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要吃瓜,绝对绕不开南师大女博士出轨门。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这种桃色事件注定层出不穷,不管是知名高校,还是高知群体,都不会免俗。
但这个瓜,看点颇多。
第一个看点,高级知识分子偷情,往往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吃瓜群众瞬间把画面感拉满。
比如女博士和自己的博士导师之间的这一段聊天记录。
汪博士发了一张汗蒸的照片给宋博导,博导好奇地问:石子烫吗?
汪博士说:我觉得还行,能接受这个温度。
宋博导回复:我担心把我的私密花园烤焦。
汪博士回复:那你来闻闻,有没有焦掉。
宋博导回复:烤鲍鱼?
汪博士又发了一张红润润的脸部照片给宋博导,宋博导回复:太可爱了,下面会不会更红?

你看看,读书能读到博士,没两把刷子真不行,以上短短6句对话,就包含了双关语、隐喻、借代、谐音、暗示等多个高考必考修辞手法。
下面根据新课标语文高考知识点将对话分析如下
一、双关语系统嵌套(高考高频考点)
1. 物象双关:"石子烫"表层讨论汗蒸房材料,实则暗喻身体接触温度;"烤鲍鱼"借用烹饪术语完成荤话转码(鲍鱼=***)
2. 方位双关:"下面会不会更红"中"下面"既指脸部下方脖颈区域,又暗指生殖部位,实现空间方位词的多维解构 。
二、隐喻体系搭建(新课标核心素养)
植物隐喻:"私密花园"以园艺意象指代***,实为致敬《金瓶梅》"牡丹花下"的古典香艳叙事传统
烹饪隐喻:通过"烤焦""烤鲍鱼"等厨房场景,构建食色互文的隐喻矩阵,堪称《随园食单》的情色当代变体
三、对话留白艺术(新课标文学阅读技巧)
语义悬停:每个对话回合都保留多重解读空间,如"能接受这个温度"既可理解为对汗蒸环境的耐受度,也可引申为对暧昧关系的默许阈值
意象跳跃:从矿物(石子)到植物(花园)再到海鲜(鲍鱼),完成隐喻载体的三级跳,制造出超现实主义的荒诞美感

这段对话不愧985院校的博士水平,简直堪称"学术隐语调情教科书":既包含《红楼梦》"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般的意象诗学,又充斥着B站弹幕文化的解构狂欢,更暗藏福柯"话语即权力"的哲学底色——当学术权威话语体系被情欲黑话全面入侵,知识分子的语言异化现象在此达到戏剧性高峰。
建议以上对话收入南师大当代文学教材作为"解构主义对话写作"典型案例,并标注NSFW(工作场合不宜)警示标签。
本文完,觉得不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