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清丽派代表,张可久十首作品,高雅精致,能让大众所接受

浩邈评文化 2025-01-18 03:33:19

在元朝的文学天空中,张可久堪称一颗耀眼且持久闪耀的星辰。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元代散曲“清丽派”的杰出代表,创作之丰、影响之广,罕有人及。他的作品如同细密织就的锦缎,装点着元代曲坛,众多文人墨客对其推崇备至,或研习其笔法,或唱和其曲调,使得散曲这一文学体裁在他的推动下,从民间俚俗逐步走向高雅精致,拓宽了散曲的受众与表现力。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十首作品。

张可久不仅在文坛贡献卓越,在政坛也曾周旋其间。虽仕途坎坷,多任微职小吏,但他凭借斐然文才,为官场注入了别样的文化气息,以公文写作、应制唱和,成为官员间文化交流的纽带,让曲词艺术在官场应酬里寻得一席之地,间接提升了散曲于上流社会的认可度,模糊了雅俗文学界限。

据记载,张可久约生于公元 1270 年前后,乃庆元路人,现今浙江宁波一带人。彼时元朝初定江山,疆域辽阔却等级森严,汉民族文化遭受冲击又顽强存续,传统诗词在高压下发展受阻,散曲这种新兴通俗文艺形式却因契合市民阶层趣味蓬勃兴起。文化多元碰撞,草原豪迈与江南婉约交织。他早年受教于乡贤宿儒,濡染诗词古韵,后投身曲坛,广采博取,逐渐自成一家。

他的家庭出身寻常书香门第,长辈虽非文坛巨擘,却也藏书颇丰,给予他启蒙滋养。张可久一生求仕,历任绍兴路吏、衢州路吏等底层官职,官职卑微琐碎,常困于案牍文牍,周旋于官场琐碎,好在凭文墨本事,口碑尚佳,同僚赞其才思敏捷、文案利落。只是仕途波折,屡遭排挤,多次辗转异地任职,这一路漂泊成为他散曲里羁旅题材的生活蓝本,丰富创作素材。

关于张可久,有两段轶事流传。一则说他赴任小吏途中,遇景生情,于客栈歇脚时,灵感突发,援笔立就一曲小令,引得周围商旅、伙计围听赞叹,原本沉闷旅途瞬间化为一场小型曲会,那曲词将行旅艰辛与前路期许融得精妙,一时传为美谈。另一则是他与同道散曲家相聚,席间以“秋”为题斗曲,张可久不慌不忙,捻须片刻,出口成章,把秋的萧瑟、寂寥、丰收杂糅,意象层出,意境绝美,令众人折服,自叹弗如。

据说,张可久为人,性情温润豁达,广交四方才俊。与贯云石、卢挚等曲坛名家往来密切,常诗酒唱和、切磋技艺。贯云石奔放洒脱曲风,卢挚典雅蕴藉笔调,都深深影响着他,助他揉合多元风格。其存世作品数量惊人,小令八百余首,套数数十套,题材思想多元,有叹民生疾苦、抒怀才不遇,也有绘山河绮丽、摹市井百态。

他的散曲宛如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万象,尤其是那些叹民生疾苦之作,散发着独特魅力。他以质朴且细腻的笔触,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底层民众的凄惨境遇。像《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借古喻今,看似写历史兴亡,实则暗指元朝频繁征战下百姓的沉重赋税、流离失所,文字间满是对苍生苦难的悲悯。

其写作特点明晰,巧用典故,将宏大历史与微小民生无缝对接,拓展深度与广度;语言简洁却极具画面感,让苦难如在眼前。思想内涵直击社会不公,为无声者呐喊,彰显人文关怀,呼吁当权者体恤民情。

而他抒怀才不遇的散曲,更是士子灵魂的泣诉,魅力非凡。思想层面,是元朝文人被压抑命运的缩影,科举中断,汉人晋升艰难,他一腔才华无处施展,满是愤懑不甘,又在无奈中自我慰藉、寻求超脱,于自嘲自叹里坚守文人风骨,期许精神解脱,成为那个时代失意群体的心声代言。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位元朝散曲大家张可久的十首作品,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相信你会喜欢。

0 阅读:3

浩邈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