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年牺牲66年后遗腹女被找到,94年在墓碑前痛哭:爸我来看您了

星河幻梦居 2024-12-16 11:04:08

1928年6月6日,年仅26岁的陈乔年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与他一同牺牲的还有郑复他和许白昊两位烈士。

陈乔年临刑前鼓励同志们要继续为党工作,却没有提及自己即将出世的孩子和牺牲的长子。

66年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来到陈乔年的墓前,跪地痛哭:"爸爸,女儿来看你了。"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寻找,陈乔年的遗腹女陈鸿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肝胆寸心照日月

1902年,陈乔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幼时,他与哥哥同在家乡求学,后因为父亲陈独秀参加了革命收到波及,兄弟俩被迫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

和哥哥陈延年的沉稳不同,陈乔年更像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少年,谁也没有想到就这么白白净净的小伙子却有着一股子坚韧的性格。

1919年,在陈独秀致力于编辑《新青年》杂志的同时,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以寻求更为先进的革命理念。

在法国度过的三年多时光里,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际斗争的磨砺,逐渐放弃了最初信奉的无政府主义理念,开始拥抱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1923年,根据组织的安排,陈乔年等人抵达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2年后,陈乔年返回北京,担任中共地下组织北京市委员会的组织工作负责人。

面对严峻的革命局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致力于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解救民众于苦难。

陈乔年与史静仪相遇。兴趣相投的两个年轻人很快便结为夫妻,儿子的到来更是给这个小家庭增加了一份甜蜜。

由于内奸的背叛,1928年2月16日,陈乔年在会议中被捕。

陈乔年被捕之后,史静仪心急如焚,不顾自己的还怀着身孕的身体,带着儿子四处求助,希望能够救出陈乔年。

由于对孩子照顾不周到,儿子不幸夭折,还没有等到史静仪从悲伤中走出来,陈乔年被杀害的消息随之传来。

1928年6月6日,上海龙华监狱,26岁的陈乔年即将面对敌人的屠刀,同狱的战友们个个泪眼婆娑,不舍得这个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好同志就此离去。

陈乔年鼓励大家,"要为革命保重身体,好好学习,以便将来继续为党工作"。

战友们问他,是否对党和家庭还有嘱托。提到家,陈乔年沉默了,他心中万般惭愧,长子刚刚夭折,妻子史静仪还怀着孕,他对家人有太多的亏欠。

但他不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大家为自己担忧,只说了一句:"对家庭毫无牵挂,对党的尽力营救,表示衷心感谢。"

简单的话语,深藏了多少不舍和无奈。陈乔年不愿意透露太多,生怕影响战友们的意志。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大家要撑下去,革命的路上少不了牺牲,个人的生死算得了什么。

这一天,陈乔年和郑复他、许白昊两位烈士一同走上了刑场,埋骨他乡。

临终前,陈乔年大声喊道:"就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颠沛流离寻身世

陈乔年牺牲后不久,史静仪生下了女儿陈鸿。国民党特务在到处搜捕共产党人的家属。史静仪知道自己和女儿都有危险,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陈鸿东躲西藏。

为了女儿的安全,史静仪把陈鸿托付给了"互济会"接济。

"互济会"是党领导下的一个地下组织,专门帮助革命烈士家属和遗孤。史静仪想等局势稳定后再把孩子接回来,却不曾想这一别竟成永诀。

陈鸿在"互济会"不久就被一对姓苗的夫妇收养。苗家也是个革命家庭,他们的女儿前不久牺牲了。

组织上考虑到这一点,就把陈鸿交给了他们。苗家夫妇把孩子带到乡下抚养,并答应等革命胜利后一定把孩子送回陈家。

可惜,不久后苗家夫妻两因为感染疟疾自顾不暇,无力再多抚养一个孩子,思忖再三,他们决定把陈鸿转送给另一户人家收养。

此时正值革命处于低潮期,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的疯狂破坏,许多了解陈鸿身世的人不是牺牲就是失散了,"互济会"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此一来,陈鸿彻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陈鸿辗转来到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养父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把陈鸿托付给年迈的外婆照看。

可外婆实在太老,照顾不了年幼的孩子,陈鸿反倒要操心老人的起居。

为了糊口,她不得不给地主家做工。祖孙俩相依为命,长年累月受尽剥削。后来地主见她家没有顶事的男人,竟然强占了她家的房子。

在艰难的生活中,陈鸿只有在外婆的怀抱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

13岁那年,外婆离世,陈鸿悲痛欲绝。同时,她意外得知自己的亲生父母居住在上海,这让她感到震惊,并激发了她迫切想要前往上海寻找亲人的愿望。

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她养父母的强烈反对。因为养父曾试过在上海寻找线索,却被怀疑是间谍,导致他无辜地在监狱中度过了5年。

通讯不发达,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亲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陈鸿在养父母的劝说下,暂时搁置了寻根的念头,但她内心深处,对寻找亲生父母的渴望从未消失。

1944年,陈鸿16岁,新四军来到了她生活的村庄。她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不顾一切报名参军。

跋涉千里觅血亲

在得知第一家收养她的苗家大女儿苗芳因为革命牺牲了以后,她为了纪念这个姐姐,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叫"苗玉"。

新中国成立后,苗玉随部队进驻福建。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苗玉在福州安家,工作,结婚,时光荏苒,苗玉也从豆蔻年华到儿孙承欢膝下的老妇。

但苗玉心中一直都没有放下过要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她用工作之余四处打听,翻阅各种资料,希望能找到父母的蛛丝马迹。

一次次期待的背后总是一次次失望,父母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苗玉与最初收养她的苗氏家族重新取得了联系,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关系变得非常亲密。

直至1973年,当苗家的养母在临终之际,透露了收养苗玉的具体经过,苗玉又拾起了一线希望。

事实上,不单是苗玉并在寻找亲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史静仪就一直在寻找被送走的女儿。

虽然她重组了家庭,又有了孩子,但她还是希望能够把陈乔年的骨肉找到。但兵荒马乱的时代,当年知情人又不知所踪,十分困难。

直到史静仪去世,她依旧没能见上女儿的最后一面,临终前她把这个遗愿托付给了儿子李文和妹夫杨纤如。她恳求他们一定要把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回来,好让陈家人能团聚。

接过寻亲接力棒的李文和杨纤如,如倍感责任重大。他们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想方设法打听陈鸿的下落,甚至不远千里跑到当年的"互济会"旧址,想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50年代到80年代,30年过去了,李文和杨纤如都已两鬓斑白,在大量的寻访未果后,他们决定采取最后的办法——登报寻人。

80年代初,一则寻人启事出现在报纸上,标题是:"寻找烈士陈乔年的女儿陈鸿"。启事详细描述了当年的情况,恳请社会各界帮助寻找这位失散多年的烈士女儿。如有线索,请与陈乔年遗孀的儿子李文联系。

报纸送到了福建,苗玉无意中看到了这则启事。文中描绘的经历与她非常相似,但她不敢相信自己会是陈乔年的女儿。

苗玉急切地希望与杨纤如会面,但心里又有些忐忑。苗玉提笔给杨纤如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身世。

遗憾的是,苗玉和杨纤如通信两次,相约寄送照片比对,奈何天意弄人,杨纤如没能等到苗玉的信寄来就因病去世了。

苗玉很着急,自己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害怕多年的寻亲之路没有下文,也害怕这次是一场误会。

千里寻踪终团圆

好在,李文没有耽搁的来到福州,找到了苗玉。

虽然素未谋面,但血浓于水,李文和妹妹一看到苗玉就知道她就是母亲寻找多年的,他们异父同母的姐姐。她的长相体型、走路的神态都和母亲史静仪一样。

为了确保准确,陈独秀研究会的徐亦孺签字前往福州。

后来在组织多方调查下,确认了苗玉就是陈乔年的遗腹女陈鸿。至此,苗玉多年的寻亲之路终于得到了好的结果。

1994年初,在李文的陪伴下,陈鸿回到了老家,站在父亲的墓前,一想到当年父亲是以那样惨烈的方式牺牲的,再加上自己几经周折数十年才得以和至亲相认,顿感悲痛,双膝下跪道:"爸,我来看您了!"

66年的漫长寻根之旅,陈鸿在亲眼目睹父亲墓碑的那一刻,终于找到了归宿。

0 阅读:0