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决战武器(2)—二战日本四式火箭筒

铭晨说军事 2023-02-14 21:51:06

前几期文章里我们介绍了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利用潜艇进行资源换技术的交换,其中在1943年德国“坦克杀手”图纸送到日本,对于日军而言美军坦克显然在火力和装甲上形成碾压之势,而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单兵反坦克武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不过日军在单兵反坦克武器方面也十分落后。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利用潜艇进行资源和技术交换

日军在二战单兵反坦克武器在自己的火箭筒出现前主要依靠九七式反坦克炮、九三式地雷、九九式反坦克手榴弹(海龟反坦克手榴弹)、三式反坦克手雷以及四式刺雷(拔粪宝),这些武器中除去九七式反坦克炮外都需要日军士兵与美军坦克零距离接触,其中四式刺雷或许是后世影视剧和游戏里名气最大的一个。

九九式反坦克手榴弹

四式刺雷就是在竹竿的一头固定一个空心装药破甲弹,在弹头底部装有三根长13厘米的铁钉,铁钉不是引信只是为了在战斗部爆炸时与美军坦克保留一定的空爆距离从而让金属射流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穿透美军坦克,有一点要说的是四式刺雷连同使用的士兵都是一次性的,这是因为弹体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弹片波及范围是5米,而竹竿的总长度是2米不到。

刺雷内部结构图

日军一开始是想把四式刺雷做成像标枪一样投掷出去的武器,但是精度什么的太差而且弹头重5公斤也限制了投掷距离,最终只能成为我们熟悉那种听到一声“板载”然后就看到一个日军士兵拿着一个类似于拔粪宝的武器冲了出来,四式刺雷的战绩是击毁了一辆“牧师”自行火炮,不过这个战绩目前依然有争论。

刺雷使用方法

虽然日军并不认为士兵的自杀行为有什么问题,但是手下都死完了自己也就嗝屁了,为了尽可能保留一些士兵日军还是一本正经的开始研究从德国拿来的火箭筒图纸,由日本陆军行政本部下属的第一陆军技术研究所在1943年开始仿制,仿制中做出了一些改进,比如将口径缩小为70毫米来让身形瘦小的日本士兵扛得动,身管前部增加两脚架可以提高稳定性,身管是可以拆卸成两截方便伞兵携带。

四式火箭筒可以拆卸成两截,类似于美国M9火箭筒

日本虽然搞定了发射筒但是其本国的火箭弹发射药却很差,由于发射药无法提供足够的推力导致弹道不稳精度很差,为此日本将尾翼稳定改为喷气自旋稳定,在火箭弹尾部增加6个倾斜30°的喷气孔,在火箭弹飞行时依靠喷气实现自旋稳定,虽然提高了精度但是自旋稳定却降低了金属射流的穿深效果,可以击穿8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好处是不需要非常精致的加工。

中国51式火箭筒火箭弹(上)和日本四式喷进炮火箭弹(下)

1944年日军将这种火箭筒命名为四式70毫米喷进炮,有意思的是日本海军紧随其后推出了海军试制80毫米喷进炮,1944年后期紧急设计了四式90毫米喷进炮但是基本没啥用(测试表明可以击穿120毫米的垂直装甲),原因是日本在1944年后能送出国只有喷进炮的图纸,而制造出来的喷进炮由于受到美军潜艇的威胁自始至终都待在日本本土,一直等到日本投降的那天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对手。

测试中的四式90毫米喷进炮

1951年,沈阳兵工厂(前身是奉天兵工厂)找到了日本撤离时留下的四式90毫米喷进炮图纸,在1951年结合美军M20火箭筒的技术制造出了51式火箭筒,截止1951年年末已经生产了4800具51式火箭筒;该火箭筒参与了1952年6月13日的古直木里战斗,我志愿军战士操作10具51式火箭筒和8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打出击毁击伤敌美军巴顿坦克6辆,缴获1辆的战绩。

朝鲜战场上的51式火箭筒

最后一说,日本陆军在仿制四式喷进炮的过程中由于搞不定火箭弹,这让日本陆军高层非常恼火,在他们看来海军搞来的东西陆军居然仿制不出来,这里恼火的原因并不在于搞没搞出来而是如果搞不出来陆军面子何在?想想如果最后真的没有成功恐怕研究人员里得有不少人要切腹了吧。

1 阅读:68

铭晨说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