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广袤无垠,袁绍为何执意攻坚官渡?探秘黄河三津地形之秘

熠彤说历史 2025-03-08 16:42:38

官渡之战前,袁绍、曹操隔黄河而治,中原大地广袤无垠,尤其许都以东,更是一马平川。

为何袁绍硬是要执意先攻坚拿下官渡,而不绕道从东直取许都呢?

(邺城到许都是广袤的平原地形)

袁绍选择的进攻方式

曹操当时已成气候,一马平川的地形,于袁绍直突许都有利,也对曹操调兵围剿有利,一旦袁绍攻许都不能速下,便有深入敌后,被切断粮草补给受困的危险。

当时袁绍远强于曹操,没必要如此冒进,先折损锐气和力量。

那么就要先保障自己的后续补给,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有两种打法,在袁绍阵营也引起了激烈争议。

一是缓攻,利用优势全线一城一池推进,巩固所得之地变为后方,顺理成章攻陷许都。但这种“三年疲曹”的打法太慢,被否决了。

袁绍选择了在保障后勤线的前提下,直接向许都推进。

于是,袁曹之间的黄河三津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袁绍必从官渡南下许都。

(袁曹之间的黄河三津)

黄河三津

汉末袁曹之间该段的黄河,现在有所南移,当时流经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北面。

由于当时黄河线路还没稳定,于是在这片平坦之地,就像一根线拉着两端南北甩来甩去,上游带来的泥沙,形成冲击平原松软不稳定的地形,长达数百里,被称为“延津”。

在今延津县北部,就有了一个黄河古渡口,名为“延津渡”,也常被简称“延津”。

延津渡西侧有杜氏津,东为白马津。

并不是说黄河这一段就只有这三大渡口,比如杜氏津西边还有孟津等,白马津的东边有仓亭津等。

只是袁绍的治所邺城往南不远便是黎阳,黎阳的河对岸是曹操的白马,两地之间黄河上的白马津的战略位置,就尤其重要。

不但便于袁绍出兵南下,而且曹操也可从这里直捣袁绍老巢,故为袁绍必争、必守之地。

(黄河三津的地理位置)

杜氏津西边是嵩山一带,袁绍要南下直取许都,当然不会再往西绕道山地,而要从杜氏津南边的官渡一带平坦之地直接南下。

袁绍只要先占据黄河北边河内郡东部的获嘉、汲县等地,再夺下黄河南边从白马津往西的延津、杜氏津一带,就既可以掌控这段的黄河航道运送粮草,又可以快速从黄河北边陆路增兵,利用优势兵力和稳定的补给,在官渡与曹操决战。

只要稳扎稳打啃下官渡,一举消灭曹操主力,便可长驱直入许都。

所以,杜氏津担任了袁绍整个南下战略的兵马、粮草集结要地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延津地处白马津、杜氏津之间,就相当于袁绍南下战略的一个bug之地,曹操自然是不会放过。双方围绕其的激烈争夺,也就无法避免。

(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的较量)

三津阻击

由于三津都是必争之地,曹操本就兵力处于劣势,不能同时分兵坚守。

白马津由东郡太守刘延(《三国志·武帝纪》)的地方兵防守,只分兵于禁守延津,亲自率主力屯官渡守杜氏津,毕力于一点。

敌我悬殊,曹操是不可能守得住三津的,只能是阻挠、延缓,争取打乱袁绍的进军节奏,以在运动战中寻求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津的于禁,仅以两千步兵抵抗住了袁绍军的猛烈进攻,并配合从杜氏津北渡东进的乐进,往西捣毁了袁绍囤积在河内郡获嘉、汲县的大量粮草,降服守军。(《三国志·于禁乐进传》)

使得袁绍不得不先再次夺回河内失地,并重新征集囤积粮草,延缓进攻官渡的时间达三个月之久。

(官渡对峙示意图)

200年四月,曹操从官渡出兵救白马。(《三国志·武帝纪》)

七月,袁绍大军抵达官渡鸿沟水对面的阳武(《资治通鉴》),杜氏津之南。

直到八月,才正式推进,向官渡发起进攻。(《三国志·武帝纪》)

官渡决战之前,围绕三津之战,曹操虽打了白马、延津、河内等胜仗,但并没改变袁绍稳步推进到官渡的大局。

不过袁绍的十几万大军一旦开拔,每日消耗巨大,自二月出兵,七八月才抵达官渡,将士锐气受挫,战争的节奏已掌握在了曹操手里。

而在三津阻击战中表现突出的于禁,从与乐进平级的平虏校尉,直接跃升为裨将军,与张辽当时一样。又加上后面在官渡对峙中的表现,战后再次被擢升为偏将军,与当时的关羽平级。(《三国志·于禁传》)

(于禁在黄河三津阻击战中功绩显赫)

从中可见于禁在三津阻击战中的功绩之大,这场运动阻击战的战略价值,及三津的地理位置对官渡之战的重要性。

总结

东边的白马津靠近邺城,是袁绍出兵及必守的门户;西边的杜氏津,是袁绍大军后续补给的关键集结地;而中间的延津,是曹操成功阻击袁军的突破口。

中原大地虽然广袤无垠,但袁绍需要先控制住这黄河三津,以保障补给线路的畅通、安全,及留作退路,然后从杜氏津南下许都,而官渡就成了拦截袁军的必攻之地。

占据优势的袁绍,自以为拿下官渡势在必得,所以执意攻坚官渡,企图一举打败曹军主力后,再直取许都。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