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总,您这马儿比警卫员还机灵哩!”1947年3月的陕北沟壑间,警卫员李银桥望着突然驻足不前马,话音未落就听见天际传来敌机轰鸣。毛泽东翻身下马,轻抚着马鬃笑道: “它可比咱们早发现情况半小时。”这个瞬间被定格在历史照片《毛主席转战陕北》中,也开启了这匹白色小青马长达十五年的传奇生涯。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坐骑是匹黄骠马。1929年冬闽西山区雨雪交加,红军缴获的这批军马里,唯独这匹体型瘦小的马敢在结冰的河桥上稳步前行。时任警卫班长的杨得志回忆,有次遭遇敌军突袭,黄骠马驮着毛泽东冲过三道封锁线,前蹄铁都跑掉了两块。长征过草地时,这匹老马饿得啃食皮带充饥,硬是支撑到甘肃境内才倒下。炊事员老吴抹着眼泪说: “马肚子里的草根能编成筐,骨头都能敲出火星子。”战士们用军毯裹着马尸葬在陇东高原,毛泽东破例喝了半碗青稞酒祭奠。

转战陕北前夕,贺龙特意从蒙古骑兵团挑选了两匹三岁口的良驹。枣园窑洞前的空场上,小红马焦躁地刨着蹄子,小青马却温顺地蹭着毛泽东的衣袖。饲养员老张啧啧称奇: “这马通人性,听说要见主席,路上三天没闹过脾气。”果然,在王家湾遭遇空袭时,小青马能准确判断隐蔽路线;夜渡无定河那次,它竟能踩着暗礁把毛泽东送上对岸。最惊险的是1948年3月东渡黄河,载着马匹的木船被激流掀翻,警卫员眼睁睁看着小青马在漩涡里挣扎了半里地,硬是游回南岸。
这匹战马的灵性常让身边人惊叹。有次毛泽东熬夜写《论持久战》,小青马竟用嘴扯着炊事员的衣送夜宵。保健医生王鹤滨的遭遇更令人捧腹——他想体验策马奔驰却被甩进河沟,浑身湿透地自嘲: “都说老马识途,这马还认主呢!”周恩来听说后打趣: “你要学主席那样和马说话,它才听使唤。”确实,毛泽东与小青马的默契超乎寻常,行军途中常能看到他叼着烟卷给马儿讲战局,小青马不时打个响鼻像是在回应。

随着吉普车开进西柏坡,小青马渐渐淡出一线。但毛泽东始终惦记着这位 “无言战友”,特意嘱咐管理员: “每月六十元的马料费,要从我的稿费里扣。”当时北京市长的月薪才五十二元,这笔开支引起过争议。负责后勤的杨立三解释: “按骑兵团的规矩,退役战马该享受干部待遇。”在香山慈幼院旧址改建的养马场里,小青马住着铺稻草的单间,还有专人每天刷毛遛弯。附近村民常带着孩子来看 “主席的马”,孩子们把省下的糖块塞进马槽,小青马就用鼻子轻拱他们的手心。

1962年寒冬,十八岁的小青马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标本制作师连夜从天津赶来,发现马鬃里还缠着根没取净的草屑。如今站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仍能清晰看见它左耳上的弹片擦痕。有意思的是,九十年代有位蒙古族老骑兵来参观,盯着标本看了半晌突然敬礼: “这就是当年我们献给主席的科尔沁马!”饲养员老张的儿子后来回忆,父亲临终前还念叨着要给小青马添豆饼, “那会儿人都吃不上细粮,可马槽里永远有炒黄豆”。

从瑞金到吴起镇,从枣园到中南海,这匹身长不足五尺的小青马承载的不仅是领袖的重量。当它驮着毛泽东穿越枪林弹雨时,马蹄声里敲打的是整个时代的脉搏;当它在香山悠闲地咀嚼豆饼时,鬃毛上飘落的又何尝不是新中国的晨露。直到今天,饲养日志上仍工整记录着: “1955年4月,加喂胡萝卜二十斤;1959年8月,请兽医会诊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