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10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

苏荨墨儿 2024-10-29 15:56:08

文| 赵公子

编辑| 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没想到都21世纪了竟然还会有欠账不还的情况,更加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毁约在前事后又能上门求助。

这就是位于非洲东边的肯尼亚所作出的事情,这件事情听上去似乎有一些“农夫与蛇”的意味。

而这件发生在2016年的事情时至今日依然被人提起,因为即便是现在依然发生着类似的事情。

那么,在2016年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为何这件事情至今依然热度不减呢?

【“蜜月”过后“寒流”来袭】

其实这件发生在2016年的事情至今还在被人提起,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如今肯尼亚还有一些惊人之举。

谁能想到,就在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结束访问,离开肯尼亚的第二天,当地一家中国超市就被勒令关停了。

消息传来,不禁让人心生疑窦: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家超市已经在肯尼亚经营多年,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和贴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赖和喜爱。

但就在拜登夫人访问后不久,肯尼亚却突然对这家超市下达了“停业整顿”的指令。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要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土企业,可是,这家超市一直按照当地法律合规经营,怎么忽然之间就成了“问题”企业?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消息称肯尼亚官员还向在当地的中国企业“喊话”,建议他们不要直接设立门店,而是应该与肯尼亚合作伙伴共建工厂,生产的产品则交由肯尼亚企业销售。

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琢磨,却也不免让人生疑。

中国企业辛勤耕耘多年,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现在却要把销售渠道拱手相让,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

其实,肯尼亚并非头一次对在非中资企业“下手”了,前些年,在赞比亚,当地官方就曾将中国商人“请”出某个批发市场。

由此可见,一些非洲国家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反复无常,这无疑给在非投资经商的中国企业平添了风险。

以上内容参考自环球网2023年3月3日关于“肯尼亚中资企业‘中国广场超市’关闭,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发声”的报道

说起“反复无常”,肯尼亚在机场建设合作中的所作所为,堪称典型。

2013年,肯尼亚找上门来,请中国企业参与内罗毕机场改扩建项目。

按照双方签署的合同,中方投资640亿肯尼亚先令,用4年时间将内罗毕机场打造成东非最现代化的航空枢纽。

中国企业欣然接受,斥巨资引进先进设备,并雇佣了大量肯尼亚员工,工程进展得有条不紊。

然而,就在项目接近完工的时候,肯尼亚却来了个“急刹车”,单方面撕毁合同,还拒绝支付违约金。

面对中方的追问,肯尼亚方面却振振有词:是中国企业擅自扩大了建设规模,超出了他们的实际需求。

至于合同里白纸黑字的工程标准,他们却选择性“遗忘”。

更荒唐的是,肯尼亚还通过媒体对中国企业发起了舆论攻势,指责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这不禁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就在不久前,肯尼亚还对工程进度表示满意,怎么说变卦就变卦了?

种种迹象表明,肯尼亚此举或许是受到了域外势力的“点拨”。

通过挑拨离间,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试图破坏中肯合作,让肯尼亚对中国产生不信任,同时,肯尼亚方面可能也低估了工程难度,妄想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尾。

面对肯尼亚的出尔反尔,中国企业没有退缩,而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内罗毕机场项目也因此陷入停滞。

这对肯尼亚航空业的发展无疑是个重大挫折,但更令人担心的是,此事恐怕会让肯尼亚在国际社会上留下言而无信的印象。

以上内容参考自中油财经网2020年6月15日关于“无故取消与中企项目后,肯尼亚不缴纳剩余赔偿,还要求中企……”的报道

从中国超市遭遇“不公”,到内罗毕机场项目“变奏”,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中非之间的合作又将何去何从呢?

【拨云见日终有时】

其实对于肯尼亚单方面撕毁合同一事,中国企业虽然理直气壮,但也深知,一味对簿公堂非良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打开僵局,还得从肯尼亚入手,事实证明,中国企业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尼亚方面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一方面,他们发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剩余工程;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对机场建设的停滞颇有微词,要求官方拿出解决方案。

于是,肯尼亚主动向中方示好,希望能够重启谈判,当然,中国企业对此自然是欢迎的。

经过几轮艰苦的磋商,双方终于达成了新的协议:中方同意降低违约金的数额,而肯尼亚则承诺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至此,内罗毕机场这部“合同变奏曲”终于迎来了和谐的终章。

2018年,随着最后一块水泥板的铺设,内罗毕机场宣告竣工,崭新的航站楼,宽阔的停机坪,先进的导航设备……

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肯尼亚航空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更令人欣喜的是,内罗毕机场的建成,为中肯合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此后,中国企业又陆续承建了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拉姆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大大改善了肯尼亚的投资环境,也为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回望内罗毕机场项目的坎坷历程,人们由衷感慨:中肯合作之路虽然曲折,但只要双方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以诚相待,定能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事实上,中非合作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东方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尼日利亚,由中企承建的阿布贾—卡杜纳铁路,大大方便了民众的出行……这一个个项目,无不印证着中非合作的活力和潜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非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局动荡、政策反复,给项目实施带来不确定性;个别域外势力的插手捣乱,更是给中非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此,中国企业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展望未来,中非合作大有可为。

非洲幅员辽阔,资源富集,人口众多,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中国企业要立足非洲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合作,在推进项目的同时,更要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多为当地民众谋福祉。

以上内容参考自北京日报2024年9月4日关于“肯尼亚总统:我们和中国一直是朋友”的报道

从我国与肯尼亚之间的这些故事,就能够以小见大看出中非之间未来合作必然更加密切,只是这中间或许还需要经历一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

纵观中非合作的发展历程,有成就,也有教训。

从苏丹的农场到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区,从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到尼日利亚的阿布贾—卡杜纳铁路,中国企业在非洲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闪亮的足迹。

这些项目,无一不昭示着中非合作的巨大潜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非合作之路并非坦途,非洲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政策反复,给中国企业的投资经营蒙上了一层阴影。

个别域外势力的插手捣乱,更是给中非合作平添了诸多变数,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难免会感到忧虑和彷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仍然充满了机遇和希望,14亿人口,30多个国家,非洲拥有着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能合作,从人力资源开发到科技创新,中非合作的空间和前景不可限量,对中国企业而言,非洲无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

那么,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找到平衡,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呢?这需要中国企业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灵活调整合作策略和方式。

最先要做的就是着眼长远,多做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其他领域,基建项目往往投资周期长,回报相对稳定,而且一旦建成,就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对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为中国企业赢得当地民众的好感,也有利于构建更加牢固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要注重与非洲当地企业的合作,努力构建利益共同体。

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融入非洲市场,减少对当地政策和环境的不适应。

同时,与当地企业合作,还能够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中非合作之路,任重而道远,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

同时,也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在合作中不断调整优化,在磕绊中砥砺前行。

相信只要中非双方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以诚相待,携手并进,定能开创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以上内容参考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5日关于“非中合作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报道

【结语】

16年的那一场“寒流”如同一出“合同变奏曲”的荒诞剧情,反映了一些非洲国家对外合作的短视和反复。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肯尼亚这种“撕毁合同就跑”的行为,其实并非个案,在国际社会上,类似的闹剧还有不少。

这无疑给各国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提醒中国企业要更加审慎、更加智慧地应对风险和挑战。

只是令人欣慰的是,最终的结果还是积极的,那么你如何看待肯尼亚这些年的行为呢?

0 阅读:33

苏荨墨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