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那浩瀚悠久的历史岁月之中,有着无数解不开的谜团,其中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离奇驾崩一直都是一个迷,很多人根据烛影斧声猜测是赵光义暗害宋太祖夺取皇位,这个猜测十分合情合理,但事实究竟如何,确实是不得而知。
然而,有一个问题确实是一直存在,宋太祖自从陈桥兵变登基称帝,一直到开宝九年离奇驾崩,在位16年,这期间为何一直没有确立储君之位。如果他能早早定下太子之位,是不是就能彻底断掉赵光义的念想,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事情。那么宋太祖他为何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之位呢?
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六年,对外宣称“金匮之盟”,以表达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但是这份盟约的存在极其不合理。因为在封建王朝,没有一个帝王会真心愿意将皇位传到他人,第一选择必然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金匮之盟”中称为了防止幼子即位,造成政权旁落,出现五代的情况,因此就让宋太祖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然而,当赵匡胤离世的时候,其次子赵德昭已经26岁,四子赵德芳也已经成年,根本不存在幼子即位的情况,因此“金匮之盟”的说法完全让人无法认同。
那么既然宋太祖有着两个子嗣,为何一直不定下储君之位呢?
其实在宋朝初立的阶段,赵德昭确实不适合被立为储君。
当时,赵匡胤为了统一天下,在外征战,有着五代的教训,因此他也无法保证自己在过程中是否遭遇意外,他担心一旦定下赵德昭的储君之位,而他真的出现意外,那就会出现后周幼子即位的情况。因此,在那个时期,赵匡胤是将赵光义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将其封为晋王和开封府尹,就可以看出一二。
而随着政权的稳固,统一大势已经势不可挡,赵匡胤已经开始考虑储君的问题,而此时的赵德昭也已经成年,完全是一个合格的储君,哪怕赵匡胤真的离世,也不会出现幼子即位的情况。然而,这个时候,朝中却出现巨大的障碍,那就是来自晋王赵光义。
作为陈桥兵变的功臣,更是一直以来作为储君培养,赵光义的野心早已膨胀,在他的身边也聚拢了一大批文武,在朝中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势力。
此外,后宫中也有着不小的障碍。原本最合适成为储君的应是次子赵德昭,但是当朝皇后更喜爱幼子赵德芳,因此在立储这个问题上,赵匡胤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其实随着国家的稳定,身为皇帝的赵匡胤也已经发觉晋王对自己儿子的威胁,因此开始着手削减其势力,而这就让赵光义感受到危机。
赵光义到底如何做的不得而知,只知道从此史书上流传下“烛影斧声”的故事,而宋太祖却在第二日就离奇驾崩。因为赵匡胤生前并没有明确定下太子之位,因此手中掌控大权的赵光义在众人的拥戴下登基称帝,成为宋太宗。
赵光义为了皇位能够在自己一脉流传,因此对外宣称“金匮之盟”,更是在之后暗害弟弟赵廷美,以及两个侄子,这些对皇位传承有威胁的人,而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赵匡胤能够终结一个乱世,开创一个王朝,其能力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其在储君这件事上没能下定决心,这才会出现“烛影斧声”这样的千古谜团。
不是他不想只是做不到走到他准备做的时候也就是准备迁都洛阳的时候赵匡胤先下手为强了
活该。
宋太祖就算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也坐不稳,他低估了这个兄弟的残忍和野心,从做晋王开封府伊的时候这个野心家就开始配置私人势力,仰仗皇帝的信任和纵容不断拓展朝堂影响力,当想对其有所动作和限制的时候发现已经很难控制,朝堂已对晋王马首是瞻,当提出迁都洛阳遭到反对时那句在德不在险的话时,他就知道动不了了但是内心必然有怨愤,但是他却没想到兄弟会对他下毒手,斧声烛影之下印证了宋太祖说的百年之后国力凋敝不如洛阳长安险固,后来这个不要脸的野心家逼死侄子,迫害兄弟侄子,在高粱河坐着驴车逃跑的时候彻底断送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把矬宋之名挂在头上,让宋朝在汉唐明这些统一的大王朝面前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