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空战史:苏联空军与美国空军在“米格走廊”上的殊死较量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4-01-18 15:46:08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的早期空战中,起初一直以为在“米格走廊”与之对战的飞行员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直到苏联空军飞行员叶夫根尼·斯捷利马赫上尉驾驶的米格—15被击落,跳伞降落在美军占领区,为避免被俘开枪自杀后,美军这才知道,苏联空军其实早已经来到了朝鲜战场上。

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是1942年7月27日,德国研制成功的ME262型战斗机。该型战机以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轻松打破了活塞式螺旋桨飞机的性能极限,使空战进入到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虽然朝鲜上空仍然活跃着各型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但交战双方都各自拥有了作为己方主力的喷气式战斗机,其中就包括苏制米格—15、美制F—80、F—86,以及英制F2H吸血鬼战斗机。

1951年4月12日,美军第19轰炸机联队的36架B—29轰炸机在30架F—80战斗机的护航下,气势汹汹地直扑鸭绿江。其目的,就是为了截断志愿军后勤物资输送的大动脉,执行轰炸鸭绿江铁路大桥的任务。

美军的B—29轰炸机,又称“超级空中堡垒”,是一款4发螺旋桨式重型轰炸机,其最大升限10241米,最大时速574千米/小时,最大载弹量9072千克,最大航程达9010千米。

编队飞行时,B—29大机群由每架飞机上的12挺12.7毫米机枪组成的密不透风的火力网,曾让德军和日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尝尽了苦头。

在喷气式飞机还没有大批量出现在战场上的那个年代,B—29重型轰炸机从1940年至1950年曾雄霸蓝天长达10年之久。

著名的“李梅烧烤”火烧东京的是它,携带原子弹为广岛和长崎“送温暖”的也是它,这次飞临鸭绿江畔的,还是它!

而为它护航的F—80,是美军第一款大量服役的单发喷气式战斗机。其13700米的实用升限,每小时932千米的航速,以及6挺50口径机枪、8枚5英寸火箭弹、2000磅炸弹的武器载荷,在苏制米格—15出现前,在空中从未有过对手。

有些武器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人类对战争的认知,苏制米格—15就是这类武器。

尽管米格—15与F—80属于同时代战机,但米格—15的出现,仍然让美军飞行员领教了什么叫作“高、快、狠”!

美军B—29轰炸机编队,很快就被设在丹东的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的雷达捕捉到了信号。

驻扎在丹东的苏联第64歼击航空兵军军长罗波夫中将命令,第324歼击航空兵师的60架米格—15战机紧急升空迎敌。

早在1950年11月开始,分批进驻鞍山、丹东等机场的苏联第64歼击航空兵军参战前,所有飞行员都被苏联军方郑重告之:

“不准在海面飞行,不准进入距离战线100公里以外的地区,不准在美军控制地区飞行,不准攻击美国海军舰艇,不准追击被击伤或油料即将耗尽的敌机,飞行的最南端限制在平壤至元山一线的北纬39度线附近。一旦被击落,苏联政府将不会承认其苏联军人身份。”

所以,当60名苏军飞行员升空迎战美机时,他们接到的命令里面还有一条重要指示——作战区域不得越过临津江南岸。

当苏军的米格—15战机从最高升限15000米处俯冲下来,以超过每小时1000公里的时速对美军机群发起攻击时,美军F—80飞行员们尽管把油门推到顶,仍然无法摆脱米格—15的“十字”瞄具,一架接一架的灿如流星般坠落。

而笨拙的B—29机群面对米格—15由上而下的俯冲攻击,瞬间就被冲散,像靶机一样地暴露在米格—15机腹下的37毫米机炮火力之下……

天空中顷刻之间绽放出上百朵像蒲公英似的降落伞,每架B—29有机组成员12人,被我中朝军队在地面上俘获的美军机组人员足足有100余名。

这还不包括被米格飞机37毫米机炮凌空打爆,未来得及跳出飞机的阵亡者。

这场空战足足打了40分钟,直到剩下的美机逃过临津江,苏军飞行员奉命不许追击,才告结束。

此役,苏军第324歼击航空兵师60架米格—15战斗机一共击落美军B—29轰炸机16架,F—80战斗机4架,而米格—15则无一损伤。

1951年4月12日这天的空战,至今仍被美国空军称为“灾难日”。

美军第19轰炸机联队用一贯的“春秋笔法”如此记录战史:

“被击落3架,7架迫降损毁,6架机械故障坠毁。”

总之,只要是掉在临津江以南的飞机,统统“都不是击落”,全是“机械故障”所致。

与远东空军司令奥托·威兰中将一向不睦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嘲笑道:

“英勇的一战,第19轰炸机联队化身伞兵,毫无畏惧地空降在敌军战线后方。”

此战之后,第19轰炸机联队直至10月初都没有出过任何战斗任务。

所有轰炸计划全部改由F—80战斗机执行,用F—80机上那6挺50口径机枪、8枚5英寸火箭弹,以及机腹下的2000磅炸弹代替B—29的9吨弹雨,致其轰炸效果大打折扣。

1951年秋,随着美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在地面上打不赢志愿军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中将,把锅甩给了空军。

范弗里特列出一个公式:

前线志愿军每天粮弹所需=3列火车头x50节车皮

要想扼止住志愿军每天150节车皮的后勤运输,单凭F—80机腹下的2000磅炸弹,根本无法办到。

美军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上将、太平洋战区战略空军参谋长李梅上将,两人拿着范弗里特中将递来的,写着算术公式的小纸条算来算去,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能以“空中绞杀战”这一方式彻底摧毁中国军队的铁路运输线,那么中国军队每天150节车皮的后勤运输,就将变为载重5吨的1800辆卡车的公路运输。

而沿途如此漫长且破烂不堪的公路,更加有利于“联合国军”空军战机的轰炸。

于是,范登堡和李梅一合计,决定再次启用B—29重型轰炸机对志愿军后方铁路运输线进行轰炸,迫其改为公路运输。

不同的是,这一次为B—29轰炸机护航的飞机,由F—80改为F—86战斗机。

F—86战斗机又名“佩刀”,它是世界上第一款装备空对空导弹,且能在平飞状态下超音速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斗机。

F-86战斗机的机载武器还包括6挺勃朗宁M2HB12.7毫米机枪,这6挺机枪的特殊射界能够使子弹在射出后于离机首1000尺汇集于一点,毁伤效果极其恐怖。

另外,F—86还可以携带908公斤炸弹或8支5寸127 毫米无导向火箭。

范登堡和李梅认为,将F—86用于与米格—15的对战,应该能够略胜一筹。

但是,当时美军装备的F—86很少,不可能每次行动都能够安排数十架次为轰炸机护航。

怎么办呢?

李梅想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笨办法,那就是,每次为B—29轰炸机护航的时候,用少量的F—86前出清空空域。而贴身为B—29护航的任务,则交给F—80或F—84来执行。

李梅计划以性能优异的F—86为轰炸机编队开路,一旦遇上米格—15则全力与之缠斗,以消耗战术耗光米格—15的油料,使其无法对F—86身后的B—29轰炸机群实施攻击。

而一旦米格—15返航,F—86也即刻飞返基地加油,剩下的行程则交给F—80或F—84来执行护航任务。F—86加完油后再飞到预定空域等待轰炸机群返航,用同样的方式护送编队安全返回基地。

起初,李梅的这个“笨办法”相当管用,每次担负截击美机任务的苏军米格—15与F—86缠斗之后,油料几乎耗尽,只得返航。

而此时的B—29机群在F—80或F—84的护航下大摇大摆地闯进我方空域实施轰炸,除了地面高炮部队偶尔造成一些威胁之外,美机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对我军后方铁路运输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但是,经过二战锻炼的苏联空军极擅总结经验教训。第64歼击航空兵军歼击机师师长巴什盖维奇少将亲自升空作战,几次战斗下来,很快就找到了F—86的软肋。

巴什盖维奇少将在熟悉了美军飞机出动的机型和活动规律之后,发现美军轰炸机编队存在着两大短板。

其一、F—86每次作战时都不敢扔掉机翼下的两个副油箱,这就极大地限制了F—86本身优异的机动性无法发挥,使其很多战术动作做不出来。

这就说明F—86一定是个“小短腿”,它的最大航程不会超过1200公里。

其二、B—29是活塞式螺旋桨飞机,而为它贴身护航的F—80或F—84是喷气式飞机,这就造成高速喷气式战斗机不可能长时间用低速与B—29保持空中编队。而队形一旦出现混乱,米格—15就非常容易对其进行攻击。

同时,F—80或F—84在性能上与米格—15差距明显,如F—86一样的“小短腿”。

美军有了上述两大短板,首先就决定了F—86的空战时长不会超过20分钟。一旦超过,它就没有足够的油料返航。

其次,空战区域位于鸭绿江畔,临近我军安东机场,米格—15的滞空时间因此可达40分钟,比F—86多出了一倍的时间。且敌机在不敢抛掉副油箱的情况下,整体性能及各项指标均不如米格—15优异。

因此,苏军制定了新的空战战术。

1951年10月初,由于美军第19轰炸机联队在半年前的那场空战中被打出了阴影,整个联队大多数机组成员的心理建设被美军军医评估为“不适宜参加战斗”。

无奈之下,美军太平洋战区战略空军参谋长李梅只得从美国本土把第307轰炸机联队的9架B—29调到了朝鲜战场,与第19轰炸机联队为数不多的“适宜参加战斗者”混编,执行临时轰炸任务。

1951年10月23日,第307轰炸机联队与第19轰炸机联队混编的9架B—29轰炸机飞赴清川江执行轰炸志愿军铁路交通线的任务。

机群刚刚飞过济州岛便遭遇恶劣天气,只能将目视轰炸改为由地面电台导航轰炸。

由地面电台导航轰炸存在一大弊端,那就是机群必须放弃灵活的机动性,只能机械的由地面电台利用复杂的三角函数计算而规划出来的航线进行飞行。

这就要求轰炸机编队在到达目标上空前,必须始终沿着这一规划的航线飞行,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必须匀速且不能偏离一丝一毫航线,否则就无法抵达准确的轰炸位置。

这样一来就耽搁了时间,原定在清川江南岸上空与B—29会合的F—86、F—80机群按时到达会合点后,却没有见到9架B—29轰炸机。

F—86、F—80只得滞空等待,不停盘旋。20分钟后,就在F—86、F—80的油料几乎只够返航所用之时,B—29编队终于出现了,而苏联空军第303歼击机师第196团的12架米格—15也从云端俯冲下来,突然出现在美机眼前。

原来,美机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话,从济州岛上空开始就一直被苏军电台侦听,并按美军预设航线提前在会合点美机上空2000米处设伏。

此时,油料即将耗尽的F—86、F—80不敢与米格—15缠斗,丢下9架B—29便加速折返。

如此一来,半年前的“412灾难日”再次上演,9架B—29被12架米格—15当场击落3架,重伤6架,其中又有3架在迫降时坠毁,仅有3架带着满身的弹洞摇摇欲坠地飞回了基地。

若不是苏军飞行员奉命不准飞越清川江南岸,否则,这3架B—29根本就不可能侥幸逃回去。

顺便提一嘴,为这9架B—29担任护航任务的第51歼击机联队的20余架分毫无损的F—86、F—80飞回基地后,飞行员迅速被安排送回国外。

因为,第19、第307轰炸机联队侥幸逃回来的3架轰炸机一落地,30余名机组成员立马拿着手枪,坐着吉普车冲进第51歼击机联队,他们要找护航战斗机飞行员拼命……

第19、第307轰炸机联队的机组成员寻不到战斗机飞行员,便拿着通话录音把官司打到了空军参谋长范登堡那里。

B—29轰炸机编队:约翰A(F—86的空中呼号,约翰B为F—80的空中呼号),赶紧挡住米格机,它冲我们来了。

F—86护航机编队:我们没有燃料了,你们得靠自己了,祝你们好运!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把录音转给了太平洋战区战略空军参谋长李梅,李梅听完录音后从东京飞到朝鲜,亲自跑到第51歼击机联队。

李梅将第51歼击机联队的飞行员集合起来后,指着鼻子地骂道:

“第51歼击机联队是一群狗x养的懦夫”!

从此,这条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的空中拦截网,被美国空军命名为“米格走廊”。

美军在早期的空战中,一直认为“米格走廊”的飞行员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直到苏联空军飞行员叶夫根尼·斯捷利马赫上尉驾驶的米格—15被击落,跳伞降落在美军占领区,为避免被俘开枪自杀后,美军才知道了苏联空军早就已经来到了朝鲜战场上。

战后,叶夫根尼·斯捷利马赫上尉被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至1951年12月底,苏联空军在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区域的拦截成功率达到了87%以上,美国远东空军司令部不得不下令禁止B—29轰炸机进入这一区域执行轰炸任务。

战后,苏联政府统计:

朝鲜战争期间,苏军有12个航空兵师和高炮部队约72000人参战,总共出动63000余架次,进行了1400余次空战,共有20820名飞行员参加过战斗飞行,总计击落美机1300余架。

苏军损失飞机345架,200多名飞行员在战斗中阵亡。

在东北旅顺苏军烈士陵园有202座苏军飞行员的墓碑,他们牺牲的时间是1950年至1953年之间。

一级战斗英雄,前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在《我的战斗生涯》一书中写道:

“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后来的大机群作战,仍由苏联空军唱主角,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其完成作战任务。

没有苏联空军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志愿军空军也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本文资料引自——

林晓光著《朝鲜战争中的苏联空军》

王海著《我的战斗生涯》

0 阅读:39

公子毋庸近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