价出现较大反弹,但较此前,苹果股价仍跌去了近15%。
值得注意的是,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的苹果,近年来正试图多样化。早在数年前,苹果就将部分手机和耳机生产转移至印度,将部分耳机、手表和电脑生产转移至越南,并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增设电脑产品生产线。
去年8月,苹果公司还宣布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系列将在印度制造,预计将推动印度在全球iPhone产量中的占比从14%增长至25%;此外,苹果还计划在巴西扩大iPhone的生产线。
此外,今年2月24日苹果在其网站上宣布,计划于特朗普4年总统任期内在美国本土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苹果及富士康等合作伙伴的一揽子投资计划遍布全美各地,包括在得州休斯顿开设一家新的先进制造工厂,生产支持Apple Intelligence的服务器。
同时,苹果还将把其美国先进制造基金增加一倍,在底特律建立一所学院,培养下一代美国制造商,并增加在美国的研发投资,为尖端领域提供支持。未来4年,苹果计划招聘约20000名员工,绝大多数专注于研发、芯片、软件开发、AI和机器学习。
但目前来看,想要彻底脱离中国,打造一条新的生产线仍远远不够。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成本压力,苹果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一方面,苹果或将通过压价的方式来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比如要求台积电、富士康等重要供应商让利。然而,这一做法无疑会加剧供应链企业本就严峻的利润危机,甚至可能影响后续合作。
另一方面,苹果还可以采取一系列隐性涨价的策略。例如,降低部分渠道换购补贴,这会使消费者在通过这些渠道换购苹果手机时,获得的优惠减少,从而变相提高了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实际支出。同时,缩减以旧换新折扣,消费者手中旧苹果设备在参与以旧换新活动时,所能抵扣的金额变少,同样增加了购买新手机的成本。
贸易战下的果链企业
苹果面临的巨大危机,同样也深刻影响着果链上一众企业。
以特朗普征加关税后首个交易日(4月7日)的市场表现来看,苹果概念股无疑是最惨的板块之一。其中,立讯精密跌9.99%、蓝思科技跌20.02%、歌尔股份跌10%、东尼电子跌10.02%、恒铭达跌10%、东山精密跌10.01%、长盈精密跌19.99%。
华泰证券表示,电子产品是中美之间最大贸易商品之一,受“对等关税”冲击较为明显。据Trading economics和WSJ数据,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127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29%。主要品类包括PC和服务器、智能手机和电视机及显示器,其中,iPhone这些苹果产品占比较大。
针对“对等关税”造成的影响,多家果链企业在公开渠道上进行了回应。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就在近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电话会议上坦言,公司仅有“极少量成品出口至美国”、“如果有商业保障,并且我们能够进行良好的评估,我们不排除将一些产品本地化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
据悉,立讯精密已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国家与地区搭建产能基地与研发中心;同时,立讯精密此前也在有意识地谋求多元化发展,这样将缓解公司所受到的负面影响。
蓝思科技则表示,得益于此前的布局,公司已构筑起稳健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经全面评估,预计关税政策变化对整体经营影响非常有限。此外,截至目前,蓝思科技在全球拥有9个研发和生产基地,包括位于越南、泰国、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及多个国际办公驻点,这均将有效抵御地缘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苹果公司的iPhone智能手机获得关税豁免,第二年3月,美国又同意豁免了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关税,此次关税问题再起,苹果或仍有关税豁免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一旦苹果彻底失去成本优势,那公司必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