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自面世以来是历代书家青睐的题材之一,待问楼主见过书写《千字文》的书家及法帖不下十种之多!而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却是非常独特的书法之一。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幼孤,陈中书令江总收养之,教以书记,聪悟绝人,博览古今。他本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欧阳纥因谋反被诛,他亦受牵连。在处境维艰的情况下,幸得其父好友江总陈尚收养这。这种动荡生涯与寄人篱下的窘迫,养成了他孤傲倔强的性格,他身历三朝,涉入大唐盛世,故而既有南北朝碑帖的浑厚与劲峻,又承受了隋尚瘦而唐崇肥的审美风尚洗练,因此其书具有“秀骨清相”的面目。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宣和书谱》称欧阳询正书(楷书)为“翰墨之冠”。
其书学二王及三公郎中刘珉,参以隶法而自成欧体面目,在隋碑朴茂峻整的基础上自创一格,体方笔圆,世称欧体。欧体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结字中宫收敛,外画伸展。结体严谨内擪,字势偏长,有森然凛然之感,英俊之气咄咄逼人,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堪称南北朝以来楷法的集大成者。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评价:“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真、行书笔力险劲出于大令(王献之),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
欧阳询曾经看到一索靖书碑,爱不忍去,去数步复返,看累了,留连忘返,坐在碑旁,甚至晚上也睡在碑旁,玩味揣摩三天才离去。
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摩,刻苦钻研。
唐朝时,欧阳询书名远扬,高丽君主特爱其书法,曾派使者求他的书法墨宝。唐朝皇帝唐高祖感叹说:“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
此卷行书千字文结体修长,用笔劲险刻厉,清晰地展现出欧体书法特点。传世作品有墨迹《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房彦谦碑》等,书论有《八诀》、《三十六法》、《用笔论》等。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关于创作经验方面,欧阳询自己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面具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善奴传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