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生存呢?生存就像一座沉重的山,压在每个人的肩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聪明人早就明白,理想固然重要,但现实的泥沼不会因为你的一腔热血而让开一条路。
于是,他们开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机会,哪怕这意味着要踩着别人的脚印往上爬。
这不是妥协,而是生存的智慧。
那些只顾着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那些懂得弯下腰的人,却能在泥泞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年头真正值钱的并不是所谓的“原创”,而是强大的复制能力。
你看那些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就会发现,它们的前半段几乎都在借助别人的资源网络来起步。
大佬们嘴上高喊创新,可实际上,他们做的大多是资源整合的事情。
马云要不是早年在外经贸部的关系网里摸爬滚打,哪来的阿里帝国?
拼多多要不是收编了淘宝淘汰的供应链,哪能靠九块九包邮杀出一条血路?道德这玩意在生意场上就是个变色龙。
比如茅台,车间里的自动化设备转得飞快,可广告里却大谈特谈手工古法;
华伦天奴,在中国市场上被两百多个山寨品牌寄生,逼得它不得不学会用商标战来保护自己;
还有史玉柱,他把脑白金巧妙地嵌入春节送礼的习俗里,让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了社交货币。
这些操盘手早就看透了,规则不是用来遵守的,是用来钻空子的。而穷人最大的认知陷阱,就是总想从零开始造轮子。单打独斗,白手起家。
其实,所谓的白手起家根本不存在。
奋斗的道路上,总是少不了依附、寄生、模仿、改良和超越。
别再盲目迷信自我奋斗了,要学会把时代的势能、强者的资源、系统的漏洞,都变成自己向上攀登的阶梯。
二十年前,义乌小商品市场靠着抄袭香港的款式起家;
十年前,微商靠着模仿朋友圈的爆款话术赚钱;
现在的短视频博主们又在抄袭爆款视频的模板。
说到底,商业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借力史”:先当跟屁虫,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再努力超越,成为领跑者。
那些整天嚷嚷着要“有自己的特色”的人,多半还在温饱线挣扎。选对了人,往往比苦读十年书还要管用。
那些在商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哪个不是先认准山头再猥琐发育?
不过,借力不是当舔狗,而是要带着脑子去靠近。
大佬们手里的资源就像高压水枪,你得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能承接这些资源的容器,才能真正从中受益。你看自然界里,活得最滋润的,从来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会借力的。
藤蔓绕着大树生长,藤壶扒着鲸鱼遨游,这些都是寄生界的高手。
它们懂得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有人蹭到了流量就立刻躺平,享受一时的红利;
有人却能把信息差转变成提款机。
这其中的差别,全在于个人的认知水平。如今这世道,单打独斗早就行不通了。
不客气地说,穷人要是想逆袭,就必须要学会在规则的缝隙里灵活地穿插借力。
别死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要懂得学会利用规则。
这并不是说让你放下道德,去干一些没有底线的事情,而是趁早把道德标准调成弹性模式,该灵活时就灵活。
其实赚钱这事和道德洁癖天生犯冲。
别跟规则死磕,要跟趋势跳探戈。
把别人的资源当成跳板,把现成的模式当作教材,在模仿中不断迭代,在寄生中逐步进化。
等到有一天,你能在宿主身上长出自己的根系,那才算真正出师了。
商业世界只认结果,从不管你的第一桶金干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