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要是有人做错事或者脑子转不过弯,常常会被骂一句“傻瓜”,就是不机灵的意思。
但常见的瓜有很多种,如西瓜、南瓜、黄瓜等,那这个瓜指的是什么瓜?
有人认为,这个“瓜”指的是蜗牛,理由是古代蜗牛的“蜗”并不读“wō”,或是多音字可读做“guā”,如《康熙字典》对“蜗”的注音就有“古华切”。
像苏轼在《辨道歌》中的诗句“安知聚散同鱼虾,自缠如茧居如蜗”,这里的“蜗”就该读作“guā”才押韵。
所以,“傻瓜”也许说的是“傻蜗(guā)”,蜗牛反应迟钝,遇到危险只知道一味的缩头,动作慢悠悠的,后来引申到人身上。
不过,此种说法未经证实,纯属猜想!
另外,在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关于“傻瓜”的典故,但并不是瓜果蔬菜的“瓜”。
在商周至春秋时期,西北陕西甘肃一带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部落,人们将其统称为“西戎”。
据说其中有一支叫“姜氏之戎”,也叫“姜戎氏”,他们生活在秦岭附近一个名叫“瓜州”的地方,这个“瓜州”并不是如今甘肃的瓜州县。
在《左传·襄公十四年》的记载中,晋国大夫范宣子对姜戎氏曰“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说的是姜戎氏曾经被秦国人赶离了瓜州。
的确,在春秋时期,由于姜戎氏生活的区域紧挨秦国,因此经常发生摩擦,最终姜戎氏赖以生存的瓜州被秦国占领、吞并,姜戎氏族人被赶走,投靠了晋国。
这个“瓜州”,顾名思义跟一种瓜有关,可能当地盛产某种瓜籽类作物,又或是姜戎氏特别喜欢吃瓜子,和周边其他民族的人打交道多了,就给他们起了个不太正式的称呼,叫做“瓜子族”。
瓜子族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老实,不管是贸易往来还是干活出力,瓜子族都比较诚实守信,脚踏实地让人信赖。
比如大伙一起干活,他们总是闷头苦干,不懂得偷奸取巧,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劳作。
时间一长,那些心眼多、爱投机耍滑的人就觉得瓜子族人太傻了,明明可以轻松点干,或是动点心思就能达到目的,非得那么拼命,于是就开始用“瓜子”来调侃他们傻。
如清代官员黎士弘在《仁恕堂笔记》中提到:“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
慢慢地,“瓜子”这个词就演变成形容人傻的意思,再后来就有了“傻瓜”“憨瓜”这些说法,如今陕西、四川一带仍有“瓜娃子”的叫法,就是指不太聪明,脑袋不灵活的意思。
当然,“傻瓜”现在也被恋人们用来称呼彼此的亲昵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