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兵团司令,后转入地方,差点无缘军衔?考虑特殊情况才被授衔

从阳化石 2024-04-06 06:13:45

1955年,新中国为军队将领授勋授衔,三野走出十多位上将,如许世友、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叶飞、韦国清、宋时轮、张爱萍、王建安(后补)、傅秋涛等等。

在这些将领中,叶飞因特殊情况才授予军衔。言外之意,可以不用授予军衔。

作为新四军主要骨干将领,三野重要军事指挥员的他,因什么特殊情况才被授衔呢?

叶飞在参加革命之初,实际上是负责地方工作的干部。当1934年大部队转移后,他率领闽东部分军民坚持3年游击作战。也在此时,他身兼军地职务,担任独立师政委。

抗战爆发后,他领导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从此正式走上军事主官的道路。在抗战的8年里,率领部队不断开辟新区,建立根据地。部队在不断发展壮大,番号也不断改变。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部队整编,成立7个师,编入粟裕指挥的1师,担任1师1旅旅长,后提拔为副师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编入山东野战军1纵,华野野战军1纵,一直担任纵队司令员,参加华东的诸多战役。1949年全军改编后,担任兵团司令,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福建作战等。

可以说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的十几年里,一直担任军事主官。这样一位能打仗的军事主官,差点没有授衔?

实际上,福建在他指挥的10兵团领导下,基本上解放福建全境,当时的省委书记是张鼎丞,在福建的影响力很大,他当时身兼10兵团司令、福建军区司令。同时,还被任命地方职务。叶飞去解放福建,也是上级的重要部署,因为他在是福建人,而且在土地革命时期长期在闽东工作,熟悉福建人情、民情、地情等。

那时候,上级派干部主政一方的原则就是要去负责人熟悉当地情况,如13兵团司令程子华被调去担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按说山西是由一野解放的,理当由西北局派干部担任。实际上考虑一把手的资历、地位、能力等等,最好是本省人负责治理,会减少不少情况的发生。

如广西解放后,上级调华东军区副司令张云逸担任第一书记兼军区司令、政委。按说13兵团政委莫文骅也是广西人,资历、能力也都不错。可张云逸在大革命时期就在广西工作,,土地革命时期率部开辟右江根据地等,非常有威望。那里的情况复杂,需要搞统战工作。再如谭启龙是7兵团政委,他在抗战时期长期浙东发动群众,熟悉这里的各方面情况。

总之,找熟悉的干部负责工作,在很多事情处理上能够因地制宜处理。

叶飞后来接替张云逸主持福建工作,成为福建军地一把手。正是如此,按照已经转业的地干干部授衔的原则,他按说也应该不能参与。

可福建是当时的战略前沿,敌人不断袭扰福建沿海,军事斗争情况非常严峻,而且三野当时的任务就是时刻准备解放金、台等地。为此,福建实行一元化领导。

因此,在授衔时因特殊情况,他被授予军衔。

不仅仅是他,还有云南的谢富治,内蒙的乌兰夫等,都或许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授衔。

3 阅读: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