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举债创业,变卖房产,妻离子散

零度锐见 2025-03-14 16:18:05

深夜偶然刷到一位中年创业者分享的自身经历的帖子,真的非常感同身受。

这位创业者35岁,家境平平,平日里省吃俭用,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买了一套按揭房,有妻子和女儿,一家人本来过着平淡拮据但还快乐的生活。

结果因为大环境不好,他被公司“优化”了。

被裁之后,工作不好找,躺又躺不平,被迫跟朋友合伙创业开店。

开店需要资金,于是他拿出仅有的5万积蓄,刷了10万的信用卡,网贷撸了10万,再向亲戚朋友借了7万,凑了32万全部投了进去。

很不幸,开店不久就碰上了疫情。还没看到任何盈利就开始亏损,而且越亏越严重。

这时候撤退?投进去的32万打了水漂,沉没成本太高,他犹豫了,于是咬牙坚持,以为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撑一撑就能盈利。

结果店里生意一直不见好转,最后无奈只好关店。

32万不仅全部亏光,还有了新的负债。没办法只好卖掉房子还债。

妻子因为受不了巨亏,不想过看不到希望的日子,于是跟他离婚了,还带走了女儿,之前幸福美满的一家三口,就因为一次失败的创业,黯淡消失了。

他本来没有错。因为失业,被迫走上创业之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大环境巨变之下,个体的生存也是举步维艰。

如果我们把视野拉远,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中产阶层面临的深层次困境,是理解这个群体危机的绝佳切入点。

他的失败就像一记重锤,也狠狠地击碎了无数人对中产生活的美好幻想。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这组数据对很多创业者来说,可能只是个冷冰冰的数字,直到自己亲身经历从倾家荡产到信誉扫光的全过程,才真正明白“九死一生”到底有多沉重。

比如这位创业者,他的32万启动资金里面:自己掏的钱只占15.6%,剩下的84.4%全是借来的。这种“小本钱博大收益”的模式,就好比在钢丝上搭积木,稍有不慎就全盘皆输。在经济好的时候,靠杠杆赚钱似乎很容易,财富神话满天飞。可一旦经济形势反转,杠杆的危险性就暴露无遗。

2020年餐饮业的闭店率高达30%,但很多人因为“沉没成本谬误”,就像赌徒一样,不肯放手,还在不断加码。

这位创业者也是这样,亏了32万还不甘心,又去二次下注。

在行为经济学里,这叫“双曲贴现”——人们总是不理性地看重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的风险。

当一次次放宽止损线,结局只能是输得精光。更让我们感慨的是,房产在创业中所占据的比重。

在中国,房产占据家庭财富的76%,是家庭财富的核心。当创业者用房产抵押去换取创业资金时,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创业成功倒还好,一旦创业失败,就面临着资产清零,妻离子散的结果,最好的结局,也是一身负债,踏上了漫漫还债路。在资本寒冬的当下,真正的风险控制,其实从创业前的“压力测试”就开始了。比如说,你有没有预留足够18个月的家庭生活费用?这样即使创业遇到困难,也暂时不会影响你们的家庭生活;

再比如,和合伙人之间有没有建立“熔断机制”?一旦项目出现问题,能及时止损,避免双方陷入更深的困境。

还有,有没有配置一些和创业项目无关的保障资产?这样即使创业项目遭遇挫折,也不会让你陷入绝境。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提出的“水库式经营”理念,今天看来就非常有启发性。简单来说,就好比在经济好的时候,提前修好防洪堤坝,这样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就能避免被洪水淹没。

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当经济周期开始转向时,中产阶层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从P2P的暴雷到教培行业的寒冬,从楼市的震荡到创业市场的泡沫,每一个经济个体的命运都被紧紧绑定在宏观周期的巨轮上,随波逐流。这个时代到处在鼓吹成功学,却少有人教我们如何体面地失败。

当“逆袭神话”充斥屏幕时,或许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并不是如何在逆风中强行飞翔,而是在风暴来临之前找到一个稳固的避风锚点。

毕竟,在经济周期的漫长征途中,活着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筹码。

0 阅读:12

零度锐见

简介:世事热点 零度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