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则复习
1F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F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F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案例分析
案例1
1
求助者,男性,20岁。
自述从小内向、孤僻、拘谨、学习刻苦,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两年来,不敢与人对视,回家要拉上窗帘,尽量不外出,十分痛苦。曾被某医院诊断“精神病”,服药无效而来。
自称中专毕业后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在食堂排队买饭,感到身后女同事的"胸部”碰了自己一下,后便有人笑。晚上反思,认为那是笑话自己“流氓”。此后,心中“有鬼”,不但见到那位女同事不自在,还脸红,尔后见到其他男同事也紧张不安,总认为别人能从自己的眼神里看出一些不正经的想法。他自认为作风正派,并没有不好的想法,但对那位女同事确实也有好感,由于这些想法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出现失眠、头痛、心慌,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过安眠药安定,曾一度好转,但仍不能根除。又去某医院精神科,因有白天拉窗帘和不敢外出的异常行为,按“精神分裂症”治疗,也无效。
分析
该求助者虽然认为别人笑话自己“流氓”,但由于有前因,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因此,不是妄想,该求助者的问题不是精神病性的。
该求助者在青年时期有追求异性的要求,但内向,不善表达,又怕外人评论,故形成冲突,并感到痛苦。这种内心冲突,最初是由现实刺激引发,并有道德色彩,但是,由于持续时间长,出现了泛化,后来见到男同事也紧张,主客观存在一定的脱节,内心冲突发生了变形,但是该求助者对这种冲突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自知力相对完整,属于神经症性问题。
2
求助者,男,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自述父母是大学教授,对他要求严格,非常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希望他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继承他们的事业。求助者初二时,因课间和同学在讲台上打乒乓球被老师严厉批评并一同被罚站,当时觉得很丢人,留下心理阴影。求助者性格内向,从小争强好胜,追求完美,但心理承受能力差。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是多年的三好学生和班干部,经常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班里同学都是各地来的尖子生,他的成绩只排在中下等水平,心里很失落,暗下决心要把名次提上来。但事与愿违,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名次没升反而下降了,甚至还出现了不及格。为此父母极为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也觉得自己很没用,感到自己很没面子,老师不重视他,同学们也都看不起他。因此情绪低落,内心苦恼、焦虑。他觉得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关心他了。
班长是一位女同学,对他学习、生活等很关心。他也愿意和班长讲讲自己的心理话,自己感觉喜欢上了班长,于是鼓足了勇气,表达了爱慕之情,但班长明确告诉他自己有男友,不能接受他的感情。初次恋爱就失败,他感受到了失恋的痛苦。兴趣明显下降,慢慢的不愿与人交往,整日没精打采、闷闷不乐。近半年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常头昏、头痛,晚上入睡困难,全身疲惫不堪。记忆力大不如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现在学习成绩已排到班里的倒数几名,父母、老师和同学注意到了他的问题,多次帮助他。但他觉得很无助,自己觉得没什么希望,这学期已无法上学。
分析
主客观统一未出现幻觉,妄想,并且实际处境与心理冲突相符合。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失恋和考试没考好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
人格稳定,一直是内向,要强,追求完美
结论:心理正常
3
分析
主客观统一未出现幻觉,妄想,并且实际处境与心理冲突相符合。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看到别人不遵守交规没有受到惩罚,自己遵守交规确没有奖励,感到不公平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
人格稳定,一直是听话的,守规则的,看到别人不遵守规则很烦的
结论:心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