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真的那么分明吗?

今西安 2020-06-28 11:34:57

文 | 三无青年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产生了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对于这些成语,闲暇之时,细究其含义,考证其来源,有时也不失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比如,有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泾渭分明”不是什么冷僻的典故,基本上一般的汉语、成语词典上都能查出来。对于这个成语,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如果再查更权威的正规工具书,商务印书馆《辞典》有更详细的释义:

来自工具书的注释,大都经过各路权威专家、学者们的详细考据和订正,一般来说,都是确凿可信的。何况“泾渭分明”出自《诗经》,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不管谁都这么说,似乎毋庸置疑。

不过,如果有兴趣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泾渭分明”的说法,其实历史上一直争论不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以《新华成语大辞典》而论:“泾渭分明”的同一页,还有意思有所关联的“泾渭不分”和“泾渭难分”两个成语,解释中提到的都是“泾水清,渭水浊”,其中“泾渭分明”还在前面加了一个“古人认为”,轻飘飘地把争议的焦点就转移到了“古人”的头上。

辞书作者在遇到有争论的问题时,一般都喜欢采取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泾渭到底孰清孰浊,本质上来说不会影响读者理解“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含义,因此很多作者在解释这一成语时也就往往疏于认真考证。事实上,就算是“古人”,也不是全都认为“泾水清,渭水浊”的。如果把有争议的说法都列出来,就牵涉到孰是孰非的问题。就拿“古人”来说,主流的说法就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就是上面百度百科和《新华成语大辞典》都提到的“泾清渭浊”说,此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清朝的王光谦,他是光绪的帝师,持“泾水清,渭水浊”之说;另一种说法则以唐朝孔颖达和宋朝朱熹为代表,他们的意见是“泾水浊,渭水清”,像朱熹就在注释《诗经·邶风·谷风》时写:“泾浊渭清,然泾未属渭之时,虽浊而未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这就与王光谦的见解截然相反了。

无论是王光谦,还是孔颖达、朱熹,都是历史上排的上档次的学者,治学态度严谨,不大可能信口开河。但两种完全南辕北辙的说法,必然有一种是错误的。究竟孰是孰非,就需要从地理上来进行一番确切的考察了。

渭河

泾河和渭河都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腹地的卡日曲,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最终于山东北部注入渤海。黄河“河如其名”,上游流经的都是高山峡谷,水流还比较清;从陕西到河南的中游段,穿越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也因此由清变浊;到了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水色进一步变得更加浑黄,成为一条“泥龙”。渭河在陕西境内的潼关注入黄河。泾河则是渭河的支流,两条河流在一起时,几乎是分不清究竟哪一条清哪一条浊的,历来的争议也一直就集中在清浊难分上面。不过如果仔细分辨,就会发现两条河的清浊确实是能看出来的。

泾河

渭河的发源地是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地区大多是森林茂密的山区,这部分地域水土流失较轻,年平均输沙量大约为1.8亿吨,相比之下,河水还不算是太浑浊。泾河则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它流经的地域,几乎都是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输沙量近3亿吨,每立方米水的平均含沙量高达171kg,对比一下之前的渭河,确实泾河才是更浑浊的一个。柳宗元诗《唐铙歌鼓吹曲》里写到“泾水黄,陇野茫”,很逼真地再现了这一场景。

看来,从两河发源地及流域来考察,“泾浊渭清”才是正确的,这与主流工具书的解释正好相反了。

那么,泾渭两河汇合之后情况又是如何呢?泾河在西安高陵区陈家滩流入渭河,在这个地方,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清浊的明显分界线,好像在两条河中间划了一条线一样。这种现象在地质水文上称为“异重流”,此时两河的水质、密度、流速都有很大差异。朱熹“泾浊渭清,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这一说法,应该是他实地观察后所得出的结论。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里有说法称“泾水清,渭水浊。水流三百余里,水之清浊不杂”。这缺乏根据,清浊两条河流汇聚在一起时,要想能“清浊不杂”,就必须出现上文提到的“异重流”现象,但这种现象绝不可能一直绵延到三百多里。有个成语叫“同流合污”,清浊合流,清的必然会变浊,无法做到一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所以所谓“泾渭分明”,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二者有明显的差异。

清末著名政治家和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对于“泾渭分明”解释上的争议,曾经作过一番翔实的实地考察。他曾在十年之中,8次往返于甘肃、湖南之间,期间多次渡过泾、渭二水。谭嗣同在细致观察后给出的结论是:两条河的清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季节变化,会出现清浊的变化。他在《石菊影庐笔记·学篇》中这样论述:“夏秋二水皆浊,冬春二水皆清;合流处亦随时清浊。”“当泾涨渭涸,则泾浊渭清;泾涸渭涨,则泾清渭浊。”

谭嗣同

另外,谭嗣同还对以上记述作了清浊原因的分析。他认为:湘水是清的,但遇到风雨就浑浊了;黄河水是浊的,但遇到冰凌期就清了。谭嗣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得出自己的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也值得后人学习。

1 阅读:893
评论列表
  • 2020-06-29 17:22

    老家就在泾河源头,水很清!至于到汇入渭河前的下游水到底是清是浊俺就不知道了!!!

  • 2020-06-30 14:23

    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