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人会对食物有着近乎偏执的珍惜态度,其实这都源于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苦难岁月,那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望。
那时候的食堂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每个人手里紧紧攥着粮票,生怕一不小心掉在地上,饭菜都是统一分配的大锅饭,能吃上一碗热乎的稀饭就觉得很满足了。
工人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因为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吃上免费的饭菜,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福利。
粮食太少了,大家都想着怎么省着点吃,有时候一个馒头要掰成好几份,要分给一家老小吃好几顿。
食堂里的菜品很单调,基本上就是咸菜和萝卜煮的汤,能看到一片肉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那个年代的孩子特别多,因为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每家都生了好几个,但是衣服却很少,经常是哥哥穿过的衣服给弟弟接着穿。
冬天特别冷,但是很多孩子连条完整的裤子都没有,只能穿着破旧的棉衣在街上跑来跑去。
有些家庭连鞋子都买不起,孩子们只能光着脚走路,脚上都是被石子划出来的伤痕。
老大总是要照顾弟弟妹妹,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食物留给小的吃,这种责任感从小就刻在骨子里。
那时候自来水还是稀罕物,大家都要去公共的打水点挑水,老人家天没亮就要去排队。
为了节约用水,很多人几天才洗一次脸,洗澡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有时候下雨了,大家就赶紧把盆盆罐罐都搬出来接雨水,这些水要留着洗衣服用。
即使是在首都北京,很多人家也只能靠挑水过日子,老人家挑着两个水桶,慢慢地走在胡同里。
孩子们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对上学的渴望却特别强烈,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有的孩子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但从来不会抱怨,因为能上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学校里的条件很差,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只能用长条凳子当课桌,但孩子们学习的劲头却很足。
家里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只能去街上卖菜帮补家用,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