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波”下,上市公司纷纷开启增持、回购模式。与此同时,四大AMC之一的中信金融资产,携重金强势入局,豪掷超1300万元加仓大秦铁路。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汇金将成为三大国有AMC——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长城资产的控股股东,这一调整或预示着AMC在资本市场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4月10日晚间,大秦铁发布公告,中信金融资产将增持大秦铁路201.25万股股票,耗资约1344.32万元。中信金融资产的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股东阵容强大。其中,中信集团为中信金融资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6.46%。
近年来,中信金融资产投资版图不断扩张,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提升。除大秦铁路外,其在中信股份、光大银行等5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均达到5%以上。截至2024年末,中信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为337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6.4%。
此外,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架构不断调整,AMC再度迎来转折。2025年2月14日,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长城资产3家AMC公告控股股东变更,财政部将所持股份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划转完成后中央汇金成为上述三家公司的控股股东。
在当前“关税风波”的背景下,中央汇金积极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来“托举”股市。那么,在中央汇金的带领下,未来AMC是否会在资本市场掀起“举牌潮”?
加仓大秦铁路
在上市公司接连抛出增持、回购计划之际,四大AMC之一的中信金融资产也在二级市场有所行动。
4月10日晚间,大秦铁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出具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报告书》显示,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委托设立的单一资产服务信托——中信信托壹号资产服务信托项目,于4月9日至10日在二级市场增持大秦铁路201.25万股股票,交易均价约为6.68元/股。以增持均价计算,中信金融资产此次增持耗资约1344.32万元。
本次增持完成后,中信金融资产合计持有大秦铁路A股票10.07亿股,占大秦铁路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00%,为大秦铁路第二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中信金融资产的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2024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从股权结构来看,中信金融资产的主要股东阵容强大,囊括了中信集团、财政部、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等。其中,中信集团为中信金融资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6.46%。
事实上,中信金融资产早已开始对大秦铁路的布局。2024年第一季度,“中信证券资管-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资管-叁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简称“中信证券资管”)首次现身大秦铁路的十大股东名单,彼时其持有大秦铁路4.25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42%。
而后,2024年7月中信金融资产又通过可转债转股的方式,将其持有的3001万张 “大秦转债” 转为大秦铁路A股普通股。完成可转债转股后,中信金融资产持有大秦铁路股份达到9.07亿股,占大秦铁路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
来到2025年,根据大秦铁路2025年2月12日发布的公告,在2月7日之前,中信金融资产持有的大秦铁路股份10.05亿股,占其总股本的5.10%。之后,因大秦铁路可转债转股,公司总股本增加,而中信金融资产所持大秦铁路股份数量维持不变,致使其持股比例被动稀释至4.99%。
中信金融资产表示,此次增持大秦铁路股份是基于对公司发展前景的看好及价值的认可,拟通过此次增持提升对大秦铁路的影响力,支持大秦铁路做强做优。并且在未来12个月内,中信金融资产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其在上市公司中拥有的权益。
投资版图持续扩张
近年来,中信金融资产的投资版图持续扩张,其投资规模呈显著增长态势。
根据公告,除大秦铁路外,截至目前,中信金融资产在中信股份、光大银行、中山公用、招商公路以及重庆机电5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同样达到了5%及以上,持股比例分别为5.01%、7.54%、8.04%、5.25%、5.32%。
事实上,早在2024年2月,中信金融资产便推出了总规模上限为600亿元的资产管理计划。自计划推出后,便积极布局资本市场,相继投资了中国银行、中国电力、中国电信、大秦铁路等多只股票。
到了2024年上半年末,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攀升至3746.37亿元,相较于上年末增长了18%,展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
2024年11月,中信金融资产披露了一则《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配置的议案》公告。公告显示,中信金融资产规划了三大投资标的以及一项资产服务信托投资,整体投资总规模将严格控制在503亿元以内。
具体内容包括,中信金融资产斥资112.66亿元进一步收购中信股份4.88%的股份;同时,将以不超过260亿元的资金购入中国银行股份,以及不超过40亿元的资金增持光大银行股份。此外,还将委托中信信托(作为受托人)等机构,以不超过200亿元的资金设立单一资产服务信托来开展投资活动。
值得留意的是,中信金融资产早已是中信股份、中国银行以及光大银行的重要股东,所以此次加大投资力度的举动,无疑是为了进一步增厚投资收益。
从公告中可以看到,中信金融资产详细列举了投资中信股份、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所能带来的投资收益。具体而言,假设在2024年年初就完成增持,则2024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将从中信股份获得持续性投资收益约15.67亿元,而投资中国银行则能带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37亿元,投资光大银行则将产生持续性投资收益4.08亿元 。
事实上,投资收益在中信金融资产的盈利构成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已然成为支撑其净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柱。2024年年报显示,中信金融资产去年实现各项收入1127.66亿元,较上年增长59.8%;实现归母净利润96.18亿元,是2023年的5.4倍。
从分部经营业绩来看,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4年,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为906.71亿元,较上年增长35.4%;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分部收入为190.83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267.5%。
截至2024年末,中信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为337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6.4%。
三大AMC划入汇金
从行业层面看,随着三大国有AMC的股权划转工作落地,未来AMC在资本市场的参与度或将大大提升。
2025年2月14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长城资产”)三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齐发公告,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事宜。
根据公告,上述三家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将通过无偿划转方式,把所持公司的全部股份,尽数划转至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待此次无偿划转流程走完,财政部将不再持有这三家公司的股份,中央汇金则会取而代之,成为三家公司的控股股东。
具体来看,中国信达公告称,近日,公司接到控股股东财政部的通知,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全部约221亿股公司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58%)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划转完成后,财政部将不再持有该公司股份,而中央汇金将直接持有该公司上述股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同时,中国东方、中国长城资产也相继公告。中国东方将划转488亿股股份给中央汇金,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71.55%;中国长城资产则将划转377亿股股份,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73.53%。
据悉,此次股权划转之后,中央汇金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汇金系”券商将达到8家,分别是中国银河、中金公司、申万宏源、中信建投、光大证券、信达证券、东兴证券、长城国瑞证券。
中央汇金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长期以来肩负着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职能,在金融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将上述3家AMC纳入汇金体系,有助于提升AMC的资本整合能力。
在“关税风波”的背景下,4月8日,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发挥类似“平准基金”的作用,对此,央行表态必要时会为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央行给予的大力支持无疑为之后中央汇金在资本市场的的增持行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中央汇金的“带领下”,AMC或将在资本市场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