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财一贸(上财、央财、对外经贸)分数线的持续下滑,本质是经济下行周期与学历通胀共振下,财经光环的加速褪色。

一、行业逻辑剧变:从“金领摇篮”到“产能过剩”
1. 供给端爆炸:
全国300+高校开设金融/会计专业,每年财经类毕业生超100万,但券商总部、四大行总行等核心岗位每年仅招约2万人;
985理工科学生疯狂跨考金融专硕,清北复交硕士挤破头争一个银行管培生名额。
2. 需求端萎缩:
券商投行裁员降薪(头部券商应届生薪资砍30%)、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涨薪跑不赢通胀;
金融业去杠杆+强监管,体制内财税岗位缩编(国地税合并后招录人数下降40%)。
二、学历贬值加速:财经院校“独家红利”消失
1. 证书通胀:
CPA持证人突破33万,CFA持证人超1万,但高端岗位并未同步增加;
投行实习“小黑工”都要清北复交+CPA过三门,上财硕士简历直接进人才库“冷冻区”。
2. 技术替代威胁:
财务共享中心+RPA淘汰基础会计岗,AI投研工具威胁分析师岗位;
传统金融技能(如财务建模)壁垒崩塌,复合型人才(金融+编程)成为新门槛。
三、考生用脚投票:安全垫思维主导志愿填报
1. 体制内偏好逆转:
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破300万,经管类岗位竞争比2000:1,但理工科岗位(如气象局、海关查验)常有岗位无人达标;
家长意识到“上财分数读个985计算机,考公岗位更多,进可大厂高薪,退可体制上岸”。
2. 专业避险意识觉醒:
芯片/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硬科技产业受政策强力扶持,华为天才少年年薪碾压金融管培生;
985高校的“理工+经管”双学位比纯财经学位更吃香(如武大计算机+金融工程实验班)。
四、两财一贸自救困局:转型阵痛与路径依赖
1. 产教融合滞后:
课堂仍在讲“CAPM模型”,但量化私募早用机器学习预测因子;
校企合作停留在“参观银行后台部门”,而未能对接量化交易、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
2. 学科调整迟缓:
金融科技专业直到2020年后才批量开设,但课程多为传统金融+Python皮毛;
对“双碳金融”“数据资产定价”等前沿方向缺乏系统性布局。
五、未来趋势:财经院校进入“性价比重构期”
1. 地域优势强化:
上财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仍具区位溢价,但中西部财经院校(如西南财经)分数线可能进一步承压;
省属财经院校(如东北财经、江西财经)将加速下沉。
2. 学科交叉求生:
财经+人工智能(如智能风控)、财经+能源(如碳金融)成为新赛道;
传统经管专业缩招转型,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数理金融”人才。
但目前而言我觉得两财还是具有一定性价比的,如果喜欢经济学分数只能上末流985,我觉得还是可以报的(理科)。目前两财在文科生中还是有着顶尖地位,在行业内还是有很高地位的,可以获得较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