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摊中活着在地摊中崛起

今西安 2020-06-03 10:10:05

今西安2020-06-03 10:06

文 | 笑叔

当中央的“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的指令一出,各地便各显神通,纷纷出台落地性举措。

这其中,允许占道经营摆地摊,是陕西、四川、浙江等地相继推出的“最接地气”的举措。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政策一出,西安最早将支持地摊经济、让摆摊设点落到实处的,竟然是曲江。数日前,曲江新区便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5月30日前后,曲江很多小区都收到了物业在群里提示的报名登记提醒;两天之后,规定场所的地摊,便已经摆了起来。

很多人印象中的“富人区”曲江,原来想在路边喝碗胡辣汤都遍寻难得的曲江,都已经让地摊动了起来,那么,地摊,还有什么不能摆的呢?

千万可别小瞧了方寸之间的地摊。

自有人类社会起,地摊便和人类生活一路随行。原始社会,物物交换就是在地摊上完成的。自此,不管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是禁还是开,管得是紧还是松,地摊便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从未消失过。杨志落魄时卖刀,范进没中举时怀里抱一只老母鸡插一个草标,属于他们的临时地摊就开张了。

大上海著名的地标建筑“外滩中央”,便是从地摊发展起来的全国知名综合商业体。民国时期,这里只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弄堂,却叫了个很霸气的名字——中央弄。上世纪30年代起,一些流动小商贩聚集在此摆地摊,出售日用小商品,逐渐形成了弄堂市场。1945年,结束二战的美军剩余物资在上海倾销,地摊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48年,俨然已经是“中央商场”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商场随着时代发展继续发展变迁,不管怎么变,规模却是越来越大,不管怎么变,升级为“中央商场”的这个市场,依然保持着浓浓的地摊味道。

从中央到地方,现在把地摊经济说在大会上、写在文件中,显然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市井街巷充满烟火气”。

保就业保民生,摆地摊无疑是最没有门槛最老少咸宜的举措。

只要能弯下腰放得下身段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是个人都能摆地摊,挣一碗养家糊口的饭。

如果还能有些想法和办法,不但能在地摊中活着,甚至还可以从地摊中崛起。

网传靠摆地摊起家的,最大牌的无疑是李嘉诚。李嘉诚毕竟是网传,而就在我们身边,确有从地摊一步步发展成规模经营性企业的典型。

大部分西安人都光顾过的小杨烤肉,就是其中之一。

小杨烤肉的老板杨书升,14岁时离开商洛老家的大山深沟到西安闯江湖,最早帮人炸油条做烤肉,一个月挣五六十块钱。后来,下煤窑挣到千把块“启动资金”,1996年,他用这1000元在建设路的两棵大树下支起了烤肉摊。后来,因为创卫,大树下的烤肉摊不能摆了,其便租下门面进店经营,一开始生意并不好,甚至远不如马路边大树下的地摊,但是,有那么多年摆地摊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挫折打击,让他能在开店困难的时候挺过来。如今,小杨烤肉已经是遍布西安的多店连锁。

类似的还有魏家凉皮。1999年,汉中人魏文军两口子来到西安,在西工大旁的一间牛毛毡房子里开起了凉皮店,说是店,简陋得和地摊没多大差别。如今,西安的大街小巷,哪里看不见魏家凉皮的店面?

春节前,偶遇一个朋友,其刚刚从杭州出差归来。说是专门去杭州叶氏兄弟果业集团考察学习。我颇为吃惊,朋友所在的可是西北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型农蔬果业集团,竟去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学习。经朋友介绍和网上查询,才发现是自己孤陋寡闻了,这叶氏兄弟果业,不但在杭州鼎鼎大名,还把连锁店开到了上海深圳,俨然就是业内翘楚。而叶氏兄弟俩,当年就是从浙江上虞来到杭州,从摆地摊卖水果开始一步步做大做强的。

以上地摊牛人,不但摆地摊,而且最终把地摊摆成了产业,不说比肩商界巨贾,起码也是成功人士。

不是所有的摆地摊都能走向辉煌,但很多成功,确是从地摊起步。

当然,要把地摊摆好,要让地摊成长为店面,还要让店面越做越强,成功者总比别人能多做一点。

小杨烤肉最早的烤肉摊,靠的是实诚肉串大。

魏家凉皮靠的是味道和创新,融合了陕南和关中乃至回民面皮所长,推出一个个不同口味的凉皮品种。

叶氏兄弟的老二叶维明,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水果的时候,就练就了45秒削一个菠萝的手法,甚至还因此得名了“叶氏兄弟刀法”。

这些都不是凭空来的,要么,勤勤恳恳多动脑,要么,老老实实多动手。

疫情之前,我常到西何村的夜市去吃饭。其中有一对小夫妻,饺子面条做的很不错,而且看着斯斯文文。他们都是西安某大学的毕业生,在屡找工作都不甚理想后,干脆买了一辆三轮车,置了几幅小桌凳,在这处熙熙攘攘的夜市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每次端面上桌,年轻的老板娘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面不够再加”。

之前我问过他们的收入,他们总是笑而不答。最近解禁后,西何村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市井烟火气,小两口也回来了。这次,在我答应替他们保密的情况下,给我大概透露了收入情况。因为答应过他们,我这里就不说具体数字了,我只是告诉大家,即便因为疫情的影响他们四五个月没能出摊,他们从最近开始如果能一直正常干到年底,收入也顶我上班三年。

“前一段时间其实也挺慌的,毕竟没进账啊。这一出摊,一下子就踏实了。”客人不多的间隙,戴着眼睛的男老板和我闲聊,“现在政府鼓励摆地摊,我们更踏实了,毕竟以前城管说不让摆也就摆不成了。”

他似乎也并不是很担心如果疫情再次来袭不能摆摊了怎么办。“将来谁也不好说,所以抓住现在是关键,趁着好政策,乘着我们还年轻,苦些累些没啥,如果能抓住机会多少挣些钱,就算又遇到意外不能出摊,起码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这时又有几个人来吃饭,他一边起身一边笑着说,“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不愧是上过大学的。

顺着他的话,我想,其实,心中慌不慌并不一定决定于手中有没有余粮有多少余粮,而是每个人身上的那双手怎么做,指挥那双手的大脑怎么想。脑子里有危机意识手又勤快,不管是摆地摊还是送快递,总能在这个社会有一碗饭吃。相反,脑子里光想着安逸享受两只手多用来吃喝玩乐,再多的余粮,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危机到来,别指望谁来救谁来帮,只有自己救自己永远最靠谱。疫情之下哀鸿遍野,失业了破产了,摆个地摊,不丢人。

2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