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骂人是狗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儿子会称之为“犬子”。当然这只是自己称呼自己儿子时才用,如果称别人儿子为“犬子”,那么对方听到肯定会不高兴的。为什么要把自家儿郎称作“犬子”呢?
实际上“犬子”在古代是一个谦称,并不是指年幼的小狗,而是来自一位汉代名人的小名。
这位历史名人便是司马相如。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政治家,“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与司马迁并称为“两司马”。在汉景帝时期曾担任武骑常侍一职,后因身体原因辞职。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升他为中郎将,负责皇家的警卫工作。
提起司马相如,也许大家会联想起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犬子”这一谦称也来自于他。
根据《史记》对司马相如的记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说的是司马相如小时候学习勤奋,爱击剑,也因司马相如小时候有些口吃,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了个贱名叫“司马犬子”。因为古人们认为,名字越贱则越好生养,比如“小栓子”等等,这也是其父亲的一番良苦用心,希望他健康成长。
后来,司马相如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最终成了闻名远近的大文学家。可长大后的司马相如对“犬子”这个贱名多少有些不喜欢,出于对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蔺相如的敬仰与崇拜,于是自己做主将“犬子”更名为“相如”,这才成了“司马相如”。
不过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这个小名也跟着被老百姓们所熟知,因此后人们在介绍自己儿子的时候便谦称其为“犬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司马相如一样有所成就。
虽然“犬子”代表着对后辈的期盼,但古代在称呼别人家儿子却不知道姓名时可不能用“犬子”,一般使用“令郎”、“公子”等尊称。
在称呼女子时,自家女子则被叫做“小女”、“丫头”,称呼别人家女儿时则使用“令媛”、“令爱”等尊称。
历史上关于“犬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有一小吏取名叫“皇太子”,梁武帝知道后,认为太子不可作为名字,于是将其“太”字下面的一点挪到右上角,成为“犬”字。结果就成了“皇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