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内容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大家好,我是郑说市,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热门的研报资料
最新动态报道:
据记者掌握的信息,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即将于2月15日至16日举行2025年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年会安排显示,中国一汽和比亚迪将分别进行主题演讲。
值得关注的是,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及装备联盟将在此次年会上正式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同时,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武汉未来技术研究院的中试基地在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方面已成功完成中试孵化阶段。
目前,已有多批次不同型号的固态电池顺利投产,并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产业现状
技术突破: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以及低温性能等方面,与液态电池相比展现出明显的优势。研究人员正积极研发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包括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体系,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改进与优化。同时,高容量正负极材料的开发及其与固态电解质的匹配性研究也在稳步推进。
市场需求: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对高性能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固态电池市场预计将不断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元人民币,全球固态电池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44.2吉瓦时。
产业链发展:
固态电池的进步将推动上游材料企业增加研发和生产投入,中游电池制造商加快生产线布局,以及下游汽车制造商积极规划固态电池的应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将不断加强,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遇。
固态电池的研发与量产进展
多家企业宣布量产计划:
丰田汽车公司计划在2027至2028年间推出硫化物固态电池,预计其续航能力可达1200公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推出了凝聚态电池(半固态),并已应用于蔚来ET7车型,同时公司计划在2027年进行固态电池的小规模生产。
国轩高科成功研发出适用于车辆的车规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并已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测试。
此外,比亚迪、上汽集团、云南恩捷、孚能科技等企业也正积极推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技术路径与突破情况:
在技术路径上,日本企业主要倾向于硫化物技术路线,该路线以高能量密度为特点,但同时也对湿度较为敏感。
而美国和中国在技术路径上则主要围绕氧化物和聚合物路线展开竞争,两者各有其优势。韩国企业三星SDI则通过创新,开发了“固态电解质超薄沉积工艺”,这一工艺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层的性能。
未来发展趋势
成本下降:
得益于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产业链的协同进步,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有望逐步下降。
预计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的成本将与液态电池相当,届时将全面取代现有的锂电池。
技术整合:
固态电池技术将与CTC(电池底盘一体化)等创新设计相结合,这将进一步增强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这将显著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从而彻底消除消费者的续航担忧。
市场渗透率增长: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其在市场的渗透率将逐步上升。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在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将分别达到12%、10%和1.5%。
相关概念股盘点:
当升科技:与多家固态电池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固态锂电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
瑞泰新材: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同时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领域有所布局,且部分新型锂盐产品已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中实现批量销售。
东方锆业:拥有约1500吨/年的高纯超细二氧化锆产能,适用于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添加剂,同时涉及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发。
利元亨:与国轩高科、苏州清陶能源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相关客户提供固态电池领域的单机/整线设备。
贝特瑞:锂电池负极产品适用于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同时开展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材料及技术的研发储备。
最后一家公司,为大家发掘的“固态电池”领域的最强独角兽,其成长逻辑十分强劲!
1、该公司不仅具备固态电池生产线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在技术上已取得领先优势,并且与华为有深度合作。
2、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获得了国家队“金手指”中央汇金和中结联手重仓4亿股,前三季度的营业总收入达到343亿元。
3、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主力洗盘,正蓄势待发,一旦风口到来,有望引发10倍甚至百倍的主升浪!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章、音视频等)及操作仅供参考,不指导买卖,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
更多资讯
↓↓↓
那个股
白说
胡逼咧咧
吹牛逼不嫌事大。你说的是中天科技,现在488亿市值,十倍百倍[笑着哭]即使大牛市,也顶多翻倍,没有牛股基因。
都是些二流炒作概念骗钱的公司[得瑟][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