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国府真没有发展重工业吗?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小松历史菌 2025-04-27 08:08:04

1927年,蒋氏背靠江浙财团和四大家族,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随后,在南京国府的经济政策下,民国很快迎来了一个经济发展高峰期,出口航运、空运贸易增长,轻、重工业设施起步,沿海城市经济也开始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民国时期的GDP,从1914年(北洋政府时期)的162.98亿元,增长到1936年309.4亿元,国民收入稳步提升,这便是从1927年到1937年的“黄金十年”。

不过,关于南京国府是否真正推动重工业发展,其实一直饱受历史争议!

很多人认为,国府忽视重工业,尤其是国防重工业,导致在抗战爆发后,全军武器装备老旧、无法国产,像样的军舰、飞机也无法自研生产,才会让日本得以成功侵略中国!

那么,南京国府在统治时期,真的没有大力发展重工业吗?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南京政府为发展国家重工业,并非是毫无作为,反而是出台了详细计划,甚至付出了巨大代价!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性聊聊南京国府时期的重工业,全面了解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力量!

1.南京国府的工业化建设

1932年,南京国府为促进国家工业建设,便秘密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而后改组为资源委员会,先后隶属国府经济部和行政院,主要负责国防、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重工业建设任务。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国防设计委员会,由地质学家翁文灏、教育部常务次长钱昌照等专家主导,并在1935年,终于制定出第一版的《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五年之内,国府需要在赣、湘、鄂等地区投资2.7亿元,建设30余个大型冶金、机械、燃料、化工、厂矿企业。

当时,南京国府为推动资源委员会发展,便直接从经济部调拨1000万元法币,作为资源委员会的活动经费。

后来,为了能给重工业建设募集资金,便依托“中德蜜月期”时的德国,以信用借贷协议,从德国得到了1亿马克的贷款,这笔钱便被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

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国府资源委员会已经建立起中央机器厂、中央无线电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飞机制造厂等重工业单位,民国的重工业便得到了一定发展。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国防重工业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府便已经敏锐认识到日军未来持续侵华的可能性,便开始注重武器的自给和统一制式,并加大国内兵工厂的建设。

1936年,由南京国府兵工署(隶属于军政部,负责全国兵器弹药制造和兵工事宜)直辖兵工厂的步枪产量开始扩大产量。

当时,由兵工署第十一厂,以德国毛瑟步枪为技术蓝本,仿制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米,新式军队大多装备了中正式步枪。

除开这些武器装备,南京国府也在军事航空重工业方面加大了投入。

很多人以为,在抗战时期,我国空军的飞机全部依赖外部采购,但是实际上国内的飞机制造厂,也具备组装生产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运输机的能力(但是产量实在有限,核心部件均需国外进口)。

咱们来简单说一下!

1934年,南京国府便和美国寇蒂斯、道格拉斯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签约合作,共同出资与技术,在杭州创办了中央飞机制造厂。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也是民国时期第一个全面引进国外先进航空制造和管理经验,而建设的近代化航空工厂,国府为此不惜花费重金。

根据相关资料: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前期合计投入25万银元,鼎盛时期全厂3000余人,并拥有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的生产和维修技术。

然后,在1934年,粤系陈济棠和美国人共同成立“韶关飞机修理厂”,后来并入国府航空署后,编为第一飞机制造厂。

当时,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还搭配有国产航空发动机—G-105型星形发动机,后续生产有AT-6高级教练机,伊-15战斗机。

1935年,中国和意大利合办的“第二飞机制造厂”,可以生产重型轰炸机、战斗机,并成功研制出国产运输机—中运1号。

然后,还有在成都设立的第三飞机制造厂,同样生产战斗机和轰炸机,并培养了大量的航空技术人才。

研轰3式轰炸机

2.国府重工业的“水中月”

不过,受制于国内外环境,再加上大地主阶级利益集团影响,导致国府的重工业投入比重,完全不如轻工业。

同时,因为重工业发展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导致到1937年前,全国的工矿企业近80%,几乎都是由外国列强资本控制,铁矿甚至被日本人完全垄断。

还有一点,就是南京国府的财政政策,严重影响了重工业的规模扩大投入。

根据1928年国家税收标准,全国农业税归地方,关税和盐税由南京国府节制。

当时,国府高层和江浙财团进行权力、财富组合,便在国府内部形成特有的买办经济,也就是造不如买,以此来获取油水,榨取国家和百姓的财富。

直到1936年,海关税收已经占据了南京国府总财政收入的70%以上,以上海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大肆发展,这也无疑加剧了重工业的市场萎缩。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很多资本家、商人将大量资本从农业涌入轻工业,重工业由于投资周期长、投入金额大,回报周期慢等原因,便没有得到国内资本的青睐。

纺织业

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光靠挤牙膏式的经费输血,对于当时的民国而言,国家工业化建设自然是走不长远的。

还有一点,南京国府名义是统一,也是当时代表中国的政府,但是实际控制的省份也就江浙沪一带,许多省份军阀割据一方。

这些地方,基层治理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没有广阔的土地、人口和资金,以及战略纵深,无法集中全国的战略资源,如何去发展重工业呢?

民国时期上海滩

其实,这和清朝晚期中央集权下的“洋务运动”,便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历史对比!

3.国府重工业建设总结

其实,南京国府对于国家重工业,乃至工业化建设,还是有比较详细的人才团队和计划。

在抗战爆发后,内迁西南的部分重工业力量,也为抗战中国军队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和技术支持!

民族重工业内迁

但是,受制于南京国府本身所代表的大地主买办阶层影响,以及国府内部腐败严重,轻工业都没有发展出色,又何谈重工业呢?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